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教育公平,在今天已经成为使用最经常、最普遍的词汇之一了,可是十多年前这个词还很少被提及。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义务教育还未普及,高中教育入学率徘徊在40%左右,高等教育入学率还不到10%,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扩大规模

admin2017-05-05  37

问题 给定资料
  1.教育公平,在今天已经成为使用最经常、最普遍的词汇之一了,可是十多年前这个词还很少被提及。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义务教育还未普及,高中教育入学率徘徊在40%左右,高等教育入学率还不到10%,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扩大规模、解决有学上的问题。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有学上”的矛盾基本解决,而“上好学”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关切点,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们新的诉求。
“在走向平等的道路上,没有比免费提供公共教育更为伟大的步骤了”。教育公平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又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的提高上,而且体现在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上。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发达,还要求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周年纪念活动中,习近平说,中国有2.6亿名在校学生和1500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2.同一城市内义务教育学校间发展的不均衡造成的后果是:在城市,“择校”收入成为学校的主要创收手段,校际两极分化日趋严重,薄弱学校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挤压。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办学水平的差距,直接导致学生接受教育质量的差距,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的非均衡状态以及出身地域和家庭条件的区别,最终导致学生学业成就和发展机会上的不公平。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教育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发展不均衡及带有明显历史痕迹的办学差距造成学校发展的起点不同。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扭转“文革”造成的专门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多出人才和快出人才成为社会的强烈呼吁。于是,在恢复高考制度和教育投资有限的条件下,形成了一批“重点中小学”,并在特定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重点学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迎合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对“精英型教育”的需要,而在人力资源市场机制配置发生变化、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竞争压力开始传递到基础教育,以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性、选拔性考试作用日益加大。尽管这与法定宗旨不相符合,却能为社会和家长所认同,反映到政府部门和学校系统中,则表现为义务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中小学校之间的差距拉大。
近年来,根据义务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国家要求在已经“普九”的地区取消“小升初”考试、就近入学的政策,其目的就是要打破学校和学生的身份界限,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但由于校际的差距,加之各地执行政策的差异,即使在各地实施免试就近入学或电脑派位等政策之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及相伴而生的问题仍十分明显,“以钱择校”、“以权择校”的出现又加大了学生在入学机会上的不公平。
薄弱学校的差距突出表现为校舍、设备比较差;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比较差;学校生源和社会地位比较差。而且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整体管理水平比较低。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异又折射出学生接受教育质量水平的不平等。近年来,各地政府在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差距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过分强调学校的硬件设施,注重学校外部条件和环境的改造,而对学校“软件”建设重视不够,因而成效不是十分明显。所以改造薄弱学校任重而道远。
3.近年来,凉山州逐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使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整合,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学校的状况也得到相应改善。但据调查现状显示,凉山州城乡教育出现的“择校热”、资源配置不均衡等现象仍令人堪忧。
“看嘛,挤得很,这条街全是学校,再远的也想办法把娃娃送到这儿读书,车多人也多,每天接送娃娃跟打仗似的。”正在西昌四小等孙子放学的王婆婆告诉记者,四小、二中和一中等学校都在这一条老街上。
城乡之间,甚至城市同一区域内,不同学校在经费投入、办学设施、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这是产生择校现象的主要原因。优质学校吸纳了绝大部分优秀学生,不在优质学校招生区域内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就选择通过高价择校费这条“绿色通道"让孩子挤进重点名校、实验班级。据了解,一些重点学校的班级常常是满员超载,仅一个班的学生就达80人,而一些普通中学全校学生总共才500人,部分学校还有空余教室10多间。
“仅供娃娃读书就不错了,哪还有钱给他交择校费,没办法啊,有钱哪个不想娃娃读好点的学校嘛。”张女士的孩子去年从西昌市七小毕业,面对少则成千多则上万的择校费,张女士只能按片区把孩子送进一所普通中学读书。
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是薄弱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保证开课需要,许多教师存在“教非所学”的情况,这就直接导致农村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农村学生在考重点大学方面缺乏竞争力。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多因“羞涩的沟通表达能力,眼界不宽、知识面窄,英语口语水平差,没有艺术特长”等被拒之门外。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在地位、目标和体制保障方面实际存在着双重标准,城乡教育投入和管理上的不平等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教育机会不平等加剧着优质学校和弱势学校之间的差距,如同马太效应,致使优质学校越来越强,却无力肩负起普及教育的职责;弱势学校越来越弱,也无力承担正常教育的现象。
