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1 2011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一。其中,原煤产量35.2亿吨,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成品油产量2.7亿吨。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达到103 1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10.6亿千瓦,年发电量4.7万亿千瓦时。能

admin2014-03-14  40

问题 资料1
    2011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一。其中,原煤产量35.2亿吨,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成品油产量2.7亿吨。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达到103 1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10.6亿千瓦,年发电量4.7万亿千瓦时。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石油管线长度超过7万公里,天然气主干管线长度达到4万公里。电网基本实现全国互联,33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17.9万公里。国家石油储备一期项目建成,能源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大力推进能源节约。l981~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82%的速度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0%的增长。2006—2011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7%,实现节能7.1亿吨标准煤。实施锅炉改造、电机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一系列节能改造工程,主要高耗能产品的综合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新建的有色、建材、石化等重化工业项目能源利用效率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8000万千瓦,每年可由此节约原煤6000多万吨。2011年,全国火电供电煤耗较2006年降低37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幅达10%。
    中国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11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已投运核电机组15台、装机容量1254万千瓦,在建机组26台、装机容量2924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首位。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47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光伏发电增长强劲,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超过2亿平方米。积极开展沼气、地热能、潮汐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8%,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亿吨以上。
    另外,我国还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气田采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建造成功。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装置实现自主设计和制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直接液化和煤制烯烃技术取得突破。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大型空冷等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广泛应用,70万千瓦水轮机组设计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民生能源工程建设方面,与2006年相比,2011年中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达到2.6吨标准煤,提高了31%;人均天然气消费量89.6立方米,提高了110%;人均用电量3493千瓦时,提高了60%。建成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工程,全国使用天然气人口超过1.8亿。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累计投入5500多亿元人民币,使农村用电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青藏联网工程建设成功,结束了西藏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解决了3000多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在北方高寒地区建设了700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解决了4000多万城市人口的供暖问题。
    资料2
    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中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能源,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中国能源的发展,不仅保障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对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会继续增长,能源供应保障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虽然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较快,但目前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能源消费还将大幅增长,资源约束不断加剧。
    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有待改进。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能源密集型产业技术落后,第二产业特别是高耗能工业能源消耗比重过高,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四大高耗能行业用能占到全社会用能的40%左右,单位增加值能耗较高。
    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大量耕地被占用和破坏,水资源污染严重,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有害重金属排放量大,臭氧及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加剧。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化石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仍占主体地位,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增大,迫切需要能源绿色转型。
    资料3
    2013年初,《世界经济论坛》与埃森哲咨询管理公司共同推出了《2013一全球能源工业效率研究》报告。在报告评估中,中国仅位列第74位,挪威、瑞典、法国、瑞士、拉脱维亚等8个欧盟国家名列前茅。
    该研究报告对世界不同国家的能源强项和弱项从经济、生态和能源安全观点等方面进行了评估。该项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均顺利实现了向新型能源体系的转变。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排名普遍靠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研究员孙永祥表示,从最新排名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提高能源使用率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特别对于我国,这关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需高度重视。
