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个中央一号文件。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

admin2021-06-22  40

问题 给定资料
    1.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个中央一号文件。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是极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庄园和理想的现代乡村居所的有机结合体。田同综合体作为一种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在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下能够得到政策鼓励和呵护,是因为它顺应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它能够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新模式、新常态条件下,满足城乡居民对高端生活、旅游和消费的各种新型需要,创新性提供宜居、宜养、宜旅的高品质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
    文件为田园综合体的依托主体和创建内容指明了方向,旨在通过田园综合体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盘活农村的多种资源,融合区域的多种产业,激活城乡的多种要素,实现农村宜居、宜业,城市居民乐意来、喜欢住。
   田园综合体模式的开发,综合了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向的因素,形成了一幅山清水秀、文化丰富、经济繁荣的美好画面,满足当今生活在快节奏下的人们对回归乡土的诉求,回归人们内心最初的美好向往,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
    2.田园综合体是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也是一个打造诗意栖居理想地的时代课题。
    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潮流,田园综合体顺应这股大潮而生。看似匮乏实则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需要匠心独运的开发。一段溪流、一座断桥、一棵古树、一处老宅、一块残碑都有诉说不尽的故事。瑞士有被称为无烟工业(手表、军刀)、无本买卖(金融业)、无中生有(旅游业)的“三无经济”。旅游本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产业,瑞士在这方面开发得风生水起,值得借鉴。
    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一个包含了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酒店、仓储、保鲜、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产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对农民来说,远走他乡和抛家别亲的进城务工牺牲太大,在本区域内多元发展,从多个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取收益的模式更为可行。没有一个比较高的生活水准,人心必背,没有产业支撑的田园综合体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应适当向田园综合体布局。
    文化就是“人化”与“化人”的过程。田园综合体要把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发掘出来,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以此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从而产生符合自然规律的自警、自醒行为,在陶冶性情中自娱自乐、化身其中。缺乏文化内涵的综合体是不可持续的。
    各种基础设施是启动田园综合体的先决条件,而及时地提供一些关键的基础设施又会对后续的发展产生持续的正向外部性。一个地方缺乏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物流、人流、信息流,就无法实现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沟通,乡村因偏僻的地理位置被阻隔世外,就无法与外部更广阔的地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向外开放的经济空间。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始阶段,农业和乡村与国家和社会的落后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乡村年轻人大量流出的过程和老龄化的过程、放弃耕作的过程和农业衰退的过程,以及乡村社会功能退化的过程。田园综合体是乡与城的结合、农与工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生产与生活的结合,以乡村复兴和再造为目标,通过吸引各种资源与凝聚人心,给那些日渐萧条的乡村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激活价值、信仰、灵感和认同感归属感。
    3.2017年8月左右,多个省份陆续公布了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情况。继特色小镇之后,田园综合体成为新一轮县域投资热点。总体看,各地试点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果。不过,一些地方田园综合体建设出现了脱农情况,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之名拿地,却行房地产之实;一些企业建设田园综合体,虽做的是农村产业融合,却忽视农民利益,甚至试图把农民赶走。
    田园综合体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新概念,不同于一般的农业园区建设,也不是传统的乡村旅游,更多的是从农村发展角度对乡村资源进行的合理开发,涉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其本质上是三产融合体和乡村复合体,通过资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使得城与乡、工与农元素在田园综合体中相得益彰。田园综合体的核心是“为农”,特色是“田园”,关键在“综合”。
  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构建农业发展新动能,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田园综合体要展现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和农业特色,核心产业是农业,并不是“农村+地产”或“农村+旅游”,绝不能将综合体建设搞成变相的房地产开发,也不能搞成大兴土木、改头换面的旅游度假区,确保田园综合体建设定位不走偏。
    城镇化发展的巨轮并不一定要碾压田园的诗意。建设田园综合体,以田园特色为基底,留住乡愁,保护好青山绿水,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在壮大农村产业的同时,为农民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既保持田园特色,又实现现代居住功能;在保持田园肌理的基础上强调城乡互动,既服务“原来的人”,又服务“新来的人”。
