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成因、特征,出现的理论和相应的实践

admin2016-07-11  53

问题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成因、特征,出现的理论和相应的实践

选项

答案在上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爆发了一场经济危机,从英国开始,波及到美国、西欧和日本。随后,这些国家也先后出现了滞涨,即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 (一)原因: (1)石油危机的打击: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以2倍的幅度提高原油价格,从而触发了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 (2)不当的经济政策:二战后,各国财政开支不断扩大,并扩张信贷以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从而造成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往往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最后引起通货膨胀,导致60年代以来温和的物价上涨发展成为严重的实质恶性的物价上涨,从而形成了低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和高物价上涨率并存的滞涨局面。 (二)特征:滞涨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滞”指经济增长停滞,“涨”指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同时出现的情况,通俗说就是一方面物价上升,但另一方面经济却停滞不前。 (三)理论及其实践: (1)货币主义:货币主义强调货币发行量。要走出滞胀局面,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政府应该放弃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选择一个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一致的货币增长率。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把货币变成经济波动的根源。 撒切尔夫人在其任内推行的“撒切尔主义”,是货币主义的实践之一。其采取的措施有: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减少政府干预,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政策;改革税制,削减公共支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撒切尔主义是对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根本性纠正,把政府干预限制在适当范围之内,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的一些弊端,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货膨胀得到有效遏制,经济增长率在1980年以后也有所提高,英国1982~1989年经济增长率维持在年均2.8%左右的水平,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都优于欧盟国家和美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 (2)供给学派:供给学派强调供给量。在供应学派看来,大幅度降低税率是增加刺激的主要手段。因为人们从事劳动和进行投资并不是为了纳税而是企望得到丰厚的税后净收入。这种净收入越高,劳动或投资的积极性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降低税率虽然在短期内政府税收会减少,但由于降低税率刺激了企业和个人生产的积极性,因而课税面会扩大,长期内税收会增加。因此,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特别是削减边际税率,是增加供给的重要手段。 里根经济学是供给学派的经典实践。1981年2月,里根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这两个学派经济理论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这个计划的要点是:(1)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2)大规模减税,给企业以税收优惠;(3)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4)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可以看出,里根经济学旨在采用减税和紧缩政府开支,实行预算平衡和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放松政府对企业的限制和干预,通过刺激供给、自由竞争,使美国经济达到自动复兴和发展。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dVxj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