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2008年1月14日下午2:30,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

admin2010-11-17  46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2008年1月14日下午2:30,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题,进行十七大报告解读。这是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联合人民网共同举办的“百万首都大学生同上一堂课”系列报告的最后一场。下面是报告实录 (节选)。
   只要关键技术在我们自己手里,其他的边缘技术都可以引进
   [成思危]第一种类型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就是熊彼得当时讲的,把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的服务引入市场,实现其商业价值的过程。管理创新是指把一种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的组织形式引入到企业或者国家的管理中,并取得相应的效果的过程。而制度创新则是指将一种新关系、新体制或者新机制引入到人类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并且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成思危]第二类创新叫“集成创新”。所谓集成创新,就是指把现有的技术组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技术,或者是把别的领域里的成熟的技术引进到另外一个领域里,而使得它能够创造新的变化。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也有很多例子。我只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复印机。创造出复印机以前,可以说单项技术都有了,因为复印机就是这些技术,但是把它们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印机,这是创造复印机公司的功劳。
   [成思危]技术创新的最后一种类型就是“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指的是从一种发明开始,然后通过发明作出了最初的样机,然后再通过不断的完善、成熟,成为一种新产品或者一种新技术。原始创新当然是最困难的,但是,也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原始创新可以说是一种发明,它肯定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它肯定是站在技术的前沿,别人要超过它,可能就要费比较大的劲。
   [成思危]但是,我坦率地说,“原始创新”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我们对原始创新有一种提法,叫做“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种提法从定义上说是对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说实话,要想“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不是那么容易。因为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总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第二,现在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备受关注,所以很多公司都采用了一种专利战略,把自己的专利申请范围尽可能地进行扩大,防御别人侵犯其知识产权。
   [成思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想搞一个什么东西,要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那就很难办。所以现在实际上很多创新是属于一种知识产权的交换和合作。就是说有可能你有一个技术,拥有几十个专利,有的专利可能是人家的,有的专利是你的,要通过双方的协商,我用你的专利,你用我的专利。这样的话,我们就有了具有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但是这个知识产权并不是100%的。
   [成思危]所以我们现在有的新闻媒体老是宣传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我觉得从科学概念上来说不一定非常准确,而且没有必要去追求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只要关键技术在我们自己手里,其他一些边缘的技术,没有必要都自己来做,可以引进。现在来看,知识的集成已经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像现在真正的一个造船公司,很可能一条船也没有,一个船坞也没有。接了订单之后,设计他可以请最好的,比如他请德国的设计,加工制造可能找到中国的造船厂给予制造,内部装修可能找意大利装修的,他自己并不见得都有这个技术,但是他把这些集成起来,最后形成一个产品。这个产品既不是德国的,也不是中国的,也不是意大利的,而是一种新的产品。
   [成思危]所以我们说,现在的创新绝大部分还是“跟随创新”和“集成创新”。“原始创新”要重视,但是,“原始创新”所需时间是比较长的,而且风险也是相当大的。我们只能针对有限的目标,在某些关键领域,别人不肯给你,你买也买不来的关键领域来进行“原始创新”。
   “业务流程重组”的管理创新提高了工作效率
   [成思危]创新的第二种类型就是管理创新。我刚才讲了,管理创新是指引入一种新的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或者新的组织方式等来实现管理创新。大家知道,管理也是有各种定义,我的定义就是管理者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运用各种资源达到预定目标的各种活动和整个过程。所以管理的要素首先一个就是管理者,第二个就是管理者所处的环境,第三是他运用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第四就是他的目标,最后就是他采用的方法。我给的管理的定义就是这样。
   [成思危]管理的重要性在哪里?在于它能够优化组织、提高效率。大家知道,根据生产力经济学的原理,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但是如果没有管理,不把这三者优化组合起来,这三个单独要素发挥的作用还是有限的。有了好的劳动工具,没有好的劳动者也不行。有了好的劳动者、好的劳动工具,但是没有适当的劳动对象也不行。所以管理是把生产力三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所以,我曾经讲过,管理可以说是生产力中的软件。所以,管理也是生产力,应该从这个角度来定义。
