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阅读以下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 教师A:《小狗包弟》教学实录(节选) 师:好,哪个小组来给我们分析一下,除了把小狗包弟送到医院,巴金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 生:我们觉得可以把小狗送给那个日本女作家,因为她说她

admin2017-08-16  17

问题 案例:
    阅读以下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
    教师A:《小狗包弟》教学实录(节选)
    师:好,哪个小组来给我们分析一下,除了把小狗包弟送到医院,巴金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
    生:我们觉得可以把小狗送给那个日本女作家,因为她说她在东京的家里也养了狗,并且她也很喜欢包弟,应该会对包弟很好。所以我们觉得如果送给她,应该会好些。
    师:大家同意吗?她说送给那个日本的女作家。这是一条路吗?(学生意见不一)
    师:在我们看来确实可以,但是巴金为什么没有选择这条路?
    生:文革啊!里通外国。
    师:对,第1段就有交代。那个艺术家挨整,就是因为“里通外国”的罪名。好,不可能送给日本友人。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呢?
    生:我觉得,可以把这个狗藏起来。
    师:你们觉得现实吗?
    生(齐):不现实。
    师:为什么啊?
    生:他们会抄家。
    师:对,文中有写到抄家的情节对不对?隔壁的那个工厂老板就被抄家了。所以,从这个背景来看,藏起来显然是不可能的。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生:我会把小狗放了,可能还会有一线生机,而不一定死在解剖台。
    生:我觉得巴金跟小狗相处了七年,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把狗放出去,小狗肯定会跑回来找巴金的。(生齐大笑)
    师:还有同学有其他办法吗?(生无言以对)
    师:看来把包弟送到解剖台实属巴金先生的无奈之举,那这件事给作者的心灵带来了什么呢?
    教师B:《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节选)
    师:作者欣赏到醉人的荷塘月色心灵暂得喜悦和宁静,那么作者出门前和进门后情感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一起把第二段和最后“这样想着……”朗读一下。(生朗读)
    师:内容上差不多吧?只不过出门前的心情是“颇不宁静”。
    师:颇不宁静因此要找宁静,那么找到了宁静,又回到了现实,最后到家里宁静了没有?
    生:宁静了。作者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都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很静,我说宁静了。
    师:是吗?再想想。
    生:不宁静。
    师:为什么?
    生:环境是宁静的,心里不宁静——(教师抢过话)
    师:对,也就是说周围什么声息都没有了,内心涌动着的是思念,是茫然,自己找不到出路的那种内心彷徨、迷茫的感觉,在静静的月色下,更加显得难以消受。由此可见,作者没有找到宁静。
    师:那现在作者的情感脉络很清晰了,我们来梳理一下。
    (师指着板书:颇不宁静——暂得宁静——仍不宁静)
问题:
请针对教师B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选项

答案在实现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通过有目的、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要将自己的问与学生的答融为一体,注重统一性。形成真正的双边活动。当学生回答不够准确时,教师B不仅不能给予学生否定评价,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回答,学生仅仅利用环境的安静判定作荇内心的宁静,这的确是不准确的。教师B应该在肯定其思考合理性的基础上给出正确的引导,即联系作者生活经历及时代背景,然后可以请学生先坐下,重新思考再作答。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思考、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B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打断学生的话并急于评价,然后用自己的讲授代替学生的回答,这是很不应该的。教师应当耐心地和其他学生一起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在这一过程中用动作或者表情进行回应,等学生回答结束之后再进行评价。评价要以激励肯定为主,还应当具体、言之有物;也可让学生来评价,如果有不完整的地方可以再请学生发言或者教师点拨讲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也能充分地实现教学互动。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and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