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被媒体称为“限塑令”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

admin2015-06-30  29

问题   1.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被媒体称为“限塑令”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特别是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25毫米)容易破损,大多被随意丢弃,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通知》强调,限制塑料购物袋生产销售使用的目的,主要是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源头上采取有力措施,督促企业生产耐用、易于回收的塑料购物袋,引导、鼓励群众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为贯彻《通知》精神,2008年5月15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还联合公布了《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该办法与国办《通知》于2008年6月1日起同时施行,其核心内容是: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不合格的塑料袋,合格塑料袋须有偿使用。
    “限塑令”实施三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加强组织协调,出台配套政策,广泛开展宣传,部署专项检查,确保了“限塑令”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面总结“限塑令”实施情况,深入推动限塑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巩固限塑成果,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集中开展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于2011年7月至8月在全国集中开展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专项行动,有关部门将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地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工作进行重点督查。
  2.19世纪50年代,由摄影师亚历山大•帕克斯发明的塑料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帕克斯用“帕克幸”(即最早的塑料)制作出了各类物品:梳子、笔、纽扣和饰品等,后来,人们进一步挖掘塑料的用途,制作出了更多的生活用品。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塑料的原材料以石油取代了煤炭,塑料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今天,塑料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航空航天、船舶舰艇、汽车火车、电视电脑、手机产品、医药卫生、工程机械、农业生产、儿童玩具、锅碗瓢盆等等。
    塑料袋是1902年由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这种包装物(袋)既轻便又结实,人们外出购物时随身携带,倍感方便。这在当时无异于一场革命,甚至被称为“最伟大的发明”。可遗憾的是,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它竞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英国《卫报》发表文章称,我们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袋无处不在。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已离去,这些东西仍然占据着地球,因为它们是“永存”的。由于塑料袋大都是用不可再生且不易降解的材料生产,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据国外新闻媒体报道,经常有许多海洋动物如海豚、海豹、海龟等由于误食了海洋中漂浮的塑料废弃物导致消化道堵塞而丧生。如今,此类事件在中国也不断发生。近些年,西安市动物园先后有5只鹿、1只美洲驼不明不白地死去,经专家解剖尸体后证实,“凶手”竟是普通塑料袋,这些动物误食了游人乱丢的塑料袋而命丧黄泉。无独有偶,北京动物园麇鹿苑自1995年以来,已连续发生了十几起麇鹿误食塑料垃圾而致死的事件。塑料袋堵塞的还不仅仅是动物的消化道,1998年8月,某市由于嘉陵江、长江上漂浮的塑料袋等白色垃圾堵塞了自来水厂的取水口,致使好几家自来水厂停产减产,市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3.夏天到了,T市的夜经济慢慢火了起来。一到晚上,马路边的烧烤摊、水果摊、小吃摊开始忙活生意,每晚消耗的塑料袋无法计算。记者采访得知,这些流动摊贩成了“限塑”盲区,几乎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一条街到底有多少流动小摊?2011年5月30日晚,记者从历山剧院一直步行到林业大厦,沿路几乎每个十字路口都有两三个流动小摊,最多的一个路口有六个,整段路有20多个。小摊不论卖的是什么,均提供免费的超薄塑料袋。   
    2011年6月5日中午,记者在T市小东门农贸市场看到,市场里的水果、肉类和蔬菜摊位上,各色塑料袋成了买卖双方交易必备品,商家“馈赠”得安然,消费者接受得坦然。举目望去,手提两三个塑料袋满载而归的居民比比皆是。
