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admin2011-01-08  33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08年夏天,各地的高考阅卷工作结束之后,新一批大学录取新生的工作开始了。
   6月25日高考成绩公布,考生王某以655分的高分夺得青海省文科状元。然而,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就招生事宜联系王某时,她却神秘“失踪”了。
   在得知王某取得高分成绩后,清华大学负责在青海招生的老师数次拨打她的电话,但始终联系不到她。无奈之下,招生老师求助于青海省考试管理中心,省考试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经多方打听,联系到了王某,并通知她到省招办来一趟,但是王某和家人迟迟不肯露面。
   其实,高考成绩一公布,文科状元就引起了青海省考试管理中心的重视。青海省牧区教学质量普遍不高,考出这么高的分数实属难得,青海省招办怀疑王某可能是“高考移民”。加之王某一系列反常的表现,再次引起了省招办的注意,在翻阅王某的档案时,工作人员发现王某的户口簿上写着父亲的工作单位为“直岗拉卡派出所”,但她的资格审查表上填写的却是“水电四局职工”,随即,省招办要求尖扎县政府、县招委、县教育行政部门对王某的资格再次审查。
   不仅仅是省考试管理中心,关注王某的还有西宁市部分中学的教师、考生家长和读者。其间,有多人打电话给相关部门,报料2008年的文科状元为“高考移民”,并提供了相关的线索,经过省考试管理中心二十多天的调查,查明虽然王某的户口、学籍、高考报名审查等资料都齐全,但这些资料漏洞百出,有信息不实之嫌。同时,工作人员发现王某的学籍档案有伪造和空挂的现象,随即又核对考生父亲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经查确实有问题,最终认定王某为“高考移民”。
   王某在2008年的高考中,实际考了620分,排名青海省文科第一名。青海省考试管理中心的高考报名档案显示,这名考生为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中学学生,在2008年的高考中,她以牧区少数民族考生的身份,在享受了35分的加分政策后,以总分655分的高分摘取青海省文科状元头衔,和第二名考生(617分)在分数上拉开了不小的距离。这名考生填报的志愿为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据了解,清华大学文科首次在青海省计划招收2人,其中,法学1人、经济与金融(国际班)1人。
   为了维护青海考生的利益和高考录取公平,在录取期间,省招办当即作出了停止对王某的投档决定,并取消了王某的高考录取资格。
   很快,在第一批本科录取结束之际的7月22日,青海省招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在这一批次中共查处的“高考移民”共有38名。
   其实,青海省出现的这种状况已经是“老生常谈”。多年以来,相关部门大力查处“高考移民”的现象,但是却收效甚微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008年7月,甘肃省天水市政府新闻办公布,对此前发生在天水市的“山东籍‘高考移民’替考案”调查情况进行公布。
   经查,该案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山东籍‘高考移民’并由山东籍考生替考的严重团伙作弊案件”。9个考点共发现违纪考生31人,其中:属山东籍“高考移民”并由山东籍学生替考的15人,属山东籍“高考移民”并由其本人参考的14人,属天水籍“高考移民”实为本案关系人亲属、子女并由山东籍学生替考的2人。
   涉案主要犯罪嫌疑人利用师生、亲属、同事等各种社会关系,加以给予好处费等手段,通过基层派出所违规办理户口、地下办证公司办理假证,非法取得了天水市麦积区户籍、假学籍和高考报名资格。
   31名考生中,17名替考学生为山东省阳谷县农业局副局长霍继刚指使山东阳谷县一中教师魏成甲、其妻张玉台、无业人员王孟义、粮食局职工王继乐等,组织带领到天水冒名替考,14名山东籍“高考移民”由其本人来天水参加高考。
   根据有关规定,天水市和麦积区、秦州区对天水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招生办公室予以通报批评,责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作出深刻检查;对失职或涉案的31名公务人员作出党内警告、行政记过、撤职或开除等处分。
   “高考移民”状况的出现,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是各省高考分数线的严重失衡是其重要原因。多年来,每年高考过后,关于分数线问题的讨论就此起彼伏。一些分数较高的省份如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和湖南,比几个直辖市和一些边疆省份要高上100~200分,这自然就会使不少的人发出“高考招生地区不公”的感喟。
   小张是河北香河一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京冀高考分数的巨大差距,他觉得“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相比北京学生,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他拿前一年高考成绩来作比较:班上有一名北京户口的李姓学生,在香河一中读了3年高中后,在北京参加高考取得638分(理科),被清华大学录取。而同样的分数,河北学生只能就读二流重点大学。
   前一年的普通本科线(理科),北京是430分左右,比河北的543分要低100多分。“要是我爸有本事,能把我的户口弄到北京,我玩着也能考上好大学”,小张开了句玩笑。
   2008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现行的高考是不是公平?如果存在不公平,程度有多大?怎么才能最有效地解决这种不公平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引人思索。