   [成思危]管理创新的例子也很多,我这里给大家讲两个例子。一个例子就是大家知道的,所谓业务流程重组,有人把它叫成“企业再造”或者叫“企业流程重组”。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大家知道,从亚当·斯密《国富论》提出来以后,经过不断的发展,他提出了“分工”的理论,到了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进一步研究劳动的效率。所以亨利·福特在20世纪初创造了流水线生产的方式,他把一个汽车的生产分解成8772个工序,使得每一个工人都非常专业化,运用专业化的工具、专业化的操作,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确实在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绩,通过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取得了管理的效果。后来很多产业都是采用了这种生产方式。但是,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人们感到这种分工过细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一大堆的缺陷。第一个缺陷就是指挥层次很多。层次多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信息传递的失真,容易使指挥在一定程度上失灵。就是说,上面可能有一个很好的做法,但是由于层次多,传达到下面,就可能走样了,甚至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
   [成思危]分工细的第二个缺点就是造成了部门多。因为分工要细,肯定就要部门多、层次多,一个车间又一个车间,或者还有一个科室又一个科室。大家知道,这从扩散理论来说,阻力通常是放在界面上,也就是说不同部门之间容易造成矛盾。这也是比较正常的。因为每一个部门总要考虑它自己局部的利益,这样每个部门的目标就不完全一致,可能在这个部门是火急火燎的事情,在那个部门就说“你着什么急啊”,对他来说这件事并不一定非常重要。所以这样造成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甚至造成了部分工作效率降低。
   [成思危]再一个更重要的就是由于分工细,就使得每个人、每个职工只看见他眼前那么点事,我每天上工就是拧这个螺丝钉,每天就只拧这个螺丝钉。这样对于职工来说,他就成了一个类似于简单重复工作的机器人了。他整天重复这个,你说他怎么能考虑创新,怎么能考虑整个企业的发展?他不会。我每天上班就拧螺丝钉,拧完就下班了,该拿工资就拿工资,其他没了,这样不利于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成思危]所以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这种分工过细、层次过多、部门过多的矛盾开始在西方的企业里逐渐显现出来。这个时候,有两位美国的教授,他们到企业里去做调查研究,他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或者叫“企业再造”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要使每个职工都能够有一定的活动余地,有一定的决策管理权限,当然这个权限有大有小,但是要让他能够有一定的自主能力。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确实需要采取很多措施。要把流水线这种做法改变,就要采取重新定义分工的概念。当然,在现在来说,很多生产企业还是用流水线的比较多,但是,它的业务流程慢慢地改变了,在这种主导思想下,让每个职工有一定自主的能力,并向这个方面发展。
   [成思危]根据实践的结果,把原来两天才能解决的问题,缩短到两小时。所以这就是业务流程重组造成的效果。当然业务流程重组也有失败的故事,但是总体来说,这种思想可以减少管理的层次,减少部门间的扯皮,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这种管理是一种管理上的创新。
   [成思危]再进一步的发展,就是进入到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实际上是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文化管理的内涵是统一的价值观,它的外在表现是音像、楷模、仪式等,比如北航建校多少周年,拍一部专题片,出一本小册子,出一个音像,这就是音像。举行庆祝仪式,这是仪式,都是希望通过这些形式,使得大家更加热爱这个学校,使得大家进一步搞好本岗位的工作,所以这是文化管理的外在形式。但是它的内涵是价值观。一个组织,只有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但是价值观的树立也不是很容易的,也需要企业职工内部的互相影响,以及企业领导以身作则和谆谆的教导。所以一个组织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管理起来就方便多了。每个人都愿意用自觉、主动的行动来搞好这个企业,就不需要完全依靠经验和科学。所以,我认为这一点也是以人为本管理的体现。
   [成思危]但是,单靠这两种管理还不能够真正解决质量问题。大家知道,我们确实有些企业设备很先进,可能也是引进的,但是我们作出来的产品质量就没有国外做得好,什么原因?很重要的就是质量的价值观没有树立。我曾经到我们的乐凯胶片厂去过,乐凯胶片厂是当时我们惟一的国产胶片生产企业,因为当时我是化工部的副部长,我就去了。我跟他们说,你们搞胶片的人一定得把质量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因为人家买你的胶片,去旅游,去照相,照相回来,冲出来,结果脸是发青的,那怎么弄?你说我保证赔偿你新的胶卷,那有多少钱?旅游花的钱那么多,本来想留个纪念,最后留个青面獠牙的纪念,行吗?所以只要出了一次事故,十万分之一的事故,你的信誉就会受到影响。尽管乐凯那时候卖12块钱一卷,柯达和富士卖18块钱一卷,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但是人家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买柯达和富士的。不能够说人家爱国不爱国,照片照出来脸是青的,这跟爱国没关系。如果质量确实和柯达、富士一样,价钱又便宜,人家当然买你的。不能埋怨用户,我们有很多企业就是这样,说你们用户崇洋媚外,用户就相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我说你们作为企业要想一想,如果本地的和尚念的经比外来和尚念的好,谁不买你本地的?维修也好,服务也方便,为什么买国外的?