    “现在菜越来越贵,哪有闲钱买塑料袋。”正埋头挑菜的李阿姨如是说。李阿姨的顾虑也是经营者所担心的。“如果塑料袋收钱,谁还来买我的东西。”一个经营蔬菜的摊贩说。拽下一个塑料袋,装上东西,递到顾客手中,这已然成为规定动作,根本不需要顾客张嘴。
    “限塑令”刚刚实施的时候,一些店铺对塑料袋收费,但没持续多长时间,这让居民们印象特别深刻。“那会儿不管去哪儿,出门前都得先把袋子准备好。”随着时间的推移,“限塑令”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免费的塑料袋又在人群中“传播”开来。
    2011年7月9日,在T市南湖菜场,记者看到菜场里几乎每个摊位都放着大把的塑料袋,红黄蓝绿……什么颜色都有。一位女士准备买点茄子,老板熟练地扯了两个青色塑料袋递给她。“这么薄,撑不住吧?”“再多给你套一个就行了。”记者发现,白给的多是无任何标志的超薄袋,除非顾客主动提出要环保袋,个别摊主才会拿出印有“环保购物袋”的正规产品。但此类袋子普遍偏小,且一次只免费给一个。同样,在城东一家菜场内,记者看到,几乎所有摊主都在免费提供超薄塑料袋。市场管理员王主任对记者表示.他们曾多次通过会议、告示牌、电子屏幕等进行广泛宣传,并试图在新签订的协议书里添加“不使用超薄塑料袋”的条款,但遭到商贩们的一致反对,最后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T市某超市店长杜某介绍,与“限塑令”实行之前相比,该店塑料袋的使用量至少减少了70%。杜某说,以前顾客为了多拿塑料袋,要求不同的商品都用不同的袋子分装,往往一位顾客就能拿走三四个袋子。实行收费后,买东西多的顾客也不要求分装了,买得少的则直接用手拎,还有的人用购物车直接送到了自己的车上。不过,用于装肉类和水果的手撕袋使用数量却上升了约15%。记者在不少超市看到,由于手撕袋免费,很多顾客一次要一连撕下好几个袋子。“我们店里一天要用二十卷左右的手撕袋,其中大约有两卷左右是人们多余撕走的。”
    2011年7月31日,记者走访了T市几条街道的药店和书店,发现除少数店面执行塑料袋收费政策外,大部分药店、书店还在免费提供塑料袋。在解放路某药房,销售人员表示,多的时候,店里一天能用掉三四百个塑料袋。而在双塔西街某书店,工作人员表示,书店使用塑料袋一直比较普遍,不管顾客购书多少,书店都会提供印有自己标志的塑料袋,“主要是为了方便顾客携带。不过国家如果出台相关规定,我们也会对塑料袋实行收费”。
    4.T市南湖菜场的商贩向记者透露,每天都会有人到菜场推销塑料袋,“一个袋子只要几分钱”“批发市场也能买到,更便宜”。随后,记者在建宁路附近的一家大型批发市场找到了四五家专门批发塑料袋的摊位。记者看到,印有QS标志的正规环保塑料袋,外观上以淡白色或透明色为主,在4角钱左右一个。而超薄袋则鲜艳很多,一捆100个只要4块钱,拿得多,可以3块钱1捆,算下来平均一个袋子只要3分钱。记者翻开一捆超薄塑料袋,用手在塑料袋上摸了摸,手上立马沾了一些粉末状物质。“这袋子可以装包子吗?"记者假称开包子店的。“买白色的比较好一点,”老板并未回答记者“是否安全”的问题,只是说“白色看上去干净”。
    2011年12月12日下午,T市河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稍显冷清。穿着厚重的衣服,顶着围巾的王大姐还在风中坚守。她在市场里有个摊位,经营各种规格的塑料袋,不大的手推车上摆得满满当当。这里大概有10家经销塑料袋的,王大姐是当天唯一一家“上岗"的经营户。“‘限塑令’我们都知道,刚开始查得比较紧,现在也没人查了。”短短几分钟,她已经售出十来件,一件2.5元,平常一天能卖300多元钱,“我这大小规格的都有,一天能卖1000多个。”
    2012年6月1日,某报发表了题为《“限塑令”四年执行力渐弱》的文章,指出四年前的今天,2008年6月1日“限塑令”生效,如今“限塑令”实行已过四年,一个民间调查小组的研究却发现,“限塑令”的执行力逐年削弱,大量超薄塑料袋重返市场,近九成农贸市场违规赠送超薄袋,部分商家执行“有偿用袋”的力度越来越差。
    一组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超过1万亿个,仅北京市每年废弃的塑料袋就有约23亿个。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什么?专家说,大部分塑料袋在使用12分钟后就被丢弃,但这个塑料袋在环境中的自然分解,却需要20年到200年的时间。
    如今,在很多大中城市的正规超市内,塑料袋已经成了商品,价格两毛、五毛、一元不等。但是“布袋子”“菜篮子”并没有像当初预期的那样重新回归老百姓的生活,五颜六色、不能降解的超薄塑料袋依然在菜市场、早点摊上被广泛使用。
    5.制造塑料袋的原材料是塑料颗粒,也称再生塑料,分为可回收塑料颗粒和不可回收塑料颗粒。这些原材料的源头在哪里?T市武家庄村是远近闻名的塑料颗粒生产基地,许多大大小小的塑料颗粒生产小作坊在这个村子的周边盘踞,而小塑料颗粒加工厂是国家明令禁止、要求取消的。2011年2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现场,这些小作坊都还没有正式开工,其中一家作坊的工人正在整理回收来的花花绿绿的废旧塑料垃圾和食品包装袋.占地300平方米的院子里堆得满满当当,中间仅有一条可通过小型车辆的过道。
    “回收来的塑料垃圾袋等废弃包装物要进行破碎→清洗→熔化→冷却→切粒等工序。”正在清理塑料袋的工人说。粉碎机、清洗池、高温熔炉、切割机就是生产塑料颗粒的全部设备,经过前面的程序,最后出来的是一颗颗塑料粒子。当地一家小作坊老板告诉记者:“我们这儿只生产聚乙烯颗粒,主要用做大棚膜和塑料袋。如果生产塑料的厂家要改变颜色,就得加色母粒,它主要用做塑料制品的染色。如果正常的话,一天我们能生产一吨,能卖差不多7400多元。”
    高额利润是塑料颗粒小作坊无序膨胀的动力,村民们对这些小作坊颇有怨言。这些小作坊都是近两三年陆续出现的,废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和地下水质,危害村民的健康。据了解,仅武家庄村周边就有15家生产塑料颗粒的小加工厂。经营者将回收的塑料垃圾加工生产成塑料小颗粒,销往当地或外地一些同等规模的制造塑料袋的小作坊,而这些生产塑料袋的小作坊为了隐蔽,互相都是单线联系。记者问起这种厂子要不要手续?一些小作坊老板说:“要什么手续,环保局来罚完款就走。我们照样生产。”
