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

admin2022-02-13  32

问题 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自张培锋《人生三病》,有删改)
    问题:
请结合文本,分析“人生三病”产生的原因,并谈谈如何才能摆脱这“三病”。

选项

答案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精神不够富足,过分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致使人们产生了胜心;贪生怕死,心胸不够开阔豁达,致使人们产生了畏心;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懂的样子,致使人们产生了痴心。 摆脱“人生三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不过分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认识到精神富足的意义。 ②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性看待生老病死。 ③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直面真实的自己,并不断求知,努力提升自己。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iqh9FFFM
0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