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

admin2013-02-06  12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资料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温家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温家宝表示,政府将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资料2
    近几年,福建省“三农”工作力度加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继续实施有效支农政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2008年,该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6%。粮食总产量715.18万吨,水产品总产量605万吨,造林更新总面积207.3万亩。农村各项改革继续推进。福建省安排25.29亿元支持农村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制定实施林权证抵押贷款、森林资源流转等配套措施,福建省11 602个村明晰了产权,占应改革面的99.5%。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成立。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13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6.65亿元,增长28.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建成6 500公里。水利“六千”工程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3%。实施土地整理19.49万亩,新造耕地2.5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和动植物检疫体系初步建成。加强培训指导,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
    资料3
    北京市密云县河南寨镇“两种类型、六种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两种类型”,即移民村环境整治型,对15个移民村进行环境治理;老村整体改造型,对13个老村庄因村制官进行整体改造。“六种模式”,即基本整治模式,基础设施较完善、环境建设较好、主导产业突出的村,进行基本整治;综合整治模式,环境、设施基础较差的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农业产业模式,在京承高速绿色走廊南部村庄,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芦笋等产业;工商产业模式,在密顺路两侧村庄,发展商贸、运输、服务业;休闲产业模式,在东山一带和京承高速绿色走廊中部村庄,发展餐饮、观光、采摘等产业;城市社区模式,在京承高速绿色走廊北部9个村,发展建材、房地产业。
    资料4
    为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措施,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遍布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改造中西部地区薄弱初中,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目前,已经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并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农村义务教育被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确保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教育部要求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中心,组织各方面资源,形成覆盖全国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工程”,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要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每个县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
    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资料5
    “治病花钱太多,医院像是吃钱的机器,但是有病又不能不治。”来自山东禹城市的农民周国香为治病已花费5万多元;“家里困难,有上学的孩子,平时吃一点青菜,偶尔改善一回生活,可是医生说,要好好补养,没有办法,只能东借西借,家里已无存款。”来自山东金乡县的张香云已花了10多万元……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是造成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据统计,目前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三分之二又在大医院,社区基层卫生服务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
    资料6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摸黑走夜路。”这是原来靛水村貌的真实写照。
    在贵州省务川建安公司工作的黄德州和何事业,在外务工20多年,赚了钱可没忘记家乡。他们在靛水乡场镇投资新建一条街道,帮助乡政府推进城镇化建设。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请重庆大学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靛水村新街——创业街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目前,整个街道初具雏形,1 000米长1 2米宽的街道已硬化,两旁栽下桂花、金弹子、深山含笑等名贵树种作为街道绿化树,整个工程已投资700多万元。创业街两旁的地理位置抢手了,目前已有不少个体户在街道旁边买了房,村民也正打着街道两边的“主意”。“新街”工程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引起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将出钱征收街道所占土地,并实现“新街”水、电、光缆三通。
    资料7
    近几年,我国逐步提高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同时还将扩大补助的范围。
   从2008年开始,各级财政对参加医疗合作的农民相关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比2007年度补助标准翻一番。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补助标准提高到40元,对东部地区的补助标准同步提高。
    同时,中央财政补助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将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50%以下的市辖区和计划单列市全部纳入补助范围。另外,为减少补助资金在途环节,使资金到位时间进一步提前,中央财政从2008年开始对新农合补助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试点。
    2003年至2007年,各级财政直接用于补助参合农民的资金达54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69亿元。中央财政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农合管理经办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资金达46亿元,用于补助农村医疗救助资金达36亿元。
    资料8
    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调整农业结构,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方面,要公开各级资金的补贴和使用;在征用土地和土地补偿费使用方面,要接受村民监督;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要把国家和省级各种支农惠农政策交给农民;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方面,无论是教育、卫生、救济、扶贫等,都要公开并接受村民监督,防止暗箱操作、贪污挪用;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无论是编制村庄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方案,还是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都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群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判断和选择。
