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的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也最容易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即:汉学就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是比较清晰的,边界则相

admin2014-09-21  27

问题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的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也最容易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即:汉学就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是比较清晰的,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开始形成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汉学,它的历史有700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和研究。至今也有60多年的学术积累。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也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的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脱,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致“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问的对话和共识。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教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对作者对“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A、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B、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C、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D、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答案A

解析 从文中最后一段“中国不再仅仅是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可以判断出A项错误,错在用“始终”一词夸大其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hq33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