城乡教育差距,归根结底在于城乡经济文化的综合差距。但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城乡教育不公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靠一两个人的力量补平拉齐。就像不能牺牲东部的发展以平衡西部的落后一样,我们不能因为农村教育落后,就谴责城市教育走得太快,若以拉高就低的方法拉平差距,那就会引出另一种不公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管是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不管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我们都希望政府投入学校的每一份资源、实施的每一项政策,最大的受益者都能是每一位学生。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在2014年的两会上呼吁:“收入不公平影响人的一时,教育不公平影响人的一生。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不公平,是对我国发展影响最大最深的不公平。”
4.我国当前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主要是由历史上“重点校”政策所形成的校间差距过大带来的“后遗症”。如果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进行相应的政策性调整,在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上没有政策性倾斜和合理的战略部署,校际间的差距还可能进一步扩大,相对薄弱学校将长期存在。根据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原则,需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拿出具体对策清除校际间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
为了了解各项法律、法规中所保障的教育机会平等的落实情况,自20世纪50年代始,西方各国的社会科学家就开始进行大规模实证调查,力求描述机会均等在教育领域中所达到的实际程度。英国的《普洛登报告》(1966)、美国的科尔曼报告(19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各国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系列报告都是在这一背景和需要中产生的研究结果。   
以科尔曼教授牵头的调查组收集了美国各地4000个学校、64万个学生的数据,其学校比例占美国全国的5%左右,是当时教育领域所做的最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科尔曼报告对影响白人学校中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因素作了一个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最不重要的是设备和课程的差异,其次是教师素质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同学的社会经济背景差异,在黑人学校中这些因素的排序也是一样的。影响最少的因素(设备和课程)在黑人和白人学校间的分布是最平等的,而影响因素最大的(同学的社会经济背景)却是分布最不平等的。科尔曼报告进一步指出:学生的学业成就还与其同学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学习期望有很强的相关性,当学生处于不同的同学环境中,将会取得不同的学业成就。
科尔曼报告认为,将低收入阶层的孩子送到中等阶层子女占大部分的学校,对低收入阶层子女有好处,而对中等阶层子女不构成伤害,因为低收入阶层家庭的孩子比中等阶层的孩子更容易受影响。科尔曼解释说,在中等阶层家庭,信心和成就根植于家庭成人的监管和教育,但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多时间是与同学呆在一起。中等阶层的孩子大都在家里学的多一些,从同学和老师那里所学的东西要少一些。科尔曼的解释被许多后续研究所证实,即使是最激烈反对学校种族融合的观点也认为,白人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因为种族融合而下降。这个发现也是科尔曼报告中极具重要意义的研究结果。有人甚至认为可以称这种现象为科尔曼法则。
根据资源分配均等原则,我国义务教育办学制度应力求标准化、规范化。关于办学标准,我国当前的普遍做法是规定生均标准,这对具备一定规模的学校来说是比较科学的,但对那些不具备规模的农村学校来说,就不一定科学。所以,我国应制订全国小学、初中的标准办学制度,并要保住“底线”。这项工作关系到我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推进,也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韩国实施了“教育水平均衡化”政策,这一政策或许能为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提供某些借鉴。各地在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中,应从法律上规定学校建设标准,监督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要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矛盾,必须建立与义务教育相适应的学校制度和学校结构,这是资源分配均等原则的要求。在我国,完全中学内应实现初、高中脱钩,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在制度上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矛盾。以九年一贯制为主体的义务教育体制,与传统的小学、初中分设的义务教育体制相比,可以有效地减少行政干预、分散教育决策权,为义务教育领域实现公平创造条件。
根据调整特殊需要的原则和公共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的原则,应加速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间资源分配的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薄弱学校改造是一项整体工程,除了硬件建设上要求政府的财政倾斜外,软件建设上也需要有配套的措施。薄弱学校在软件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的质量较差,大量的优秀教师流失,并且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教师人才补给不足。
根据财政中立原则,要求政府在区域内部不再实行教育财政经费一味向优质学校倾斜的政策,相反教育财政拨款中应增加薄弱学校所占的份额,以平衡各校间的教学质量,缩小校际间资源分配不公平的差距。通过有计划地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施强、弱学校联合办学,人为平抑校际差距,并适时发放教育凭单,赋予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以促进校际间的竞争,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与配置效率。
当然这些政策在实施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教师定期流动轮换制”会受到优质学校教师的抵制,利益调整难度大;优质学校的区域性垄断会弱化学校的竞争意识,不利于教育多元化发展: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有可能导致大多数学生涌向少数名校,引发更多的问题。当然,无论采取何种政策方案,政府都要为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最基本的均等化教育服务,普遍提高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并增加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
5.小学就近入学、小升初多校划片入学、取消“共建生”……各地一系列意图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利好看似杜绝了“递条子”“送票子”,却让“拼房子”愈发猛烈:老牌学区房价格依然坚挺,新晋学区房也在快速上涨。记者走访北京西城、海淀等教育资源集中区域发现,虽然楼市整体低迷,但一些学区房依旧在短时间内每平方米上涨四五千元,从前无人问津的老旧小区迅速变成“香饽饽”。如此“华丽转身”让不少家长苦不堪言:教改“新政”咋就成了“楼市先行”?
