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时间精确标准的建立从古代起就很自然选择了天(日)为时间间隔标准,一日之内再分为24小时(h),每小时分为60分钟(m),每分钟再分为60秒(s)。最初以太阳升到最高点(日影最短)为中午,连续两次中午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日,

admin2013-04-15  36

问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时间精确标准的建立从古代起就很自然选择了天(日)为时间间隔标准,一日之内再分为24小时(h),每小时分为60分钟(m),每分钟再分为60秒(s)。最初以太阳升到最高点(日影最短)为中午,连续两次中午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日,叫太阳日。后发现太阳日的长度在变化,就用某恒星连续两次经过子午圈的时间作为1日,称为恒星日。它比太阳日均匀多了,再按一定比例折算为太阳日,称为平太阳日,相应的时间系统就称为平太阳时,也就是世界时(UT)。这实际上是以地球自转周期作为时间间隔标准,如果地球自转是绝对稳定,那就没有问题。可是随着守时工具(钟)的不断改进,在凹世纪初期就从天文观测中发现地球自转周期不够稳定。在 50年代曾经采用地球公转周期作为标准,称为历书时,但因测定困难而很快放弃。
   自1960年起,以原子频标为基础的原子钟出现,并且稳定度不断提高。后来发现以铯原子(Cs)的同位素制造的原子钟稳定性最好。[  ],在地球上的一切活动又离不开地球自转,用世界时较方便。于是从1972年起,建立一种协调世界时(UTC),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采用。协调世界时秒长与原子时秒长一样,但时刻尽量接近世界时。因为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趋势是减慢,平均不到一年,原子时就比世界时快1秒。为了保持原子时系统的完整,在适当时候就把协调世界时加1秒,叫做跳秒。从1972年到现在已有40次跳秒。地球自转偶尔也有加快时候,也可能有时原子时比世界时慢了1秒多,此时就把协调世界时减慢1秒,叫做闰秒。但这种情况很少。
   为什么要把原子时的秒长定义在海平面上的铯钟?这是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原理,运动速率及震荡周期等都同所在地点的引力场有关。两个不同地点受到的引力不同,相应的铯钟速率就不同,因此所定义出的原子时秒长就不一样,而且很难比较。可是在海平面上所有的地点所受到的主要力(地球引力加地球自转离心力)是相同的,故可认为相应的原子时秒长相同,就命名为国际原子时秒长。地球附近各地铯钟所决定的时间称为原时,是一种局部量。用国际原子时为坐标时,根据地球附近引力场的具体情况,按广义相对论原理可得到原时和坐标时的关系,并由此根据各地原时实测值定出国际原子时的秒长和时刻。以上仅为通俗解释,实际情况非常复杂,到现在为止,时间间隔和时刻能精确到什么程度,还是个谜。

选项 A、世界时等同于乎太阳时
B、恒星日等同于太阳日
C、世界时等同于恒星日
D、恒星日等同于平太阳时

答案A

解析 恒星日按一定比例才等同于太阳日;世界时与恒星日,恒星日与平太阳时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k5U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