    建设田园综合体,关键在“综合性”,不是搞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离土上楼,而是要建设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由于其建设涉及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建设用地保障等诸多领域,因此建设田园综合体,不是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等领域单一地试点探索,而是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全局性变革,是引领“三农”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创新。
    在实践中,田园综合体投资大、周期长,不可避免地引入较多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为农村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但也要避免社会资本对农村资源的过度侵占、对农民权益的挤出效应。要保护好农民的就业创业、产业发展、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权益,使农民全程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完善企业、合作社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从中广泛受益。
    作为新事物,田园综合体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应有固定的设计,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保护和发扬地方文化,而非移植复制和同质化竞争。田园综合体建设不可大干快上、遍地开花。当前,尤其要警惕一些乡、村举债搞建设或大拆大建、盲目铺摊子的情况。
    4.“田园综合体”综合化发展产业,跨越化利用农村资产,是当前乡村发展的创新突破。产业融合是打造田园综合体的必由之路。某地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却问题频频,以下是当地某部门调查报告的相关内容:
    我区基础设施薄弱,不少地区为山区、半山区,土地细碎,交通落后,有些地方没有机耕道,无法使用机械化设备。有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建设了厂房、购买了设备,但水、电、气、网等配套设施不到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乡镇和村政府借款、农户筹资,财政拨款占绝对主体地位,2017年仅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口率就达40%。同时,金融信贷支持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产权不够清晰、承贷主体不明确,以政府及其相应职能部门作为贷款承贷主体,又不符合国家信贷管理规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获得资金补充,只能错失发展良机。
    农村产业融合是多元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税费优惠和财政补贴均以农民合作社和农户为主。部分工商企业带着丰厚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参与农村产业融合,难以享受同等的优惠待遇,而且项目申报难,设定的申报条件过于苛刻、申报程序过于繁琐,不少经营主体达不到要求,有时最需要支持的企业因为条件限制反而争取不到支持。如此一来,既降低了部分企业的积极性,也削减了部分已有项目的竞争力。
    虽然我区农村产业融合的参与主体在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上作出了有益探索,但部分项目的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健全,缺乏对农户的辐射带动力。有些企业参与农村产业融合项目,与农户有竞争、无合作,在农民合作社中“一股独大”,甚至取得优惠政策后从事非农的高收益产业。这就不难理解,有些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核心原因就是收益不能与时俱进。调研中,看到有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农民分享土地资产增值收益的情形,这是有益探索,但也直观感受到,普通农户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
    我区农业加工企业,都是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和初、粗加工企业,农产品附加值低,其中5家蔬菜生产企业,是直接供应市场生鲜蔬菜,2家企业冷藏保鲜蔬菜,1家企业从事食用菌深加工,缺乏精深加工企业。当前,我区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程度低、层次浅,突出体现在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没有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润分配机制;有些企业在一产向二产的延伸中,精深加工投入少,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没有分享到产业融合中的“红利”。
    5.“誓把巢湖当水瓢,哪里干旱哪里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安徽省合肥地区流传着这一说法,其背后有两个语境:一是合肥地处江淮分水岭,干旱缺水是江淮分水岭的常态;二是由于干旱缺水,这一地带不适宜种植传统大田作物,发展相对落后。
    如何跳出地理上的困境,实现脱贫致富?四年前,素有“中国苗木之乡”之称的肥西县,遵循江淮分水岭的地理特点,开始在这一带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观光、旅游综合体,即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的“田园综合体”。在肥西县官亭镇,景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官亭林海。
    2017年5月5日,时值江淮初夏。为了打破城乡文化的藩篱,肥西县在官亭镇游客接待中心开设了咖啡店,游客们一边呷着咖啡,一边欣赏着美景,耳畔不时飘来轻柔的音乐。
    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乡村旅游人数已占全国游客总量的1/3,而近年来主要城市周边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率更是高于20%。在这种迅猛的发展形势下,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型乡村旅游已难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的新要求,全面升级势在必行。集农业、文化旅游甚至地产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越来越成为一种新趋势。
    “持续推进城乡大建设,等高对接合肥中心城区,全面建成九纵八横、深度融合合肥的交通路网,有序推进老城区综合改造,全力争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实现由近郊县向主城区的历史性转变。推动城乡联动发展,着力构建以烟雨水乡、湖光山色、岭上风光为特色的美丽乡村,建成省级中心村38个、美丽乡村示范带6条。”肥西县委副书记李某介绍,官亭林海就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休闲旅游不是官亭林海的全部。”李某希望通过生产、生活、生态的改变,实现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涵盖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将新型产业与农村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在规划时,就按照多功能、多业态的综合运营去规划设计。
