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长期以来我旧采取城乡分割制度,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城市,农

admin2012-11-20  25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长期以来我旧采取城乡分割制度,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造成工业对农业过度抽取,城市对农村过度依赖,导致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城乡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差距明显超出合理的范围,导致城乡资源的交流融合通道受阻,城乡经济的循环渠道不畅通,城乡产业关联度下降,市场调节失灵。因此,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协洲发展,单纯依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可能的。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统筹,把原来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传统做法转变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轨道上来,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和倾斜,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这样,才能更好更快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协调发展。
   国家统计局2011年10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正在缩小。2011年前三零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1元,同比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875元,同比增长20.7%。城乡绝对差距10426元,城乡收入比为2.77:1,这是自2002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回落到“3”以内。城乡收入比是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比一直在“3”以上,并在2007年和2009年扩大到了“3.33”,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城乡收入差距太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不仅是社会分配不公的表现,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拉动内需,需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及其购买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也要以城乡收入基本平衡为前提。多年来,我国都在致力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有“世纪难题”之称。农民增收难在哪里?主要是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太低。农业要提高产业化水平,就必须实现规模化经营,但这却受制于以村组为单位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而户籍制度、收入水平,又在阻碍着农民工在城市安居。
   2.“像没有根的浮萍,感觉自己和那里的人格格不入。”今年24岁的曹彦杰回忆起自己在外打工的生涯时是这样形容的。起初,她在东营一家外贸公司从事文秘工作,没有保险、没有房子、无法照顾家人……考虑到照顾老人、婚姻等多种因素,曹彦杰最终还是回到家乡禹城,并经营起一家窗帘店。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农民工最渴望的是长久而稳定地留在城市。德州市劳动就业办公室副主任刘应平分析,80、90后农民丁更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甚至是社会歧视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阻碍着他们向城市迈进的步伐。
   德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姜勇认为,“民工荒”实质上也是“民工权利荒”,单纯依靠提高工资待遇和改善劳动条件,是不足以解决当下用工短缺难题的,关键是要加大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为新生代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作制度安排,确立其对城市的“归属感”。
   刘应平认为,总体看来,目前农民工的就业限制、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越来越向“市民待遇”靠拢。但是,“市民待遇”不是单项指标,而应是一个综合制度体系,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全方位的社会福利制度的保障、精神文化权益的保障。
   3.程老师所在的乡镇和四川省巴中市只隔了一座山,真可谓山大沟深,交通异常不便,经济也很落后。如今村里有个风俗,就是哪个小伙把媳妇娶回山里的家,反而是一种没本事的表现。闪为有能力的小伙子都被山外的姑娘看上,做了上门女婿。外出务工者赚钱都想办法在城里买房子安新家;村里修路,这些外出务工的都不愿意掏钱,说他们不愿意再回来,庄稼地和家里的老房子早都托付给还留在村里的父母或者亲戚。“这些年轻人几乎从村里都跑光了,他们的孩子自然也在山外的城市里上学生活。”程老师说,村上小学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学校想办下去也困难。以前小学有六个年级,现在只有一至三年级,还是四个村的小学合并在一起的,总共也就二十多个学生。老师就程老师一人,进行复式教学。程老师说,以前还听说教育局要给学校增加投资,但看到学生不停流失,这个想法连程老师和村民也放弃了。
   4.农村人什么时候能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什么时候孩子上学不要钱,生病也能报销?这些问题,都和一个词有关: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这个词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和你我切身相关。没有农民的幸福,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幸福。
   2003年,扬州市首次“破冰”取消入户指标限制,新农村建设“大刀阔斧”干起来。
   2009年9月,扬州市《关于推进市区率先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意见》出台,由此标志扬州统筹城乡工作开始步入公众的视线。
   2010年7月,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传达出扬州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型大力实施城镇化。而这一系列举措,在2011年1月13日全省农村丁作会议上,荣获江苏省“政策创新奖”。推进城镇化建设,开创城乡统筹发展新局面。至此,“扬州思路”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