   [成思危]现在国内的企业慢慢起来了,就是因为质量上去了。所以质量管理要树立非常严格的质量意识,要在全体职工里树立这样一种意识,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管理。我还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我们有一个厂,派了一批职工到德国的一个厂里去实习。周末,大家都出去玩了。厂长来电话,说你们马上给我回来。大家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回去了。厂长说,你们看,你们星期五下班的时候,地也没有扫,工具也没有收拾好,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你们要再这样,我就不让你们实习了。其实,照一般人想,我没扫地,我礼拜一扫不就完了吗?礼拜五下了班换衣服,因为在国外,想赶快去玩。星期一早晨扫就完了,为什么一定要礼拜五扫完地再走呢?但是他就是要让你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就是要让你坚持这样的习惯——遵守纪律的习惯。没有这样一种习惯,就不行。
   改革的核心就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体制和机制的有机结合
   [成思危]前天我在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讲过,我说改革的核心就是制度创新,你别看引入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往往就能够大大地提高生产力。从我们改革发展的历史上,大家就可以看到,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力。我们有了风险投资,就对创新、对创业者有了支持,鼓励了我们国家的创新。我们有了股份制公司,有了股市,就能够提供一个投融资的平台。我们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们的经济活力。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央又提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创新。所以制度创新应该说有更大的重要性和根本性。
   [成思危]我们讲体制是指结构,是静态的,机制是指过程,是动态的。如果要把旧的体制变为一种新的体制,这需要有体制的创新,这需要确立新的体制。怎样确立新的体制?很重要的要有机制,就是通过什么样的程序才能够把旧的体制改变成为新的体制。所以,制度创新就是体制和机制的有机结合。
   [成思危]为什么机制创新有更大的重要性?比如老张和老李一人出一百块钱买了一个大蛋糕,老张这个人比较独断,说我来切,切完以后,我拿一半,你拿一半。老李就不放心了,会不会我吃亏啊?于是他们找了三个朋友帮忙出主意。第一个朋友是搞政治思想工作的,他说:“老张,你可不能以权谋私啊,你可要大公无私啊,你现在有切蛋糕的权了,你就自己给自己多切一点?你还要学雷锋啊。”给他上一堂政治思想课。第二个是搞技术的,他说:“老李,把这蛋糕整个测量一次,看看它的面积,看一看它的厚薄均匀程度,通过优化计算,算出一个最优切面,这一切下去,误差不超过千分之五。”第三个是制度经济学家,他说:“别那么费事,老张你切吧,切完以后,让老李先挑。”老张自然就会想办法切公平一点,因为切不公平就吃亏了。所以制度的重要性就在这儿。
   [成思危]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可以看到一点:如果掌握了分配权的人又掌握了优先选择权,不出腐败恐怕也不容易。因为他既有分配权又有优先选择权。邓小平同志说,制度好的话,坏人不敢做坏事;制度不好的话,好人也会变坏。我们的社保基金为什么出那么大的问题?是因为保管基金的人有支配基金的权力。他整天看着几十亿放那儿没用,我干吗不拿来用呢?用完以后,我赚了钱再还回去。拿着去炒股或者拿去干别的,没想到一炒就炒赔了,怎么办?所以,掌握分配权的人,绝对不能让他掌握优先选择权,这就要从源头上去遏制腐败。这就要靠制度。河对面有美丽的风光,不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这就是一句空话。
   市场牵引的模式的“创新”能够很快满足用户需求,避免资源浪费
   [成思危]下面我就讲第二个问题。要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要解决哪些主要的问题?实际上中央已经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要的就是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中央提出来了,但是,现在也还有些不同的认识。有些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有些老师还不完全接受这样一个观念,认为企业没有多大的技术力量,主要还得由国家来支持,由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来创新,再把这个成果运用到企业去。大多数人好像还是比较主张用这种模式。