    资料9
    目前四川省遂宁市农村基础设施总体水平较为落后,生产生活设施差,农村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环境脏乱差、公共事业设施落后等现象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
    耕地资源少,质量差,承载压力大,农业生产后劲不强。全市现有耕地228万亩,人均0.59亩,其中中低产田土比重达44.1%,比全省高13个百分点。
    水利设施较少,抗灾害能力弱。遂宁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25立方米,只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10,全省人均水平的1/13,常年仍有70万人饮用水无稳定达标的优质水源,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6.9%,6.04万人饮水困难,基本上还靠天吃饭。目前,全市没有大型蓄水工程,仅有7座中型水库和一批小型水库,防洪标准低,蓄水能力弱,渠系配套差,有效灌面少。全市耕地灌溉率仅为46.5%,农业灌溉用水渠系利用率为45%,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提灌引水设施绝大部分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很多塘、库、堰、渠系、提灌站多年未淘淤、更新和养护,一些设施形同虚设。在2009年遭遇特大旱灾的情况下,遂宁市大部分旱地作物没有浇灌条件,仅有一半面积的水稻能保证灌溉,难以有效发挥抗旱作用。
    农村道路体系不完善,道路状况与通车效果较差,农民出行仍较困难。“十五”期间,全市投入6.17亿元,主要是对县乡道路进行改造,通乡率达到了100%。但由于乡以下村级道路建设资金缺口大,已建成的村级道路标准低,质量差,而且,全市仍有34%的村和75%的村民小组不通公路,有30%左右的村和15%左右的村小组虽有公路但无法通车。不少乡村道路缺乏养护和管理,毁损严重,通车效果差,有的晴通雨不通。
    农村生活及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农村水源污染严重。农村沼气建设发展不足,综合利用效益不高。目前,全市农村建户用沼气池15.05万口,仅占农户总数的18.2%,未建沼气池农户比重达81.8%。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的沼气建设推广滞后,有95%以上养殖大户未建沼气池。小城镇建设水平低,环境保护和治理设施基本上处于空白,化肥、农药、地膜等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农村大量生活垃圾、生产残留物、废弃物未进行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入河塘沟渠。农村教育、医疗、卫生、防疫设施不足,应急反应能力较差。农村用电不稳定,拉闸限电现象严重,对农民生产生活影响大。广播电视使用率不高,全市有线电视实际通村率仅为64%,还有600个村未通固定电话。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仅通达部分
    乡镇和少数村,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相当部分群众仍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导致农村文化信息闭塞,农民生活质量不高。
    资料10
    农村基础设施单靠农民个体和家庭力量是无力提供的,应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才能实现。对经济发达地区有愿望、有能力建设基础设施的,可以采用政策引导(如供水水质要求、技术要求等),由当地政府自筹资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当地政府和用户承担所有的建设和运行费用。对大部分经济条件不高的农村地区,可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一次性建设投入,用户负责设施日常运行。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地区,如果用户无力承担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建议由政府负责所有建设和运行投资。
    据四川省统计局信息中心最近对1 000户农村住户的调查,最关注的、最需要解决的是:医疗卫生、子女上学、基础设施和增加收入。76.5%的受访者希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70.4%的受访者认为因医疗费用高,怕生病、怕看病;44.4%的受访者认为教育负担重、子女上学难。可见,农民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农村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
    资料11
    我国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当落后,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环境基础设施。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养殖废物、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使我国大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环境卫生状况差。
    我国有8亿农民,每个农民每年平均产生约220公斤生活垃圾、500公斤粪尿和1.3吨生活污水。在传统农业经济条件下,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大多为有机物,可通过直接还田等途径几乎实现全量循环。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垃圾的组成因工业制成品消费的增加日趋复杂,无机物增加;农村生活垃圾传统的循环途径也日渐萎缩。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洗涤、沐浴和部分卫生洁具排水。农村生活污水排量少、有机物浓度偏高、日变化系数大、间歇排放,控制困难。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随意排放,孳生蚊蝇,传染疾病,是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重要因素。
    资料12
    交通、水利和环境等农村基础建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还有近5万个村不通公路,但没有资料显示全国还有多少个村内没有修成道路。在农村调查中,依然有许多村内没有像样的道路可走,雨雪后泥泞满地,干旱天尘土飞扬。所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要致富,先通路”,农村到处可见的标语,也反映了亿万农民对解决交通问题的共同心声。交通部已经提出,今后将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末,使全国具备条件的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公路,95%的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交通保障。不仅如此,农村交通运输及县乡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还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资料13
    重庆市潼南县由于农民居住分散,不但限制了村民之间的交往,而且限制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从而形成了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农村文化现状的真实写照。很多地方的农村文化相对贫乏,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现在许多乡镇文化站的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大多数乡镇只有文化站这个名,而无人无场所;个别有活动场所的,也因没有活动经费,而无法组织活动,农村很多地方图书室基本上是空白,这些现象令人担忧。由于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人,污染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跳跳唱唱的自娱自乐,也不仅仅是电影电视的单一消遣。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应当是改善农民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其成为现代化的一代新农民。