    产业是田园综合体的核心。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支持有条件的乡村”,所谓的“有条件”,在业内看来,是指当地有特色的产业、有特色的人文景观以及生态资源,总归是有特点在其中。
    官亭林海生态区,可以概括为四大板块:农业、文化旅游、农事体验和园区社区化管理服务,由公司化主体运营。城乡融合,先是城乡互动,实现生活、社交、信息的流动,从而实现文明的融合。对村民来说,田园综合体是接触外界、打开眼界的窗口,不同文化在此交融互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肥西在规划时进行了全面统筹。
    在人的层面,不把农民丢到一边。田园综合体是一套综合产业体系,需要集中要素资源对乡村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和运营。在此过程中,肥西利用好农民合作社这一载体,通过土地流转,对土地经营进行中长期产业规划,发展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园区,以此作为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基础。而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既可以在其中就业,还可以通过股权、租金等方式获得收益,实现充分参与和受益。如此一来,既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也充分保护了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
    在产业层面,田园综合体的核心产业是农业。当然,为了改善乡村旅游硬件条件和提升服务水平,生态区对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改造甚至重建,但本身仍是乡村,并且特别保留了乡村的原生态,同时尊重和发扬农耕文明,融合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创新形式,真正展现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和农业特色。
    农村人向往都市,都市人又想回归田园,当一个城里人和一个农村人面对面的时候,他们很难互融,尽管都有迫切的互动需要,但是却没有很成功的模式可以一揽子解决好这些问题。在官亭林海的周边,肥西县正在对农村进行改造,以官亭林海为中心,逐步向外围拓展。改造的思路是,让城市和乡村实现文明融合。
    “我们有很好的物质基础,三次产业比逐步优化,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超九成。”李某说。
    6.五光十色的乡野元素,织成一幅美丽动人的乡土画卷。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北郊,建设中的磻溪河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缔造出独具特色的“归园田居”。
    清澈的河水中群鱼畅游,在磻溪人心中,磻溪河承载了他们对乡土的美好记忆。但在漫长的城市化进程中,磻溪河自净能力弱化,雨污分流不彻底,污水截留不充分,造成水质恶化,内源污染突出,江南水乡的水景在消失。
    两年前,位于乐平市后港镇的“磻溪河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启动。项目涵盖大田、杨家坞、磻溪等9个自然村落,规划面积约4.2平方公里。境内山体林立,百里横路水、塔前水两大支流在这里汇入磻溪河。项目分两期投资建设,其中秀美乡村打造、七彩花田、大军山人工湖景区、磻溪河一河两岸改造工程、乡镇企业遗址文化公园等一期工程已全面开工,涉及磻溪水河道景观、道路管网、外立面改造、景观提升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污染在河里,问题在岸上。”治水之首在截污。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乐平市从磻溪河沿岸排污口抓起,追溯污染源头,对河岸线排水口铺设污水截流管道进行了集中处理。
    有了上级项目的资金支持和规划引导,九村联动整治行动拉开序幕。村民不再在河岸倾倒垃圾,拆除岸边猪圈鸭舍等违章建筑,自发清理河岸垃圾,机械化工程队开进了村,“三清六改四普及”稳步推进,各村相继建立禁渔公约,通过民主听证选准秀美乡村建设项目,保留原汁原味,在街居古建文化上作文章,在生态保护上下功夫,让乡村回归自然留住乡愁。同时,乐平生态环境部门积极采用技术手段,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提升流域水体自净能力,从而实现河流长久自净。
    在“净水”的同时,磻溪河西北岸的钱家、杨依山两村,依托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兴建了400亩格桑花观赏园。示范园区还将因节制点,播种应季蔬果,形成“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夏秋有果”的独特景观,使磻溪河流域别具乡村风情,并将建设滨水新天地,对接七彩花田,构建农旅融合的电商智慧创富街。
    目前,磻溪河秀美乡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东大门英姿初现,一路绿茵,磻溪河百里风光带河面如镜,远处白墙黛瓦村落掩映在青山绿水中,一幅秀美乡村的画卷舒展开来。
    据介绍,治理后的磻溪河将重焕生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造自然生态循环体系,使磻溪河具有水体自净及动物栖息双重功能,让磻溪河变成一条河底有水草浮动、河中有鱼虾漂游、河岸绿树成荫,真正有生命之河,凸显河湾之美、人文之美、水草之美、生态之美。
    如今,成片的农田生机勃勃,磻溪河流水欢歌,小山村依山傍水,溪水从各家各户门前流过,满眼绿色的杨树、香樟,质朴的民居,好山好水好风光,“磻溪河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已揭开面纱。脉动城郊,山更青,水蕴秀,满目翠绿的田园美景,独具韵味的秀美乡村,正催生出乡村新业态。
作答要求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是否以“为农”为核心,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分析深入,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必须以“为农”为核心,作为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的集合体,要充分展现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和农业特色,但在现实中还存在困难。 一是出现了脱农情况,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之名拿地,却行房地产之实。二是没有抓住“综合”这个关键,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等领域单一地试点探索。三是一些企业虽做的是农村产业融合,却忽视农民利益,甚至试图把农民赶走。四是存在复制和同质化,乡、村举债搞建设或大拆大建、盲目铺摊子的情况。 因此,建设田园综合体应坚持正确的定位和方向,突出“为农”理念,坚持姓农、为农,确保农民广泛受益。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kfR9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乡镇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