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2015年年底至2016年4月期间,刚刚搬到新校址的某外国语学校部分学生不断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和疾病。学生家长调查发现,学校北面有一片工地,原本有三家化工厂,化工厂生产的大量氯苯、环芳烃、汞、镉等污染物超标严重,导致所在地块成为“毒

admin2018-11-22  42

问题 【给定资料】
    1.2015年年底至2016年4月期间,刚刚搬到新校址的某外国语学校部分学生不断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和疾病。学生家长调查发现,学校北面有一片工地,原本有三家化工厂,化工厂生产的大量氯苯、环芳烃、汞、镉等污染物超标严重,导致所在地块成为“毒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我国因污染退化的土壤数量日益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土壤污染正进入集中多发期。土壤污染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
    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的土壤污染风险源分布地图显示,当前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形势已然十分严峻。我国东部、中部和沿江地区土壤污染风险源密集,西藏、新疆、青海等少数西部地区土壤污染风险源密度低。
    其中,南方比北方更集中,珠三角、长三角、湖南东部地区,乃至浙江南部沿海和赣南地区的土壤污染源密集。土壤污染源多沿河分布,不仅沿珠江三角洲水道河网、长江中下游、黄河沿线以及钱塘江分布,还集中沿湘江以及海河与淮河部分支流分布。此外,部分高风险行业分布密集,比如珠三角的电镀和金属表面处理,湘江流域的有色金属开采及冶炼,河南孟州和浙南的皮革行业,河南三门峡地区的矿产行业等。
    事实上,早在2014年,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历经八年调查,共同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就显示,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耕地点位超标率为19.4%。在630万平方公里被调查土地上,有7%的点位被测出镉超标。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主任表示,土壤环境质量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工矿业、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和自然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他认为,土壤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我国的“家底”太薄。
    据了解,当前我国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将土壤质量维持在自然背景值的一级标准全国“一刀切”,不能客观反映区域差异;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二级标准,以及为保障农林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三级标准,指标限值存在争议。
    此外,由于调查时间跨度大,加之调查方法不统一、调查精度相对较低,难以准确掌握土壤污染的分布情况。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提出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并规定2018年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情况,2020年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情况。“在有限的资金、时间内对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是个挑战,只能进行相对的详查。”一位工作人员说,详查涉及如何布点问题,点位要有代表性,因为调查的点位最终要转化成面积,也涉及重度、中度、轻度污染区的划定。“未来可能每个点位代表一定的亩数,但精确到每平方米很难做到。”
    目前,我国现有土壤污染防治相关规定分散体现在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农业法等法规中,大多是原则性、概括性的,缺乏明确污染土壤的管理责任、修复技术、融资机制、风险评估等的相关法律细则,不具有可操作性。
    有报告称,我国环保技术研发(不含环境友好产品)占营业收入(不含环境友好产品)的
3.2%。环保技术研发以研发单位自有资金为主,政府投入仅占7.9%。而且水污染控制技术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为当前我国环保技术研发的主要领域,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辐射污染防护技术研发薄弱。
    另外,在污染要素产业结构方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气和水污染防治相关产品和服务占其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60%,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相关产品和服务占30%,而我国的上述两个比例分别约为80%和10%,具有充分的不同污染要素间产业结构调整空间。
    2.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地理学家B在谈到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时说,土壤污染问题十分复杂,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国家土壤污染工作进程缓慢。
    我国土地污染的成因复杂,治理难度较大。据介绍,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耕地总面积20.25亿亩,全国每年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等减少耕地面积约600万亩,且减少的多是优质耕地。
    据统计,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吨。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等问题,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公顷。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但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此外,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会引起土壤酸化。
    相对于较大范围的耕地污染。局部地区严重污染主要是由工矿企业污染排放造成的。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偏重,污染物排放总量接近或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突出。
    实际生活中,大气、水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土壤污染问题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视。当初日本的“痛痛病”经过了10~20年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另外,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不同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据调查,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公顷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而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而且不同于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在切断污染源之后能通过稀释和自净化作用使污染问题不断缓解,土壤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往往很难恢复,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其他治理技术可能见效较慢。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
