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

admin2019-08-09  34

问题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20世纪80年代被西方学者认为是一个被自私行为破坏了社会凝聚力的时代。但是,这一特征在任何时代都有。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所有人类行为的动机都是自私的。因此,个人的自私行为并不会破坏社会的凝聚力。
    从人类行为的更深层次看,即使是最无私的行为,也是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比如,在遇到他人困难时给予的帮助,其本身就是为了自己以后可以得到他人帮助。所以,真正的 无私是不存在的,自私行为是不可避免的。
    在石器时代的人类,同一个族群的男性会因为争夺配偶和食物而大打出手。几万年过去了,人类还是会因为资源、国土、人口而发生战争。可见,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自私行为的历史。
    尽管自私行为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人类社会并没有因此毁灭,反而不断从低级文明发展到了高级文明。这是因为自私行为激发着人类向前发展的动力,鼓励着社会的每一个人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奋斗。
    当然,有些自私行为确实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比如商业欺诈。但总体来看,自私行为并没有像西方学者认为的那样破坏了社会的凝聚力。

选项

答案 自私行为真的不会破坏社会凝聚力吗 原文通过一系列论证,试图证明“自私行为并没有像西方学者认为的那样破坏了社会的凝聚力”这个结论成立,但是该论证存在多处缺陷或漏洞,现分析如下: 首先,人类行为动机的自私并不必然导致行为的自私。动机是内在的心理,而行为是外在的行动,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人类可以克制自己内心的自私,做出无私的奉献。而且,也不能由此推出个人的自私行为不会破坏社会的凝聚力,两者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其次,无私的行为并不是对自身利益的关心。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需要大多数人奉献自己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模范人物难道都是为了自身利益才奉献的吗?显然不是。所以,真正的无私是存在的,自私行为是可以避免的。 再次,以石器时代的人类争斗与当今时代的人类战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显然类比并不恰当。两者的时空关系并不相同,发生斗争的原因、规模、结果各不相同,并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并不能作为论据推理得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自私行为的历史”。 最后,自私行为并不一定是可以激发人类向前发展的动力,也并不一定会鼓励社会的每一个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会导致内部的纷争与争斗。比如,唐朝末年的牛李党争耗尽了唐王朝中兴的机会,最后导致唐王朝的覆灭。可见,自私行为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弊大于利。 综上所述,原文在概念、论据和论证过程等诸多方面存在缺陷,因此要想得出材料中的结论,还需要更加严谨的论证。

解析 【思路点拨】
(1)人类行为动机的自私并不必然导致行为的自私。动机是内在的心理,而行为是外在的行动,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人类可以克制自己内心的自私,做出无私的奉献。
(2)由所有人类行为的动机都是自私的也不能推出不会破坏社会的凝聚力。也许正是因为自私性,人类社会才在过去经历了很多的灾祸和战争。所以论据并不是结论成立的条件,因果不当。
(3)无私的行为并不是对自身利益的关心。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需要大多数人奉献自己的,模范人物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所以,由论据不能推理出结论。
(4)举例论证中,见义勇为者和帮助他人者并不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而是出于自身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5)真正的无私是存在的,自私行为是可以避免的。材料原文中的断定过于绝对。
(6)类比论证中,以石器时代的人类争斗与当今时代的人类战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显然类比并不恰当。两者的时空关系并不相同,发生斗争的原因、规模、结果各不相同,并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并不能由此推理得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自私行为的历史”。
(7)自私行为并没有像材料原文中所说的“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大量无私奉献的人物和事迹,比如感动中国人物、春节仍在戍边的解放军战士、西部支教的青年教师等。
(8)自私行为并不一定可以激发人类向前发展的动力,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会导致内部的纷争与争斗。比如,唐朝末年的牛李党争耗尽了唐王朝中兴的机会,最后导致唐王朝的覆灭。
(9)材料原文中第一段说“个人的自私行为并不会破坏社会的凝聚力”,材料原文中最后一段又说“有些自私行为确实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显然自相矛盾,两者并不必然同时成立,只能是一真一假。因此,也不能由此得出“自私行为并没有像西方学者认为的那样破坏了社会的凝聚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sHU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