   2010年6月25日,对于槐泗镇许巷、肖湖20个村民小组562户的群众来说,绝对是个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槐泗项目区正式启动。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槐泗项目区总面积7400多亩,涉及许巷、肖湖两个村20个村民小组,建成后可新增耕地600多亩。但项目区内562户农户的搬迁及安置,则是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在槐泗镇政府北侧不远处,有一处新建的连排别墅区和多层公寓楼,远远望去,洋房新颖气派。“村民住进这样的新房,城里人也会眼红。”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就是槐泗镇聚福苑农民集中居住区,将安置500多户农民。
   这样的居住区,城里人眼红是肯定的,因为槐泗镇聚福苑是按照城市商业开发住宅区理念和标准没计建设的,紧靠农贸市场、陈俊学校、卫生院和工业园,坐公交车到市中心也就是20分钟路程。
   “因种地不赚钱,我曾四次出门打工。去年,终于看到了希望。农民一辈子操劳图个啥?不就是想圆进城梦嘛。”槐泗镇肖湖村的村民老刘说。
   槐泗镇聚福苑只是扬州市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按照扬州市城镇化建设要求,杭集、杨庙、湾头、槐泗、真州、新城、瓜洲、八里、施桥、李典、大桥等乡镇要实现组团规划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人口规模20万人以上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生态优美的中心城镇。
   市发改委农经处处长韩世来:居住向城镇聚集,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模式转变,把农民一步性地送到城市和城镇来。这意味着,既壮大了城镇化建设,也为产业发展组织了人力支撑和土地资源。
   2010年8月31日,是我市中小学生报到缴费的日子。
   这一天一大早,从安徽和县来杭集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周仕木拉着读四年级的女儿周永悦来到杭集镇中心小学报名。令父女俩意外的是,他们仅需在教室里登个记、签个名就行了,不需要再缴纳一分钱,就可领到新课本、新作业本。
   在学校门前,大红喜报上已将杭集镇政府“全额财政补贴义务教育阶段学费”的惠民举措公之于众,而家长们此前竟“浑然不知”。
   继免除借读费、学杂费、课本费等费用后,从去年秋学期开始,杭集在全省率先免除了最后一项教育规定收费30元的簿本费,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全免费教育”,这一做法目前在全国也少见。
   “虽然自己家住的房子比城里亲戚家宽大,但进城走亲戚总感到矮半截,说白了,差距就在孩子上学、医疗和养老等方面不如城里人。”杭集镇外来务工人员周仕木说,现在他们决定全家就落在杭集了。
   2010年8月26日,杭集镇正式启动“村村通公交”工程。今后,在杭集乘坐镇内公交车,即可到达任一行政村,而且是免费乘坐。
   秉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扬州市近年来积极推进城市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调整中小学布局,全面完成以实验、图书、体育及艺术器材配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中小学“四项配套”工程,在全国率先开设了“网上同步课程”,使城乡中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文体没施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区域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逐步走向一体化,乡镇、村公交车通达率100%。
   市农委主任朱柏兴认为,仅仅把农民集中到城里来住,并不是城镇化的真实内涵。城镇化的真实内涵并不是简单人口意义上和地理意义上的居住集中化,而是代表一种文明、文化的过渡与转型。要想让农民积极响应城镇化,就必须让他们生活有提高,感受到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2010年9月30日,是邗江区开展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活动报名登记截止日。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负责人告诉记者,凡在规定时间内登记的特困生均可享受免费优先推荐就业和“一对一”就业帮扶指导两项优惠。  “只要不挑不拣,一周内便能获得就业岗位。”
   就业得到保证,是人们消除贫困的最基本保障。2008年10月,邗江出台了“消除零就业家庭”意见,这一政策与同年出台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004年推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一同被认为是邗江统筹城乡社保体系的三大网络。
   方巷镇钱冲村村民陈金高兴地告诉记者,他老伴73岁,每月领取养老金60元;父母都健在,90岁以上了,每月也能领到60元;去年他正好是60岁,每月也将领到60元。这样的话,全家人每月凭空多出240元的收入,每年可拿到近3000元。
   5.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摆在首位。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是我党对马克思提出的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差别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是党中央在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经验,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的经验与教训,科学预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统筹城乡发展,就现阶段而言,就是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渊发展的新格局。
   在江苏“十二五”规划中,将“城市化战略”拓展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这意味着,着力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就目前情况看,尽管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在全国较低,但城乡差距依然明显。除了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之外,城市对农村发展的支持与拉动机制还有待完善是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推进江苏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更为具体和有力的举措。