    3.德国在工业化阶段留下了许多污染场地,有15%~20%的土地被怀疑可能受到污染。调查结果表明,德国有30万块土地需要治理。在后工业化时代,土壤保护已经成为德国环保的一项重要工作。
    德国的土壤保护工作做得比较深入细致,首先开展了污染场地调查,对全国有污染嫌疑的地块进行排查、筛选,底数清楚,为开展土壤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随后对土壤进行全面长期监测,全国建立800多个监测点。联邦与各州政府设立土壤污染调查小组,根据土地的用途,如森林用地、绿化用地、耕地以及特殊用地等,对土壤进行监测,对土壤的生物、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有害物质含量等进行描述,目的是随时了解土壤特性的变化信息,同时观察土壤发展趋势,评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
    根据调查结果,德国会对各州污染土地建立一个详尽的数据库,所有与土壤保护相关的州政府部门都可以使用这个数据库,下一级地方政府也可以查找属于本地区的污染场地情况,同时,建筑公司也可利用这个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可以对全州土壤保护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
    在土壤修复方面,德国的理念是保护土壤的特殊功能,而不是土壤本身,对不同功能的土地,区别对待。哪些土壤需要治理?德国通过精密计算设计了一套指标来评估土壤风险:在绿色线上的,主要是预防土壤恶化;在黄色线上的,要发出警告;在红色线上的,必须进行治理。
    当然,土壤保护最好的手段是尽量少用土地。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业用地转为工业、交通、住宅用地,土地利用的转型导致了土壤污染。少用地意味着少污染,因此,现在德国对土地转型利用实行总量控制,每年农业土地转型利用的总量为50多公顷,到2020年年利用量不能超过30公顷;为满足建设需要,重点向城市要土地,重视土地的重复使用,避免无节制地向周边拓展,造成新的污染。
    提到土壤污染及相关赔偿的话题,美国人会想起“拉夫运河事件”。20世纪40年代,拉夫运河干涸后被一家化学公司购买,当做垃圾仓库倾倒工业废弃物。后来,该公司将充满有毒废弃物的河道填埋覆盖后转赠当地教育机构。政府在这片土地上盖起了大量住宅和一所学校,随后的多年间,这里的居民不断患上各种怪病。
    迫于舆论压力,美国国会在1980年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批准设立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基金.即“超级基金”,这一法案也因此被称为《超级基金法》。该法规定了危险物质泄漏事故的报告制度和国家应急计划制度;明确了负有治理责任的主体包括总统、州政府、地方政府、印第安部落、危险废物设施或船舶的所有者和营运人及法律规定的其他主体;治理的行动,一是清除,二是救助;治理费用应由发生危险物质泄漏设施的所有者或营运人或该设施所处土地的所有者或营运人承担。
    另外,美国环保局(EPA)在1995至1996年间制定了棕色地块行动议程,1997年5月,克林顿政府为落实这项议程,发起并推动了“棕色地块全国合作行动议程”。在该议程的倡议下,美国国会以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刺激私人资本对棕色地块清洁和振兴方面的投资。美国2001年通过的《小型企业责任免除和棕色地块振兴法》,免除中小企业有关1980年《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中的一定责任,促进棕色地块的清除和再利用,为棕色地块振兴提供经济援助和其他目的等进行了规定。
    此外,美国在污染管理中特别注重非政府组织、公众的参与和环境治理信息的充分公开,其法律规定污染地块的治理是各级政府及私人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地方社区的共同任务。公众参与的普及,可以提高土壤保护与治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4.土地是一个地方发展极其重要的资源,保护土地就是保护生命线。近年来,H县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保护耕地为核心,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项目用地为中心,做到保障发展更加给力,保护资源更加有效,节约资源更加突出,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土地收益明显提高,用地秩序正在理顺,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土地保护的“双赢”。
    自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开展以来,H县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统筹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衔接,注重部门配合和公众参与,努力打好耕地“保卫战”。
    据了解,根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要求,H县此次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2.1万亩,其中包括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19.44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库0.29万亩。划定后的永久基本农田质量等级高且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质量等级为6.58,坡度6度以下耕地所占比例为99.85%,(水田所占比例为85.22%);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质量等级为6.55,全部为6度以下耕地(水田所占比例为85.73%)。
    H县为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制定出台了《H县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划定工作方案》,并重点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等2.7527万亩优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将现状建设用地等3.1664万亩低质量耕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后,高等别基本农田比重保持在43%以上,比原划定的41%提高2%,为实现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该县为预防和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健全了“防范在前,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的工作新机制;加强动态巡查,每周进行一次动态巡查,深入村组,特别与村两委干部交流,在为群众做好服务的前提下,一定要对违法用地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消除在萌芽之中;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2016年上半年对一户违规用地居民,进行多次制止和劝阻,该户仍执迷不悟,一到节假日放假期间,在家偷偷施工,4月12日,该县政府组织全体政府干部,对此户进行助拆,给违法建设当头一棒,遏制了全县的违法用地的态势。目前,该县初步实现了电话、网络、来信、媒体反映、领导批示和违法线索收集、梳理、核查、分析的统一整合,基本做到了“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制止”。截至目前,该县没有一起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
