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9条亲民惠民政策: 1.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 2.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教育改革,维护教育公平,解决读书难问题; 4.加强医疗卫生改革,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admin2014-04-10  34

问题 2007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9条亲民惠民政策:
    1.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
    2.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教育改革,维护教育公平,解决读书难问题;
    4.加强医疗卫生改革,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5.加强扶贫济困工作;
    6.发展特色农业,支持经济产业;
    7.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8.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9.进一步扩大就业。
    要求:
    1.请考生阅读材料,并准备发言提纲,时间5分钟。
    2.根据轻重缓急原则,确定9项工作的排序。依照抽签的顺序,小组每位考生依次发言,表明观点并陈述理由,时间为每人3分钟。
    3.考生自由讨论发言,并达成一致意见,时间40分钟。
    4.小组推举一名代表进行总结陈述,时间3分钟。

选项

答案个人陈述阶段 审题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本题而言,题目中已经规定个人陈述阶段考生的发言顺序为抽签顺序,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发言顺序来合理地准备自己的陈述内容。 以考生甲为例,全组共7人参与讨论,而甲抽签抽到的是7号,按照题目规定,甲在个人陈述阶段是最后一个发言的考生,最后一个发言在个人陈述阶段是个利弊参半的位置,优势在于准备时间较长,可以吸收借鉴其他考生的合理建议,劣势在于如果考生的整合能力不够强,往往缺乏新意,自己想到的观点,都被前面的考生陈述了,反而使自己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在其他考生发言的过程中,甲作了充分的记.录和整合,吸收了前面考生发言的精华,并能为我所用,基本做到了厚积薄发。前面发言的几位考生,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那就是审题不清,在个人陈述时只是把排序和基本的原则作了简要的阐述,而忽略了理由的阐述,有几位考生没有任何论证,没有摆明论据来支持自己的排序。而甲恰恰抓到了其他考生的这个失误,在个人陈述阶段做到了有理有据。首先甲将题目中的9个选项作了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经济类,包括第2、6、7选项;第二,民生类,第3、4、5、9选项;第三,稳定类,第1、8选项。然后对这三类进行比较分析,进行大类排序,经过比较,认为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排序的话.其重要性排序为:经:齐、民生、稳定。之后进行了类别内部排序,最后给出自己的排序为2、4、3、9、5、8、1、7、6,并且给出了每个选项的论据支撑。因此,甲在个人陈述阶段给考官留下了较好的第一印象,礼仪、语言、内容三个方面做得都比较好。 自由讨论阶段 进入自由讨论阶段,首先3号考生提出确定分类标准,并提醒大家注意发言时间。3号考生在自由讨论之初提出该观点是非常明智的,无形当中确立了领导者的优势地位。考生甲没有抓到这个机会。如果能够带领大家做标准确立的工作将会在个人陈述的基础上加深考官对其的印象。不过甲抓住了时间控制者的角色,起到了很好的调动作用。首先甲鼓励大家积极发言、献计献策,然后按照3号考生带领大家制订的标准,对整个讨论进程作了详细的时间划分:确定标准5分钟,选项归类10分钟,大类排序8分钟,小类内部排序12分钟,论据支撑5分钟。在大家确定标准的过程,甲提出了每个人每次发言不超过1分钟的规则,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选项归类的过程中,当其他考生单次发言超过1分钟后,甲会进行友情提醒,确保了大家发言的有效性。时间进展到13分钟的时候,整个小组内部还没有对选项归类达成一致意见,考生甲此时提醒大家离选项归类结束时间还有2分钟,并提示大家为大局利益着想,以大局为重。这时,5号考生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观点,促成了小组选项归类的统一。考生对于大类排序争议较大,有的认为民生最紧急,有的认为发展经济最紧急,有的认为稳定应为先,当大家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考生甲提醒大家时间已经过半,离需要完成的任务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建议大家加快讨论的进程,并进行了适当的调停,为发言较少的组员争取了发言的机会。在讨论小类内部排序的过程中,考生们也存在着很多争议,但经过一系列的争论,提前3分钟达成了一致意见,最后提前完成任务。这时,考生甲抓住了这个机会,将这3分钟合理地运用了起来。他建议大家用这3分钟时间推选一名组员作为向考官汇报的总结陈述者,并由总结陈述者在小组内部作一次预陈述。表现较好的3号考生推荐了发言较少的1号考生,而1号考生呈现了半推半就的状态,这时考生甲在小组内部毛遂自荐,并得到了大部分考生的支持和赞同,于是拿到了最后代表小组向考官汇报的机会,并用2分钟时间在小组内部作了预陈述,合理吸收了其他考生的补充建议。 总结陈述阶段 考生甲圆满地完成了总结陈述的任务。作为小组的代表进行最后的总结,是在考官面前独立亮相、加深考官对自己的印象的绝佳机会,考生可以按照个人陈述的礼仪去做,不同的是在总结陈述阶段,向考官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时,只需要和考官做目光交流,为了表达尊重,考生最好起立汇报。考生在总结陈述的时候,由于紧张或者是对讨论材料的不够熟悉,死死盯着材料照着念。动作机械,缺少与面试官的眼神交流,词汇单调,总结不出彩,这些都较为致命。因此考生在总结陈述的时候要注意个人魅力的展现。