    2011年5月,记者在T市G县调查发现,该县一些塑料袋加工点大量回收农药桶、医疗废物、废旧编织袋等作为原料,经过简单的加工后制作成塑料颗粒,再倒卖给小厂制作成各种规格的塑料袋,其中就包括主要用于装食品的超薄塑料袋。5月29日,记者接到爆料后赶到G县城郊H村。还没进村就闻到一股恶臭。臭味来自路边沟渠里的黑色污水,水中泛着白沫,鼓着水泡,沟渠旁就是稻田。H村紧挨312国道,道路两旁是堆积如山的废旧编织袋。记者调查发现,该村附近有8家回收废旧塑料的小工厂,而离H村不到两公里的另外两个村子,还有5家这样的小作坊。作坊附近同样堆放着废旧编织袋、医疗垃圾、农药桶等回收的塑料制品.这些是各个作坊的主要生产原料。
    当地村民私下告诉记者,以编织袋、饮料瓶、医疗垃圾等为原料制成的颗粒主要用来生产塑料袋;以油桶、化工桶等为原料制成的颗粒则主要用来生产塑料板凳、塑料筐等。在一家不知名的小加工厂里,老板听说记者是来要料的,赶忙从飘着臭味的车间出来。老板说,他们生产的颗粒质量过关,几乎没有杂质,客户都很喜欢。该老板还透露,他们附近小工厂生产的塑料颗粒大部分销往浙江,都有固定的客户,还有一小部分销往安徽。据当地知情人士介绍,这些小型加工厂一无环保审批手续,二无任何污染处理设施,有关部门偶尔来检查也只是罚款了事。
    6.如何有效解决“限塑令”执行难的窘境?业内人士认为,工商、质监、交通等部门应联合执法,并在入省公路等处设立执法点,堵住不合格塑料袋的流入渠道。政府还应给予商户一定财政补贴,禁止其提供超薄塑料袋,而转为提供环保袋。
    对于超薄塑料袋的违法销售,T市工商局市场处工作人员坦言,T市的“限塑”工作仅靠工商部门一家很难监管到位。不合格塑料袋送货方式比较隐蔽,加之容易隐藏,经营户经常跟检查人员玩“捉迷藏”。
    “除了日常市场巡查,今后还应督导经营户自律。”T市工商局市场监管处尹处长介绍,除了强化日常监管及企业年度检验,今后,基层工商所还可与辖区内市场开办单位签订《“限塑”工作责任书》,市场开办单位与经营户签订《“限塑”承诺书》,使“限塑”有章可循。此外,针对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塑料袋的生产企业,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限塑令’在商场、超市推行效果不错,但在农贸市场却效果不明显,这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管理难题。”T市城管部门某负责人介绍,农贸市场“限塑”难主要与商贩、市民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有关。“现在仍在使用那些不合格塑料袋的,很多都是做小本买卖的个体商贩,在面对他们时,有时候处罚也会面临难题。”据他介绍,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商贩类似“凭什么认定我的塑料袋不合格”的质疑,“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法定检测部门进行检测,出具检测报告,执法人员再依据报告进行处罚。但现实中,一种塑料袋的样本检测费用就在千元以上,一个商贩一般有四五种塑料袋,一次检测费用花费就在四五千元。动辄上千元的检测费用,我们根本没法承担。再说,不能依据检测费用来处罚商贩,只能依据商贩使用或销售不合格塑料袋的数额来处罚。由于塑料袋成本很低,罚款根本起不到治本的效果”。
    7.关于“限塑令”的实施及其效果,社会上有很多议论,不同观点各有道理。
    “太行日出”的博客:“限塑令”实施四周年,舆论普遍发出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媒体称“限塑令”遭遇“四年之痒”,笔者切身感受,身边的同事们也发出感慨,四年来,身边的塑料袋貌似未减反增,因为在现如今这个“不差钱”的年代,逛大型超市的群体里,几毛钱的塑料袋能挡住多少人?况且,就收费而言,收少了大家不在乎,白色污染依旧,收多了就会给生产企业或商家带来暴利,那便是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助长了生产销售污染物的热情,白色污染只会因其利润的巨大诱惑换个方式继续为祸人间。
    “高峡平湖”的博客:政府出台这样的政策是为了解决目前的白色污染问题,心里很是理解。可是已经习惯了使用塑料袋的人们,能否做到令行禁止?如果禁止商家免费送塑料袋,无疑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塑料袋将成为商家的一种销售商品,而且会是销量巨大的一种商品,岂不是给了商家一个名正言顺的牟利渠道?现在超市里的各种散装物品都是用免费塑料袋装的,那今后买两块豆腐,消费者是不是该拿个饭盒?或者说超市趁机出售一个饭盒?若是要买一堆食品,想来包装物也会是五花八门的,势必造成商人趁机弄出各种价格不等的商品盛装物,增加我们的生活成本。
    某环保专家发表博客,提出在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的同时,可积极探索和寻找塑料袋的替代品,倡导自然降解塑料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事实上,“限塑令”实施后,以无纺布购物袋为代表的各种替代品应运而生,但这些“环保袋”也有污染,无纺布环保袋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无纺布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依然属于塑料化工制品,如果随意丢弃也会产生污染;另外由于无纺袋的厚度比塑料袋大,消耗的资源更多,制造无纺袋的过程中在袋身的印染也有可能产生污染。
    有专家将“限塑”称为一场左右手的“战争”,左手是环保,右手是方便。而到底是要环保,还是要方便,这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环保意识,还取决于商家与“限塑令”的利益博弈。比如2011年1月,一个民间志愿者团队经过对杭州、哈尔滨和郑州三个城市的“限塑”施行情况进行调研后指出,63%的连锁超市坚持对塑料袋执行收费,其他商户中此比例只有26%,而农贸市场几乎成了盲点。