   6.襄州区已是拥有100多万人口的大区,近些年,随着铁路、高速公路、飞机场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该区中部地区的开发建设逐年加快,占用了大量耕地,使得襄阳区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人增地减反向发展趋势。同时,在2008年,襄樊市把该区东津、张湾、伙牌三镇划为襄樊市中心城区,并出台了襄樊市人民政府第5号令,将襄阳城区的7个居委会(村委会)及近郊的11个村组纳入襄樊市规划建设一级控制区,2009年,襄樊市北进、东拓的战屡目标开始在该区实施,襄樊市以及襄阳区今后的建设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占用一定的耕地。因此,襄阳需要增加未利用地的数量来弥补耕地的缺失,以实现“占一补一”达到耕地总量不减少。然而,截止2009年底,全区仪有后备资源16299.69公顷,但具有一定可开发利用潜力的荒草地和裸地只有5933.15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4%。并且开发难度大,需要高新技术以及大量经济基础做支撑。
   在襄州区,村镇建设多数没有规划,即使有规划也与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矛盾,村镇布局规划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不符合,农村建设无法按规划实施。尤其是近十年来,该区农村约有70%的农户新建了住房。这些新建住房由于建设时间不一,缺乏科学整体的规划,房屋的座向、位置、高低、大小都由农户自定,大多数靠村边、路边集中,歪七曲八,显得杂乱无章。据第二次土地大调查数据统计,该区各类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4409.21公顷,其中,城市用地面积为2382.60公顷,占全区建设用地面积的9.76%;建制镇面积为1246.91公顷,占全区建设用地面积的5.11%;其他工矿用地1363.16公顷,占全区建设用地面积的5.58%;村庄面积为19416.54公顷,占全区建设用地面积的79.55%。从数据显示可以看出建设用地中村庄用地比例最大,人均用地达286.6平方米,远远高于国家《村镇规划标准》中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划分等级控制指标最高限150m2/人的指标。伙牌镇汤岗村五组,整个自然村47户152人,占地190亩,每户平均达4.04亩。农村村庄用地的粗放利用不仅影响了村庄的整齐、美观,更造成了土地的极大浪费。
   7.2011年两会,民革中央提交了“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解决好土地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提案,指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凸显出的五大土地问题,并提出了五点建议。
   民革中央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目前,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造成的“城市病”,房地产业畸形发展,各地不断出现的过度拆村并镇、农民“被上楼”等现象,表明城镇化过程中凸显土地问题。第一,城镇化建设被GDP主导,畸形发展。第二,法制建设滞后,违法建设突出。第三,占用大量优质耕地,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笫四,城乡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中,侵害农民权益事件时有发生。第五,土地利用不当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乡绿地不断被侵占。
   民革中央建议:第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改变GDP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方式、“摊大饼”式城市扩张模式,将加快城镇化发展同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耕地紧密结合,重视乡村城镇建设,走紧凑型城镇化道路。第二,加快法制建设,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完善旧土规划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体系,加强对土地市场立法管理。第三,实施更严格耕地保护措施,阻止对优质耕地的侵占,建立更为具体和完善的耕地保护机制。层层落实耕地保护政府责任,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第四,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第五,防治并举,促进城镇土地生态良性化。科学规划布局,加强环境整治,划定生态保护区,切实保护和合理配置各类生态用地。
   8.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曾经是中国城市化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挑战。也因此,为了实现所谓的统一,许多地方政府采取了“以土地换保障”和“以土地换户籍”等方式,也就是农民:要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成都最初的户改也未能脱离这样的怪圈。2007年成都成为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为了形成土地的规模集中,在一区县开始实行被称为“土地换社保”的双放弃模式,核心要点就是鼓励农民放弃土地,向城去集中。
   但是,成都方面很快发现,这一做法严重阻碍了农民进城。
   2008年,借灾后重建的机会,成都市展开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对农村土地确权,明晰了农民的财产权,农村产权交易制度又让农民的财产有了流动转让的权利。市统筹副主任秦代红说:“这样,农民的财产有了保障。”
   但成都的户改还不是最彻底的改革,与中国很多地方的户改一样,成都户改也仅覆盖本市户籍人口,尚未涉及外来人口的落户以及福利均等化。而打破地域限制。才是中国户籍改革中真正最大的难题。
   当然,在成都户改中也能看到变化的端倪。在成都户改中提及:“凡按照相关政策迁入落户的市外人员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据介绍,外地户籍来成都工作的进城务工劳动者,也和成都市城乡居民一样,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待遇一致。
   9.在2011年3月4日举行的人大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光明日报记者殷泓得到第一个向大会发言人李肇星提问的机会,而且问了两个问题。对其中有关成都等地开展的统筹城乡改革,全国人大是否列入2011年的专题渊研的问题,李肇星引而不发,他回答道:“我相信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们的审议一定会涵盖你所关注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在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有关统筹城乡的政策措施。报告在谈到“十一五”时期政府工作的认识和体会时,特别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的提问是:“我们了解到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十二五’规划开展了多项专题调研,都和统筹城乡改革有关。这几年成都等地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有很好的探索。请问发言人,今年人大是否考虑继续开展这方面的专题调研,或者听取专项报告,来加快推进统筹城乡改革、破解二元结构?”