解析 选项一: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温家宝总理还指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不少领导干部在不同场合表示,欢迎媒体监督批评政府,多反映百姓呼声。这显示出中国在巩固经济复苏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奉行以人为本理念、广开言路、打造责任政府的决心。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恰恰是在为公民提供表达的路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举措,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选项二: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人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村民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启动内需市场、激活经济是非常必要的。一是从全局看,必须解决农民增收困难问题,这是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扩大内需的需要;二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增长从数量型增长转为全面实现数量、质量、安全、生态的目标,这要求投入必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三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要求加大农业的国内支持力度;四是改革农村税费体制,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为保证农村基层组织运转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需要,大转移支付的力度。
    选项三:加强教育改革,维护教育公平,解决读书难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放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将教育列在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现教育公平。
    实现教育公平的意义:教育公平是指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公平。只有公平的教育,才能造就公平的社会;只有受到公平教育的一代,才能自信地创造未来。在教育上体现公平、正义,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关注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利,让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实现教育公平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第一,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推进社会公平。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调整地区、城乡、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为教育公平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第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支出结构,强化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调节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作用。尽可能从资金、信息、生源等方面,给条件较差的学校以必要的重点扶持。教育的增量部分应向薄弱地区倾斜,增加其教育机会。
    第三,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教育结构单一、学制僵硬等制度化教育的自身缺陷,是造成教育机会尤其是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的重要原因。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也是增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第四,加强教育立法,建立社会救济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坚决打击教育领域中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纠正各种教育收费不规范或乱收费现象,以法治确保教育公平。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第一,要深化教育机制改革,前提是更新教育理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一方面,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要求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体制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第二,要深化体制改革,突破口是考试招生制度。要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通过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第三,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客观要求。一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二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三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四要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第四,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是重要体现。要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不仅要依法管理民办教育,还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第五,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是必然要求。要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强省级整理教育统筹,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第六,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还要求扩大教育开放。
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选项四:加强医疗卫生改革,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五项重点工作。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患关系。
    加强医疗卫生改革的意义:医改是我国从“基本制度”的高度规划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一大创新,将缓解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居民的医疗负担,从源头上降低疾病风险,保障人民“不生病、少生病、少生大病”。从长远看,实施医改有助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进而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预期,刺激消费增长并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新医改方案的启动也将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带来影响,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原动力。
    “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出现,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反映比较强烈。其具体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三是公立医院趋利化;四是医保保障水平低;五是药品价格虚高。此外,由于医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药、新技术不断出现,加上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卫生服务成本增长很快;部分群众缺乏对基本医疗和健康知识的了解,不管大病小病都直奔大医院,部分患者甚至主动要求医生提供大检查、多开贵重药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推进医疗改革的举措:
    1.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第一,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第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第三,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第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第五,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2.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第一,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第二,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第三,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第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第三,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第四,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4.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第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第二,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第三,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第四,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
    5.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第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第二,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第三,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选项五:加强扶贫济困工作。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加强扶贫济困工作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状况,能够为弱势群体撑起保护伞。扶贫济困可以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最新的信息、先进理念、创新精神、扎实作风带到贫困地区,使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观念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对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选项六:发展特色农业,支持经济产业。
特色农业是指各区域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各具特色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经济、推进农业机械化、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民素质都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也是我国农业和世界接轨的必由之路。
    选项七: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由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尚未达到能消灭个体经济的程度,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们对增强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繁荣地方经济等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符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也可以为囤家、社会作出贡献,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由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能够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始终受到国家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不会冲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动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还会在与公有制经济的联系、竞争和合作中,有益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和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还是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的就业体系,保持社会稳定。都需要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发展前景看,由于中央政策明确,地方政府支持,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们思想观念更新,非公有制经济在一段时期内仍将快速增长,在我国社会发展中Ⅱ王将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对待非公有制经济,要积极鼓励、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选项八: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骨干作用的同时,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化解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的一项系统工程。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稳定才能发展,平安才能和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仅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翘首企盼的民心工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
    选项九:进一步扩大就业。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2010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要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实现这个美好愿望,首先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尤为重要。就业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古人说:“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可以说,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关乎社会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前提,失业率过高往往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只有实现充分就业,使人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才能刺激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
    就业难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结构失衡;二是产业结构失衡;三是劳动力市场分割。
    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的原因。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原因如下:一是由于户籍方面的原因。现行的户籍制度还没有真正开放,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有着成为城里人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们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以及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二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没有能力购买城镇的住房,甚至不能租居到一个可以进行简单家庭生活的空间。三是由于文化方面的原因。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对现代城市文明充满了渴望,却很难真正融人城市主流的文化生活,甚至不能获得最基本的信任,还遭受到各种歧视。
    解决就业难的举措:
    1.大学生就业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教育;第二,有针对性地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技能培训;第三,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第四,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网上就业指导。
    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措施。近些年来,随着“新生代农民丁”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对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对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需采取以下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民工报酬、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机制;二是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三是为“新生代农民工”制定相应的住房政策;四是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政策服务体系;五是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qKlpFFFM
本试题收录于: 面试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