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教育思想。(2016年西南大学)

admin2021-01-27  35

问题 试论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教育思想。(2016年西南大学)

选项

答案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后被编为《论语》一书。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 (1)“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即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族。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观点: 第一,播学于平民。孔子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招收学生,他的学生中贫贱者占多数,这是“有教无类”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播学于四夷。孔子不分地域、种族招收学生,他的学生中,除鲁国的以外,还有来自魏、齐、晋、陈、宋、吴、楚、秦等国的学生,有的属于华夏族,也有的属于蛮夷族、戎狄族。孔子不分国别和种族招收学生,这对于传播华夏族的先进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有教无类”的又一重要方面。 “有教无类”的历史作用: 第一,扩大了教育对象,把教育扩大到平民,适应了时代潮流,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教育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基础和人才的来源。 第二,“有教无类”把教育扩大到平民阶级之后,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发展了“六艺”教育,创设了新学科,充实了教学的内容。 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且以前者为重心。“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而“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然后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 在孔子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把所收集的历史文化材料,精心加以整理,编著成“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学用书,后被奉为儒家经典。 “六经”代表了先秦时期的主流文化知识领域: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学、教育等。作为历史材料,其价值无与比拟,且对中国民族性的影响尤为深刻。中国是礼仪之邦,守规矩、懂礼节,与《礼》关系密切;乐观主义、积极进取,与《诗》《乐》有关;关心政治,与《书》有关;酷爱历史,与《春秋》有关;追求哲理,与《易》有关。 “六经”完全成书,并被立于学官,是在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思想的演进,诠解的不同,“六经”的地位越来越高,对古代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孔子的教学内容论有三个方面的特点:①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②偏重文事,轻视武事;③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自然知识比较贫乏。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 ①因材施教。 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是建立存他对学生个性深切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论语》的记述,孔子对其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非常了解的,如他评价“由也果”“赐也达”等。 ②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子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即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在思考了相当长时间后若还想不通的时候,再去启发他;学生思考而有所领会,想说而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③学思行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言必信,行必果。”即在学习过程中,单纯的学和单纯的思,都存在片面性。在学与思的关系中,学是基础,在有了知识材料的条件下,则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使认识深入和提高,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孔子还强调学习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实践服务,能够“行”,也就是证明“已有学”。 变式:论述孔丘的教学思想。(2015年陕西师大、2012年北京师大)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dMoU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