   虽然李肇星的回答很简约,但这一提问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而广受媒体的关注,人民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等近40家国内外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或转载。记者在一些代表团采访时,发现统筹城乡改革成为代表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热议的话题之一。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为此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进行了七年的“先行先试”,取得了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的突破,促进了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动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
   “民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统筹城乡,就是民生的基础。温家宝总理在介绍“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时也指出,我们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对成都的探索实践进行联合研究后评价说:“成都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引领城市。”来自四川的全国人大代表侯蓉说:“通过一系列理念和措施,成都真正将农村、农业、农民从规划建设和管理上融入城镇化进程,不但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也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从而较好避免了传统城镇化的弊端。”
   全国人大代表唐燕子表示:“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成都的经验值得各地研究和借鉴。”
   10.土地,是传统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观念的转变,大批青壮年农民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土地抛荒和半抛荒的现象严重。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背景之下,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便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
   现在土地是农民生老病死的依靠,仍然起着社会保障的首要作用,这必然会影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影响土地本身财产价值的充分发挥。土地作为社会保障的物质手段,是农村土地制度安排的依据和基础,土地的生产职能只能受制于它。一般情况下,这两种职能的要求是重合的,但当两者产生矛盾时,土地的保障职能便处于压倒地位。如果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在农民离开土地后使其成为支持农民生存的一个手段,也能够有效防止农民离开土地后因为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就社会保障而言,我国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进展缓慢,除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以外,绝大多数农村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在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才会越来越松散,农民完全依赖土地而生存的现象才会真正弱化。
   11.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是实现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关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2010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97.8元,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全年实际增长7.5%;2010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90.3元,同比增长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尽管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幅比2009同期提高了6.3个百分点,增幅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只有城镇居民的1/3。
   我国农业增加值约占全国GDP的10%,按照目前的户籍统计,农村居民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计算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不可能高。随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大量农民在一年里的实际工作日很少,所以农业劳动的总收入很低,那些坚守在农村真正以务农为主的农民,收入更处于低水平。仅仅依靠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增加农业补贴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农民要增收还有赖于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以及通过农村城镇化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农业人口,从而增加人均的农业劳动收入。
   近年来,农村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外出务工等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广东省最新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2.2%。所以,增加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只能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经营化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工资性收入达到增加总收入的目标。
   12.2011年1月15日,“中国三农问题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辜胜阻指出,“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的关键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既要扩大城市居民消费,也要积极启动农村潜在的市场需求。城镇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当前,实施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战略要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辜胜阻认为,“十二五”时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扩大内需,而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是阻碍扩大内需战略顺利实施的主要问题,扩大内需的关键是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在进一步扩大城市消费的同时积极启动农村潜在的市场需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把“扩大内需”独立成篇并排在了首要位置,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推进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当前中国扩大内需战略的顺利实施面临城乡区域发展不协渊、城乡差距突出的瓶颈。具体而言:第一,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突出。城乡收入差距近来呈上升态势。有数据显示,城乡收入比扩大到3.36:1,绝对差距茸次超过1万元。第二,城乡消费差距依然很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决定了城乡消费差距。据统计,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之比近来已上升至3.1:1。第三,工农交换关系中的利益差距依然存在。一方面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虽然逐步缩小,但起伏较大,剪刀差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土地价格剪刀差形成并不断扩大。长期以来,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先由政府征用,然后才能进入一级市场。一些地方政府通过低价征用农村土地然后高价出售给开发商的方式,分享了农村土地增价,形成了土地价格的剪刀差。第四,城乡居民财产差距显著。据统计,仅住房一项,城乡居民财产差距就达10倍或数十倍。可见,“十二五”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扭转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的格局,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来看,我国基本上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使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
