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

admin2022-11-16  3

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摘编自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2021年10月12日)
材料2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然而,这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土地,几十年前却是荒寒遐僻、黄沙漫漫。
    20世纪50年代,北京经常受到沙尘暴的影响。原国家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的坝上地区建立大型国营林场,来改变当地的自然面貌。
    1961年,工作人员在坝上考察了3天之后,在红松洼一带找到了一棵生长旺盛的天然落叶松,证实了塞罕坝上可以长出参天大树。由此,林场的地址选在了塞罕坝。
    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76天。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前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
    但是,“塞罕坝人”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为了进一步提高植树效率,他们根据当地地势不平的特点改良了植苗机,摸索出了培育“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改进了传统的遮荫育苗法,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
    此后,塞罕坝造林全面开始,由每年春季造林发展到春秋两季造林,最多时一年造林达到8万亩,濯濯童山逐渐披绿。
    数十年来,老中青三代“塞罕坝人”造起了超百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使当地森林覆盖率提升到80%,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华北地区涵养水源2.74亿立方米,为京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创造了把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摘编自新华网(2021年8月24日)
“塞罕坝从荒漠变成林海的绿色奇迹”对于生态实践有何启示?

选项

答案塞罕坝的故事对于生态实践的启示:要在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地改造自然。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拓展和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因此,塞罕坝的经验,为我国的生态建设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ZZ2i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