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司法
某郊区小学校为方便乘坐地铁.与相邻研究院约定.学校人员有权借研究院道路通行.每年史付1万元。据此,学校享有的是下列哪一项权利?(2010年卷三第9题)
某郊区小学校为方便乘坐地铁.与相邻研究院约定.学校人员有权借研究院道路通行.每年史付1万元。据此,学校享有的是下列哪一项权利?(2010年卷三第9题)
admin
2014-12-09
18
问题
某郊区小学校为方便乘坐地铁.与相邻研究院约定.学校人员有权借研究院道路通行.每年史付1万元。据此,学校享有的是下列哪一项权利?(2010年卷三第9题)
选项
A、相邻权
B、地役权
C、建设用地使用权
D、宅基地使用权
答案
B
解析
①《物权法》第87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对相邻权利人因通行等必须利用其土地的,应当提供必要的便利。”这是关于相邻关系中通行权(相邻权的一种)的规定。《物权法》第156条规定:“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前款规定的他人的不动产为供役地,自己的不动产为需役地。”这是关于设立地役权的规定。相邻权与地役权的主要区别有三:第一,相邻权是法定的;地役权是约定的;第二,相邻权的取得是无偿的;地役权的取得既可以是有偿的,亦可以是无偿的;第三,相邻权的义务人仅提供最低限度的容忍义务(如甲的土地是“袋地”,不经过乙的土地就不能到达公路,此时甲基于相邻关系对乙的土地享有通行权,但应对因此给乙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偿);地役权的义务人提供的容忍义务并非最低限度的容忍义务,其内容全赖当事人约定。本题中,题目交代,小学只是为了方便(故不属于“袋地”通行权的范畴)而与研究院约定在后者的道路上通行,且每年支付1万元费用,二者约定的是地役权。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②根据《物权法》第135条的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内容是在国家所有的土地上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根据《物权法》第152条的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内容是利用集体的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故C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c66lFFFM
本试题收录于:
试卷二题库法律职业资格分类
0
试卷二
法律职业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法律规定中,属于特别诉讼时效的有:
下列关于物权变动的特别规定,表述正确的有:
甲国有公司注册资金为350万元,主营建材,乙厂为生产木地板的普通合伙企业。甲公司为稳定货源,决定投资50万元入伙乙厂。对此项投资的效力,下列表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林武取得一张北京大同有限公司开出的可背书转让汇票,该票据承兑行是上海虹口区工商银行。林武到青岛出差时不慎将该汇票丢失,立即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法院经审查后发出催告,公告期为70天。到第80天,仍无人申请权利,该法院于是判决除去原票据上的权利,终结公示催告程
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由乙公司支付使用费100万元。后甲公司转让的技术被确认为系侵犯丙公司的技术秘密而取得,为此发生纠纷。经查,乙公司对此并不知情。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下列哪些案件,由加害人就加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举证?
某甲向银行取款时,银行工作人员因点钞失误多付给1万元。甲以这1万元作本钱经商,获利5千元,其中2干元为其劳务管理费用成本。一个月后银行发现了多付款的事实,要求甲退回,甲不同意。下列有关该案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某甲向人民法院起诉某乙违约,某乙的父母提出某乙患精神病,无缔约能力,要求宣告某乙为无行为能力人,人民法院正确处理方法是______。
二审法院审理继承纠纷上诉案时,发现一审判决遗漏另一继承人甲。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根据民诉法的规定,我国法院与外国法院可以进行司法协助,互相委托,代为一定的诉讼行为。但在下列哪项情况下,我国法院不应予以驳回或说明理由退回外国法院?
随机试题
简述RISC技术方法。
日本多党制的“55体制”终结于()
()是组织中最基本的管理机制,是管理机制的主体。
中毒后不能用碳酸氢钠洗胃的是双复磷治疗上面哪种中毒效果好
较常出现杵状指(趾)的呼吸系统疾病是()
甲国为了举办世界博览会将乙国使馆及大使官邸、丙国领馆纳入了征用规划范围。三国均为《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缔约国,依相关国际法规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以()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
()是影响货币时间价值的首要因素。
热传导是介质内无宏观运动时的传热现象,其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可发生,但严格而言,只有在固体中才是纯粹的热传导,在流体(泛指液体和气体)中又是另外一种情况,流体即使处于静止状态,也会由于温度梯度所造成的密度差而产生自然对流,因此在流体中热对流与热传导可能会
谈谈对广播评论如何做到“深入浅出”的理解?(中国传媒大学,2014)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