    一个国家的能源使用效率,取决于其能源资源条件、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我国作为世界的能源生产和需求大国,在此次世界能源使用效率最新的国家评估排名中,仅居第74位的事实说明,无论在国家层面上,还是在企业层面上都需要从能源发展战略出发制定政策,不断提高认识,在加强管理和创新科学技术水平上,下大力气并逐步加以落实。
    《世界经济论坛》能源工业部门负责人罗伯托.博卡说:“为使采纳有关能源方面决定的过程更为有效,必须对那些需要折中的方案达成共识。同时,为建立可刺激经济增长平衡的、有生态效益和安全的新型能源体系,必须进一步加快能源使用的转型并使其具有更大经济效益。”《世界经济论坛》有关新型能源体系委员会成员,埃森哲咨询管理公司资源业务部高级经理阿瑟.汉纳认为,全球能源产业的规模和复杂性均要求,要单独解决每个国家管理能源变化进程的办法。有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指标可使每个国家更好地评估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确定具体的活动方向以及认识类似能源管理转型的最好方法。
    资料4
    蓬莱19—3油田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海上油气田,2002年投产,2011年l9—3油田日产原油56000桶。2011年6月渤海湾蓬莱19—3油田作业区B平台、C平台先后发生两起溢油事故。8月18日,国家海洋局牵头成立联合调查组。经联合调查组调查认定,康菲公司在作业过程中违反了油田总体开发方案,在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缺失,对应当预见到的风险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最终导致溢油。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第85条的规定,2011年9月1日,国家海洋局对康菲公司作出罚款20万元的行政处罚。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指出,近海采油最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是相关的危机预案和应对机制却存在空白。正是在这次漏油事件中,由于海洋局缺乏经验和手段,将漏油的消息滞后发布了一个月,使沿岸渔民养殖户失去了最佳取证时机。由于缺乏预案,又没有及时帮助受损养殖户进行证据收集。法律都是“谁主张,谁举证”,渤海沿岸的渔民和养殖户根本不懂这些,没有足够合法证据,很难在未来索赔中打赢官司。
    渤海漏油事故还暴露了海洋监管队伍的不完善,反映了我们对海洋国土的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国家海洋局的船只飞机装备有限,运行管理经费不足,监管监控手段不够,专业队伍和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较为突出,使他们在应对渤海漏油这类事故上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中国目前是“群龙治海",但没有一条“龙"能有效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有执法权的不仅是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监”,还有农业部的“中国渔政”,海关的“海关缉私”,武警的边防支队和海上公安部门等。此外,环境保护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安监管理部门等也在不同程度参与对海域资源和环境的管理。管理过于分散,造成执法队伍不足,执法投入过低,执法漏洞太多,执法效率不理想等问题。
    资料5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了“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发展方针。2006年,中国政府发布《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007年,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全面部署了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实施“十大节能工程”,推动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形成3.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重点企业生产综合能耗等指标大幅下降,节约能源1.5亿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
    2011年,中国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把降低能源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倒逼机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强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用能管理,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优化产业结构。中国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节约能源的战略重点。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能。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外贸结构,推动外贸发展从能源和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加强工业节能。工业用能占到中国能源消费的70%以上,工业是节约能源的重点领域。国家制定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目录,淘汰落后的工艺、装备和产品,发展节能型、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装备。建立完善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体系,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组织实施热电联产、工业副产煤气回收利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节能产业培育等重点节能工程,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实施建筑节能。国家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推行绿色建筑评级与标志。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行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和能效公示制度,建立建筑使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严格建筑拆除管理。制定和实施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实施“节能暖房”工程,改造供热老旧管网,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和能耗定额管理。
    推进交通节能。全面推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合理引导绿色出行。实施世界先进水平的汽车燃料油耗量标准,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加速淘汰老旧汽车、机车、船舶。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提高铁路电气化比重,开展机场、码头、车站节能改造。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应用,科学规划和建设加气、充电等配套设施。
    倡导全民节能。加大节能教育与宣传,鼓励引导城乡居民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严格执行公共机构节能标准和规范,发挥政府机关示范带头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积极开展小区、学校、政府机关、军营和企业的节能行动,努力建立全社会节能的长效机制。推广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推进节能型住宅建设。
    资料6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