纵观学区房逆市疯狂涨价,无关“房事”,只关乎教育公平。教育资源不均衡,一直是影响教育公平的先决条件,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则源于政府投入、布局的不平衡。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师资配置只向少数重点校倾斜,重点学校既是政绩表现,也是政府脸面,被宠着惯着,学校在师资生源等方面年年拔尖,结果导致教育的马太效应,校际之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而实现教育升级,管制举措也曾招式迭出,为打造教育品牌效应,推出“旗舰版”中小学,结果名校倒是出现了,“择校热”却开始跟风了;为打压“择校热”,推出“就近入学”,结果“递条子”的少了,“学区房”却暴涨了。无论“择校热”,还是“学区房热”,被排挤出去的永远是弱势家庭的孩子,公平这个“死结”依然如故,改革的难度可见一斑。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教育改革,不仅带来了并发症,还产生了新的不公:昂贵的学区房,让拼爹、拼钱、拼权、拼关系的胜出者再次垄断了优质资源——能够上名校的,是能在这里“住得起”的。要知道,全民普惠的基础教育最不适用“丛林法则”,从娃娃拼起的“人生出彩机会”,更不占据道德先机。   
平衡教育资源,始终不见大动静,是何原因?这里面有没有“固化的利益”?有没有尾大不掉的“行政惰性”?有没有“啃硬骨头”的诚意缺位?让教育补贴均衡投放需要迈过多大的坎儿?让校长和教师合理流动起来,究竟有多难……
针对上述现象,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教育不公,主要反映在教育的欠缺和过度并存。因而,急需均衡教育资源,唯有大力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对优质教师资源和资金资源削峰填谷,才能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
另有学者则认为,来源于经济学的教育资源配置观是一种教育资源供给主导配置的分配观,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实,教育资源的配置不等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它实质上是一种以客观需求为主导的系统行为,而不是以供给为主导的、孤立的随机行为。
其实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有利于社会,如何活得精彩,而不是教人如何拿文凭,如何在考试中得高分。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的目的就是进入“全民教育”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所有中国人都有机会受到优质教育,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加速这个社会良好的建设。在这个时代,没有文盲,没有文化差距,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人安居乐业。但是这种完美主义的乌托邦式的教育与社会现状却无法兼容,强制教育公平的最终结果只是学生受罪,社会遭殃。如何把握好教育公平的尺度又能较好地提高国民素质,这个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西方教育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此多的传奇是因为他们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创新。这正是我们中国教育所稀缺的。如何在不额外支付开支的情况下将莘莘学子教育好,使他们能创新、能自主发展,恐怕这个问题只能交给时间去回答了。
6.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系列新举措使教育公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教育公平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为新世纪教育的突出亮点,有力地缩小了教育差距。
2011年教育部分别与27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不少省份还进一  步与地市或县市区签署协议,层层落实政府责任。“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建立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级发展指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继启动实施第一、二期“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2010年、2011年中央投入50亿元,重点改善学校食宿条件,提高农村初中巩固率。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近两年中央投入168亿元,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图书、教学仪器设备以及寄宿条件建设。
国家先后两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达到中西部地区小学生人均500元/年、初中生人均700元/年,东部地区小学生人均550元/年、初中生均750元/年。
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对3亿多平方米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使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
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去年共聘用特岗教师49870人,覆盖21个省的16536所农村学校。为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两年来,  中央安排资金20亿元,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   
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长效机制。推进教育公平就是要破除阻碍教育公平的制度障碍,着力构建以权利公平、机会均等、制度公平、资源配置公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公平保障体系,使教育公平真正体现在人们享有各项教育活动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之中。
当前,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举措是以项目为抓手、以专项经费做支撑。这种模式使得我们短期内在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抓就紧、不抓就松的问题,亟待从制度建设的角度予以完善。
  保证教育公平的持续推进,必须坚持依法治教,创设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扩大社会和家长对考试招生、资源配置、教育教学、收费标准等重大事项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共同推进教育公平进程;建立教育公平监测体系,建立多元综合的教育公平发展指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教育重大问题听证制度,完善民主决策,改善教育行为,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得到公平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作答要求:
根据“给定资料5”,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教改‘新政’成了‘楼市先行’”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教改“新政”成了“楼市先行”,是教改引发的乱象,违背教育公平。 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师资配置只向少数重点校倾斜,结果导致教育领域出现马太效应,学校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教育资源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家长也由原来的“递条子”“送票子”,发展为如今的“拼房子”。从表层看,教育乱象在于学生的入学分配,而实质在于学校的差异导致受教育权利的差异。解决问题本应当从均衡教育资源、发展均衡教育入手,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教改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名额的分配,导致天价学区房的出现。 要解决这一乱象,必须将教改调整到教育资源均衡上来,通过联办合办,传播素质教育理念,提升普通学校的教育水平,保证教育公平。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jvu3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