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原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admin2019-07-02  36

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原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二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选项

答案 《归园田居·其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片段设计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标题含义:“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归”) 2.以“归”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教师课件出示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各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组内讨论。10分钟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教师点评、总结。 ①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②为何而归? 明确:性本爱丘山。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衰于追名逐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③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却成为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的、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又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的方式,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的宁静和谐的心境,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即将开始新生活的欣喜之情。 3.联系现实,全班分正反两方举行辩论: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么认为的?教师引导总结。 明确:古有“学而优则仕”之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从这一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绝望后做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人生的有舍有得,他为了追求田园生活和自由的高洁品格。选择了舍弃功名利禄。 4.学生齐读诗歌,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gLd9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