    资料14
    政府投入不足,农村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大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比较缓慢。城乡学校之间的校舍校容、课桌椅凳、教学设施、实验仪器、图书阅览等都存在实质性的差距。不少农村中小学校舍结构不够规范合理。有的除了教室外,没有必要的教学辅助用房;有的操场窄小,学生做操须分批轮流进行;有的学校宿舍不足,学生住宿很是拥挤;有的缺少餐厅,学生用餐无固定场所。大多农村中小学虽然配置了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但由于经费紧张,不仅电脑数量不足,而且电脑的升级、更新远远跟不上现代科技的要求。使得这些设备形同虚设。同时不少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捉襟见肘,无法保障学校日常开支。如一所镇属中学的学期收支情况:学生总人数为320多人,每人收取杂费130元,一学期的总收入为41 000元左右,而开支(包括电费、水费、通讯费、差旅费、教师培训费、报纸教学杂志费、维修办公设备费等)需约7万多元,相差近一半。市镇虽有适当的公用经费补助,但仍难以满足,影响着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正如农村学校所呼吁的那样:教育经费投入,不要在城区学校锦上添花,而要为农村学校雪中送炭。很多地方不但没有按比例配足应投入的教育资金,而且还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移作他用。
    资料15
    北京市政协日前通过的一项建议案提出,新农村建设应避免一味追求迁村并点、大拆大建和强制农民“上楼”。
    北京市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提出了《关于推进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案》。建议案提出,应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布局以及对村庄规划的指导。村镇建设和居住规划不仅要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也要体现农村地域和人文特色的景观,有计划地保留具有文化历史价值和北方民居特色的村庄。
    为建议案做的一份调研报告中说,北京市政府从本市村庄数量多,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平原和山区、深山区和半山区各具不同特点的实际状况出发,将新农村建设分为3种类型11种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据了解,北京市各区县在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以农民为主体建设新农村参与机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村庄的规划制订和村庄建设项目的选择上,发动广大农民参与,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
    北京市房山区围绕新农村建设,对336个村庄和9 987名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大兴区对全区10.9万户农民进行了全面问卷调查,并填写农民需求表,根据农民的需求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
    资料16
    “三农”问题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近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坚持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连续多年出台指导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一系列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一桩桩重农举措初见成效。粮食连续几年保持稳定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快速增加,增长幅度摆脱了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破解“三农”难题可谓渐入佳境。
    先期启动的农村税费改革为减轻农民负担提供了制度保障,老百姓欢欣鼓舞。随之而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把一次重大机遇推到了8亿农民面前。专家们指出,新农村建设标志着中国的投资重点转向农村,这将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战略新提升”。
    站在全局高度加以审视,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我们在这一时期要实现的宏伟目标。我国的现实国情是,13亿人口中8亿是农民。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实行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农村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工业,侧重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2009年我国GDP超过了33万亿元,人均GDP已突破3 000美元,二、三产业在CDP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到6.8万亿元。
    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从总体上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既是一个有利于“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容易忽略“三农”问题、导致社会各类矛盾凸显的社会敏感期。很多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在这一关键时期,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问题,否则将导致经济社会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动荡。
    专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是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方针一以贯之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也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途径。
    资料17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入实施阶段,中央相继出台了多项支持举措和配套措施。这些扎实、具体的行动不仅给农民兄弟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更送来了千载难逢、改换命运的历史机遇。
    “减”、“免”、“补”政策,将给农民带来1 000多亿元的直接好处。特别是那些种粮大户,看到了“增产又增收”的希望。有人形象地说,这是国家直接给粮农发“工资”。
    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延续了2 600年的“皇粮国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个“减免”的范围和幅度是史无前例的,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力度。目前,补贴种类由粮食、良种和农机具补贴,扩展到柴油、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空前,农民不仅可以享受到更为安全、便利的水、气、路、电、信,还可以从这些建设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中,用于农业农村方面的投资将达到39%左右。有人算了一笔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至少为3万亿元。根据“投资乘数”原理,这将带来5万亿~6万亿元的商机。
    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投入将大幅度增加,广大农民呼声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农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显著提高。
    “两免一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解决农民面临的这些棘手问题提供了出路。按照国家的安排,我国将从西部地区开始,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更多的职业技能将为农民带来更多致富机会。