    同时,H县从2014年起即探索并建立起了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通过实施激励性措施,建立补偿机制,已连续三年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政策,共计发放基本农田保护补偿资金5341.73万元,实现保有基本农田的所有村(社区)均得到相应补偿。“在补偿方面,我县还采取差别化补偿政策,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粮食功能区的补偿标准从50元/亩增加至100元/亩,基本农田补偿资金的60%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设立专账、专款专用,40%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决定具体使用方式,确保耕地保护成效。”H县国土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H县还创新了永久基本农田网格化管理机制,将保护责任从村委会延伸到村民小组、直至每一位种粮大户,推行“田长制”来保护耕地。
    耕地保护更要着眼未来,通过推进建设性保护,采取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途径,H县进一步提升了耕地保护水平。作为全国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之一,全县已投入1.2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0.7万亩,2017年第一批7个项目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7791亩。已有21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通过省市级验收,面积5572亩。
    5.严重的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土地“不能承受之重”。据了解,土壤污染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土壤污染会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农作物可能会吸收和富集某种污染物,影响农产品质量,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食用受污染的农产品可能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土壤污染还将危害人居环境安全。住宅、商业、工业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还可能通过经口摄入、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等多种方式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场地未经治理直接开发建设,会给有关人群造成长期的危害。
    此外,土壤污染影响植物、土壤动物(如蚯蚓)和微生物(如根瘤菌)的生长和繁衍,危及正常的土壤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不利于土壤养分转化和肥力保持,影响土壤的正常功能。土壤中的污染物可能发生转化和迁移,继而进入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影响其他环境介质,可能会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
    近年来,“大地之殇”引起广泛讨论。诸多网友疾呼,保护土壤,维护“大地母亲”的健康已刻不容缓。以下是某网友著文节选:
    “厚土的肩上承载着社会、经济的前方,它的怀里孕育了一个人、一个国的梦想。可当我用手掌摸索这广袤的土地:这一角只有干裂,那一角只有枯黄。这一片土壤本该是我的家乡,春天鸟语花香,嫩柳折断有奇异的芬芳;秋天满目金黄,麦田里盈着醉人的稻香。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低下了头颅,哭泣着生命的消亡。”
    【答题要求】一律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上。
“给定资料5”中提到,“厚土的肩上承载着社会、经济的前方,它的怀里孕育了一个人、一个国的梦想。”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立意高远,主题明确;
    (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3)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4)总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防治土壤污染势在必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地厚土亦是珍矿宝库。“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科技发达的当今时代,土地不仅承载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而且是影响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可现如今由于人们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土壤污染、耕地退化,这不仅影响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阻碍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土壤污染绊住了社会前进的脚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全面”。这就要求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口腹之欲”,更要使人民群众享受宜居之乐。可土壤污染却像一条沾满泥浆的绊索紧紧地缠绕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双腿”,使之无法前行。有着“中国汞都”之称的贵州万山在汞矿开发,过程中使当地约10万亩耕地受到污染,至今令人心有余悸;镉等重金属污染使“鱼米之乡”湖南的土壤变为“镉米之源”,成为当地居民的心头噩梦。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污土”的存在,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居住环境遭受着威胁,让人们与健康渐行渐远。若“食”之安、“住”之康尚且存在问题,那么全面小康注定遥不可及。只有保护土地,防治土壤污染,保障人民的基本物质需求安全,才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土壤污染卡住了经济发展的车轮。从清朝的积贫积弱,到如今的国富民强,我国用百余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巨大的转变。这一切都离不开脚下这片沃土的支持:农业发展离不开厚土的孕育,工业发展离不开土地矿藏的支持,服务业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土地的支撑。没有土地作为根基,那么经济发展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拉夫运河社区一度被美国政府认为是城镇发展的典范,景色优美,经济发达。但在土壤污染事件爆发之后,这里就失去了当年的繁荣,只剩下一片萧条景象。即使政府耗费了30亿美金进行修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繁华。前车之覆当为后车之鉴,如今我国的土壤污染,也正在一步一步袭扰着经济的发展,“毒地”“棕地”的频繁出现,屡屡迫使经济活动中止。可见,保护土地,防治土壤污染,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 勿使一杯黄土化作两行浊泪,警惕十年发展遗留百世祸根。当前,我国土地污染问题严重,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然而,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相信我们只要摒弃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贯彻绿色的发展理念加大防治土壤污染力度,定能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携手并进、协调发展,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qkl3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公安招警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