   [成思危]其实这个认识是有偏差的。这种认识主要是由于我们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一种定式。实际上从创新取得效果的过程来看,有两类模式:一类叫科学推动模式,一类叫市场牵引模式。就是科学这一面的推动,另一面是市场需求那一边的牵引。科学驱动模式是指从一个发明开始,我们大家都习惯了,研究院作出一个成果来,去找用户,找企业去应用,应用取得效果,这样才使得它发生效果。市场牵引模式就不是,它是为了满足市场的这种需求,由企业来组织有关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或者企业自身的科技人员来研究,满足这种需求,开发这个新产品。
    [成思危]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创新变成实际产品和生产力,大多数都采用的是需求牵引的模式。科学推动的模式主要是原始创新。其他的绝大部分创新都是采用市场牵引的模式。采用市场牵引的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能够很快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很快能够打开市场。以前我们老是讲科学成果推广工作不够,每年省部级的科研成果3万个,但是,真正能够变成产品的大概也就只有20%。真正能够形成产业的大概是5%。这是大概的数字。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很多成果在那儿“睡觉”,一“睡觉”,它的先进性过两年可能就丧失了。因为什么呢?它要去找市场,去找用户,这肯定不容易。如果是市场摆在那儿,只要我搞出来了,就有市场,这个就不一样。
   [成思危]我讲一个很小的例子,现在有一种免烫的衬衣,大家知道以前的衬衣是棉制的,洗完以后不烫就皱,在座的男同志都不怎么会烫衣服,所以最好有一种不用烫的衬衣,洗完以后,一挂就没褶了。我现在穿的也是免烫的,我也懒得弄。有这个需求,很快就研究出来了这种免烫的衬衣。现在在国外看,免烫的衬衣比较多,价钱比较便宜。当然可能没有全棉的那么舒服,但是省了很大的事。再比如说手机的发明,也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因为随着通信的发展,大家靠通信的联络,特别是商业上或者是一些交往上联络特别多,但是如果只给你家打电话,谁知道你在家不在家,在家你睡觉没有,也不知道。所以,人们就需要一种移动的通信工具,所以这样就产生了手机。手机在国外叫“移动电话”。因为有了一个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来开发新产品,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采取市场牵引模式,就必须将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因为企业最贴近市场,而且企业根据了解的市场需要,它能够很快地组织研发,满足市场的需求。
   [成思危]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大力培养,促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当然当前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确实本身也有需要自己改进的地方。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企业由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都由计划确定的,所以本身不需要去研究市场。所以我们企业的市场研究和市场营销的能力都相对比较差。在我们一些国有企业里搞营销的,往往是文化水平比较低,不大懂技术的人。其实这样的人去搞营销,肯定搞不好。在国外来看,营销工程师的要求很高。他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
   合理的机制使创新者实现梦想,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成思危]第一,现在来看企业在加强市场的研究,加强营销的研究,在这个方面确实存在缺陷。第二,我们企业里的人员结构,研发人员总体数量还是比较少。因为以前有的企业最多是有化验室,实际上是做质量检验,有的企业基本没有真正的研发机构,有的企业虽然有,但是人员不够充足。如果企业真的要成为创新主体的话,就要充实研发的力量,建立比较强有力的研究开发机构。第三,我们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不足。在国外,一般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要占到企业销售额的3%~10%,IT和高技术企业中这个比例还要更高一些。据我的调查,我们国家一般企业的研发费用大概只有3%~5%左右。
   [成思危]所以这就需要国内企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根据我们的税法来改变。税法,在国外来看,研发费用是税前扣除的,这个我们现在也改过来了。所以我们说要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就是企业自身加强对市场的研究,要有自己的强大的研究队伍、研究机构,同时要有充足的研发经费。当然也可以和高校、科研单位加强合作,这样使企业成为承担创新风险的主体,成为支持创新的主体,也成为享受创新成果的主体。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使得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这是第一条。