    目前,我国农民中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第二产业的1/8。新农村建设对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提出了迫切要求。国家至少设立了三大“培训工程”:一是“阳光工程”,仅2006年就拿出6亿元补助资金用于培训350万农民工。二是农业部的“百万中专生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名中专人才。三是国务院扶贫办提出,在“十一五”扶贫开发中,要确保每个贫困农户有一个劳动力接受培训。这几大工程为农民提高职业技能、找到更多就业岗位提供了新的契机。
    国家专门就农民工问题作出规定,着力解决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问题,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
    我国每年外出务工农民有1.2亿人,他们起着“出外打工一人,脱贫致富一户”的作用。被誉为“春风文件”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公布,对农民工工资、就业、培训、子女教育、劳保、社保、户籍、土地承包等各个方面作出了规定。这一全面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核心内容是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和改善就业环境。
    由此,长期困扰农民工的工资拖欠、缺乏社会保障、子女上学困难等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国家对农村的巨额投入,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将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孕育着巨大商机。据统计,我国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已从1985年的不足500元增长到2009年的5 000元,农民消费需求增长。为让农民买上放心的商品,2005年商务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已有一批捷足先登的连锁超市在农村赚得了“第一桶金”。
    资料18
    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我们有两种选择:珍惜它,抓住它,中国农业就会乘势而上,“三农”难题就会逐步破解;而无视它,放纵它,我们就会错失良机,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如何抓住历史赋予的伟大机遇?中央给出了明确的原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面对这样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关新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应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
    抓住机遇,就必须激发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主体意识充分觉醒。当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推行,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地方,他们对自己家乡的建设最有发言权。农村有农村的特色,农民有农民的需求,那些不搞调查、千村一面、好大喜功、强力推行的做法,最让农民讨厌,最让农民伤心。尊重农民意愿,就要让农民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切实保障他们的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干部动而农民不动”的尴尬局面。
    抓住机遇,就必须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的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至关重要。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农民增收才有最坚实的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自然会增强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参与发展决策能力、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表达能力和争取相对有利的政策环境的能力。新型农民的诞生必将给农村带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创新,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抓住机遇,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得到实惠。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亿万农民,只有当亿万农民意识到新农村建设同他们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紧密相连时,他们才会自觉自愿地投入其中。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同时,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如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
    抓住机遇,必须深化农村改革。建设新农村不改革不行,要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农村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要继续加强农村改革的鼓动力,花更大的精力来研究和推进农村改革。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其中“少取”是基础;“多予”正在进行,今后还要加大;“放活”是根本,因为机制体制创新最重要。简言之,农村工作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内容有二: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要完善农村政治制度。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事物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抓机遇,不仅需要高涨的热情,更需要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把握。时下,有些地方热心于建新房,粉刷墙,写标语,办橱窗,比美观;有的地方不顾实际,搞大拆大建,乱批乱建,为农民盖起了别墅,建起了高楼;有的地方无视财力物力的局限,盲目攀比,一味“大干快上”,甚至不惜负债上项目。这些做法既不符合中央的精神,也不对农民的胃口,是对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误读和误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乎8亿农民的前程命运,关乎13亿人的现代文明,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对扩大内需、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作答要求     
假如你是一名政府官员,现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表一些建议。要求有一定的可行性,字数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为了更好地推进我省的新农村建设,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教育和卫生设施、饮用水安全等工程建设,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 (2)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统筹安排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3)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发扬科学,反对迷信,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5)政府和农民要相互配合,筹集建设资金。一是政府引导、用户自筹。二是政府投入、用户管理。三是政府全权负责资金。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qOyu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