    8.法国:禁产不可降解产品。法国也在治理白色污染,但并未禁止使用塑料袋,而是出台一条禁令——所有塑料制品企业不得生产不可降解的产品。
    美国:自带购物袋可抵税。顾客自带购物袋,在收款台结账时,可得到5美分的优惠,明确地列在购物小票上。消费者保存收据,年底上税时可抵税。
    韩国:购物袋“以旧换新”。无论顾客买多么贵的物品,商场都不会赠送购物袋,需花100韩元购纸袋或塑料袋,商场会原价收回袋子,顾客也可“以旧换新”。     
给定资料提示我们,塑料袋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烦恼。它既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又是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请结合对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围绕“科学技术成果与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鲜明,分析深入;
    (2)联系实际;
    (3)表达简洁顺畅;
    (4)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成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业革命的到来,打开了创造力的魔盒,几百年间,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科学技术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但科学技术成果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灾害,如全球变暖、大气污染等。以塑料袋为例,它给人们带来了方便,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也带来了烦恼,又是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为此,必须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成果与人类可持续发展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成果。 科学技术成果的创造具有盲目性,可能威胁可持续发展。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在量变的初期,人类很难预知科学技术成果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会盲目利用科学技术成果,破坏了生态环境。正如塑料袋刚发明时,人们只看到它给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一面,将其称为“最伟大的发明”;等得知它的不可降解性将会严重污染土壤时,习惯已养成,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 但同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成果。事物的发展要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科学技术成果的弊端显现出来是对它的否定,而利用科学技术成果解决这种弊端,则是“否定之否定”。例如。要解决塑料袋不可降解的问题,首先,需加强科技创新,开发利用更容易降解的塑料袋。其次,创造处理塑料袋的更加环保的方法。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有更加环保的处理方法。最后,可以积极探索和寻找塑料袋的替代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后必能解决这个世界难题。 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变成全球共识。要想合理使用科学技术成果。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在发明阶段,要有预见性,全面论证其利弊;在推广使用阶段,要大力解决其弊端,不能不顾后果而“饮鸩止渴”。使用塑料袋已经变成人类的习惯,要想改变这一积习,任重道远。治理白色污染,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根据“限塑令”。制定出台相应配套措施,限制、禁止生产不合格塑料袋;另一方面,工商、质监、交通等部门应形成合力,联合执法,严格执法。从我国“限塑令”的执行情况来看,还要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监管力度。提升执行效果。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成果既能为人类带来便利.也能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是利还是害,关键在于人类怎么用。而要想用好科学技术成果,就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把握好科学技术成果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相信随着环保观念的加强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dvl3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公安招警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