   [成思危]第二条,我们必须要解决支持创新的金融问题,为创新提供金融支持,这就是我们提倡的风险投资。大家知道,创新者有技术,但他没有钱,他需要把创新的成果变成产品和技术,就需要有金融的支持。而如果靠银行贷款,银行首先得看你有没有抵押,这些科技工作者没有多少可抵押的,最多有一套房子,如果房子抵押了,将来失败了怎么办?另外用房子抵押,抵押不了多少钱。没有抵押,也没有人愿意给你担保,所以银行就不借钱给你。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做法,就是当他愿意借钱给你,借钱给你以后,你如果成功的话,分享你的成果,如果失败的话,就认赔,这就是风险投资的理念。就是说他投资给你项目,是承认你项目有风险,但是跟你共担风险,如果失败了,大家承认失败,他也不找你认债,但是成功了,你得跟他分享你的成功果实。
   [成思危]由于这种机制的产生,使得很多创新者能够实现他的梦想,使他的创新成果能够变成现实,在实现他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的价值。当然风险投资也不是很容易做的,因为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所以,它也需要有一套做法。一般是一种组合式的投资,就是不能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要把它投到若干个项目里,利用成功项目的高回报,来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同,时还能够担一定的收益。这样他就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
   [成思危]风险投资实际就是实际资本和知识资本(知识资本是个虚拟资本)这二者的结合。这二者的结合共同创造社会的价值。
   [成思危]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微观的学习型组织作为基础。大家知道,我们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社会,知识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曾经讲过知识经济的三个特点。
   [成思危]第一个特点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中占多数。这在OECD(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国家里,大概都要占到60%以上。这是第一。只有这样才是知识经济。
   [成思危]第二个特点,只是在经济的增长中起主导作用。大家知道经济的增长是三个因素,按照发展经济学的原理或者新古典经济学的三个因素,就是资本、毛利和综合要素。综合要素包括管理、科技和教育。这些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要素。在一般的现代国家里,投资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是小于50%的,在国民GDP的分配里,投资大概占GDP的25%。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大概主要还是靠投资,我们投资在GDP里占的比重,近年来已经达到了56%。最早是28%,后来做到33%~36%,近年来超过了40%,去年的数字还没有出来,前年已经接近56%了。这是不行的。这说明我们综合要素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成思危]第三个特点,知识在生产力的构成中起到关键作用。刚才我讲了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都跟知识有关。工人(劳动力)的素质和知识有关,和教育有关,劳动工具的改进也和知识有关,劳动对象的扩展也和知识有关。比如说我们原来不能利用的资源,通过技术进步,就可以利用了。包括现在研究从海底提取可燃冰等,现在也有人在研究。原来不能够用的资源,现在能够利用了。所以知识在生产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成思危在报告中指出:“只要关键技术在我们自己手里,其他的边缘技术都可以引进。”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250字。

选项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关键技术我们要进行原始创新,其他的可以进行集成创新。其原因是:首先,集成创新是一种普遍的趋势,有些产品没有必要完全掌握知识产权;其次,“原始创新”一般时间比较长、较难,而且风险也相当大。 此话是有道理的。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是我们买不到的,必须通过自己的研究发明得到,而有些技术可以通过买卖或其他合作方式获得,可以节省时间和资本。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创新形式获得。这符合经济学的成本规律,也有利于国家和企业的更快发展。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h3A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