    中国水能资源蕴藏丰富,技术可开发量5.4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按发电量计算,中国目前的水电开发程度不到30%,仍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l5%的目标,一半以上需要依靠水电来完成。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移民安置的前提下,中国将积极发展水电,把水电开发与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改善一方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完善水电移民安置政策,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落实已建水电站的生态保护措施,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效益。
    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优质的现代能源。发展核电对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核电发电量仅占总发电量的1.8%,远远低于14%的世界平均水平。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应继续坚持科学理性的核安全理念,把“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落实到核电规划、选址、研发、设计、建造、运营、退役等全过程。制定和完善核电法规体系。健全和优化核电安全管理机制,从严设置准入门槛,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完善核电监管体系,加强在建及运行核电厂的安全监督检查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国家核事故应急机制,提高应急能力。
    风电是现阶段最具规模化开发和市场化利川条件的非水可再生能源。中国是世界上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十二五”时期,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发展并举,优化风电开发布局。有序推进两北、华北、东北风能资源丰富地区风电建设,加快分散风能资源的丌发利用。稳步发展海上风电。完善风电设备标准和产业监测体系。鼓励风电设备企业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快风电产业技术升级。
    中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十二五”时期,中国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利用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太阳能资源丰富、具有荒漠和闲散土地资源的地区,以增加当地电力供应为目的,建设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和太阳能热发电项目。鼓励在中东部地区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中国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有序发展”的原则,发展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粮棉主产区,有序发展以农作物秸秆、粮食加工剩余物和蔗渣等为燃料的生物质发电。在林木资源丰富地区。适度发展林木牛物质发电。发展城市垃圾焚烧和填埋气发电。存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进沼气等生物质供气工程。因地制宜建没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基地。
    中国坚持“自用为主、富余上网、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在能源负荷中心,加快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城市、工业园区等能源消费中心为重点,大力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冈地制宦在农村、林区、海岛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建设。制定分布式能源标准,完善分布式能源上网电价形成机制和政策,努力实现分布式发电直供及无歧视、无障碍接人电网。
    资料7
    2012年,新能源产业太囧:光伏企业产能过剩、风电行业弃风问题严重、LED产业量价齐跌、新能源汽乍市场需求难振。纵观新能源产业,政策从来不缺,市场前景依然广阔,只是企业自身出了问题。无论是光伏企业、风电企业,还是LED灯具生产企业,不观察市场需求,盲目扩张,低价倾销,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利润大幅下滑,甚至难以为继.进而造成产业链中断。
    2012年,中国光伏“腹背受敌”:一方面,需求下降导致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欧美挥舞“双反”贸易大棒。很多中小光伏企业停产,像尚德、赛维等龙头上市企业也濒临破产。
    2012年10月11日,美国决定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14.78%至l5.97%的反补贴税和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而欧盟方面已经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上升为“双反”。“欧盟已经在效仿美国的做法,调查结果不会乐观。”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
    “这对中国的光伏企业来说,肯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毕竟欧洲是全球光伏最大的市场。”一位光伏企业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将是双输结局。对于欧洲买家来说,不能享受到价优质高的产品,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承担了更高的关税,之前的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竞争将更加激烈,经营网难加剧,甚至会出现倒闭潮。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全国光伏企业的开工率仅为60%至70%。截至2012年10月,中国的光伏存货高达7.47兆瓦,这需要全球光伏产业停产3个月才能消化。
    行业分析师宋亮认为,光伏业中、美、欧互补的产业链条正在断裂。“如果国外市场大门关闭,国内势必会加快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一方面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下游投资,扩大国内需求,从而保护上游产业。”
    在这种形势下,政府频出救市政策。20l2年12月l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现今国内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依赖外需,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规范产业发展秩序、积极开拓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对光伏发电实施补贴及税收优惠、减少政府干预、禁止地方保护的政策措施,从而使其走上健康的市场经济道路。
    林伯强认为,国内市场短期内全面打开并不容易,还是得先靠政府的补贴,但必须补贴在终端,而不是设备端。“如果政府的救市政策不够快,真等到欧盟的高惩罚性关税下来,中国光伏产业就真危险了。”
请根据“给定资料2~3”,介绍我国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覆盖全面、通俗易懂、语言简洁。不超过250字。

选项

答案具体来说,我国在能源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能源密集型产业技术落后,高耗能工业能源消耗比重过高。 (2)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迫切需要能源绿色转型。 (3)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依然较低,需要从能源发展战略出发制定政策,不断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和创新科学技术水平。 因此,今后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快能源使用的转型并使其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建立起可刺激经济增长平衡的、有生态效益和安全的新型能源体系。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colu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