   辜胜阻指出,城镇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所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城镇化是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城镇化的过程不仅包含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比率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实现城乡统筹、保障农村地区持续发展、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的过程。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具体来讲,一是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面。大中小城市和重点城镇协捌发展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城镇结构体系,优化城镇的空间分布和人口规模结构,从而构筑开放有序、互补共享的城乡协调发展体系。二是城镇化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城镇化是创造非农就业机会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城镇化的推进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其发展必将大大增强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三是城镇化有利于实现“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通过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城镇化一方面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降低人地比例,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非农产业的发展和非农人口的增加形成了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向更深层次发展。四是城镇化有利于推动乡村工业的集聚发展和结构升级,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乡镇工业向集约化发展的“突破口”。五是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伴随城镇化过程的农民流动本身就是一所培养现代农民的大学校。一方面。城镇把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要素聚集在一起,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并能赋予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也推动城市文明向乡村的扩散和传播,带动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辜胜阻强调,实施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要高度重视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是城乡统筹的关键。第一,构建城乡互利互补共赢机制,高度重视城乡平等互利原则、城乡优势互补原则、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实现城乡互动发展,推进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战略,实现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第二,完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机制,走大都市圈与中小城市协调共进的均衡城镇化发展道路,一方面加强大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的功能互补,另一方面积极壮大县城、把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中小城市。第三,构建多元化的城镇化筹资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重视用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农民工“创业梦”“市民梦”和“安居梦”,重视通过土地资本化等制度创新解决农民工创业置业融资难问题,加大政府公共服务,鼓励民间投资,构建多元化的筹资机制。第四,构建农民工同城市居民的平权机制,着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解决半城镇化问题,实现进城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并通过渐进的户籍制度改革实现进城农民身份变换,推动城镇化进程中进城农民的地域转移、职业转换和身份变换同步进行。第五,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要素集聚机制,鼓励转移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促进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种田能手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
   13.“城镇化的真正含义,是将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却存在不少排斥农民的现象,农民在城市难以立足。”全国政协委员蔡继明在2009年召开的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说,“不能吸纳农村人口进驻,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仅仅可以算是搞城市建设。”
   蔡继明委员的观点得到许多政协委员们的认同,大家认为,必须正视长期以来依赖大中城市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完善从顶层到基层的一整套政策体系,让广大农民真正从城乡统筹发展中享受到实惠。
   “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如果一味追求城镇化速度,不注意加强规划、趋利避害,很可能催化和引发矛盾和风险。”全国政协常委叶小文说。
   针对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民进中央建议,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应有不同的城镇化模式,按照东、中、西部的不同发展水平科学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加强对中小城镇房地产市场的监督,合理安排中小城镇建设用地,坚定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大力改善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健全中小城镇公共服务,培育中小城镇服务业,形成城乡统筹、产业互动的格局。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近年来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体系逐步健全,城乡规划得到加强,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同时积极推进公共教育和社会文化事业,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一五”期间,全州城镇就业人员总数达到35.45万人,其中新增就业6.56万人,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565元,为缩小城乡区域间差距,让农民享受城乡统筹发展成果起到了踏踏实实的作用。
   结合凉山州的发展情况,全国政协常委阿什老轨认为,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着力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由追求发展速度转变为速度、质量并举。同时制定完善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措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并探索建立农村房屋产权制度,使产权制度的建立和改革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吸引农民进入城镇最便捷的保障和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动力在改革创新。”孙忠焕委员说,“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问题。国家要以更加鼓励和包容的态度,进一步支持地方改革创新,发挥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有序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叶小文也建议,为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应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定居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要遵循规律,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重点发展中小城镇。
三、申论要求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道题。
仔细阅读给定资料,试分析为何成都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以土地换社保”和“以土地换户籍”阻碍了农民进城。
   要求:分析准确、全面,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350字。

选项

答案成都为了实现城乡统一而采取的“以土地换社保”和“以土地换户籍”的措施,不但没有吸引农民进城,反而阻碍了农民进城,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社会保障是每个公民都应该享受到的社会福利,让农民以出让土地的方式有条件地换取保障或户籍有失公平,农民难以接受。 其次,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仍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对于农民来说,土地不仅肩负着他们的职业保障,而且承载着他们养老、医疗等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土地换社保”和“以土地换户籍”将使农民失去宅基地和承包地,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保障。对于传统的农民来说,依靠土地养老的观念一时还难以转变。 最后,倘若配套保障跟不上,失地农民不但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还要自行解决养老、医疗、失业等诸多生存问题,生活品质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可能下降。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r7hp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