   2.我国现行《宪法》第4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的《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我国的《高等教育法》第9条第1款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我国法律确定的公民受教育权平等原则与联合国1948年12月10日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和1966年12月9日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3条的精神是基本一致的。所谓受教育权平等原则包括四层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不同;对学龄少年儿童而言,接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义务教育的含义是免费的、强制性的,各级政府、中小学校和家长负有保障学龄少年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国家应发展技术与职业教育,为更多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接受技术和职业教育创造物质条件;公民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也是平等的,不因阶级、阶层、地域或户籍的不同而各异。
   3.我国高教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截至1998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共1022所,其中大学和独立的学院590所,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432所。在590所大学和学院中,有205所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其余380多所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不论解放前还是解放后,高校的设立都不是按人口密度而均匀分布的,往往有文化传统、人文地理、交通便利、人才集中、国家建设和工商业需要等诸多因素。我国的高校比较集中地设立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广州、沈阳等大都市或中心城市。不管这590所大学和学院分布在哪里,大部分都是中央政府投资兴建的,是全民所有的,应由全国人民所共享。432所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大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建或由中专升格的,除了中央部委所属的一部分专科学校外,绝大部分是地级市政府或省级政府投资兴办的。这些学校一般都资金短缺、实验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招生能力有限,如1993年的在校生石家庄大学305人、承德大学301人、张家口大学201人,即使这几年让它们翻两番也不过千八百人,与正规大学不能同日而语。京冀两地高考录取率相差悬殊,从表面上看,客观原因就是两地高教资源多寡不同。北京现有高校76所,绝大多数是中央政府投资兴建的,北京市政府投资创立的没有几所。河北现有高校46所,其中部委所属的12所、省属的21所、地级市所属的13所。北京的高校是以北大、清华为首的“正规军”、“国家队”,进入“211工程”的就有十来所,相当部分是名牌大学、重点大学,资金来源渠道多、相对充足,人才高度集中,实力非常雄厚。而河北的高校是层次较低、扩张能力较弱的“杂牌军”、“地方部队”,一所院校的全部固定资产抵不上北大或清华一个国家级实验室的价值。北京的万人大学每年国拨经费都在亿元以上,而河北的5000人大学每年经费只有1000多万,纯粹是吃饭财政,没钱购置新的仪器设备,从而也就揽不到像样的科研项目,留不住高层次人才……尤其是近年来,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实行部属院校由中央和院校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建,部属重点院校大幅度地增加了所在地的招生指标。这就使原本高教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更加突出。这种矛盾在四川、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可能更为尖锐。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受教育平等权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而高考录取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的现实,实质上人为地使各省(区、市)的考生处于不平等的法律地位。31个省(区、市)31种分数线,就是把不同省(区、市)的考生分成三六九等。有不少人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承认或默许区域特权,即高教资源相对丰富的省(区、市)的考生拥有比其他省份的考生优先上大学的权利。这显然违背了《宪法》确定的平等原则,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性格格不入,也与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性背道而驰。
   分数面前不平等,必然也将加剧人才分布的不合理状况,助长不正之风。我国的人才分布状况基本上是与高教资源的分布相一致的,同时,人才分布状况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换句话说,高校越集中的地方人才资源越丰富,当地的经济发展越快,反之亦然。贫困、落后地区最缺乏的是人才。高考分数面前不平等的做法,不但无助于缩小贫富地区之间的差距,相反会扩大这种差距,因为它使人才分布更加不合理。由于各省(区、市)高考分数线相差悬殊,促使更多的考生家长到分数线低的省(区、市)给自己的子女买户口,助长权钱交易、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加重群众的经济负担,并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容小觑。
   4.2009年3月1日,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组织编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2009年中国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在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本书由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教授牵头,国内的中青年教育专家、媒体记者、公益人士合作研究撰写。报告显示,在教育公平方面,北京、长春、太原,处于及格线下。
   占据小学升初中入学机会平等状况(3.617)、初中升高中入学机会平等状况(3.521)两项指标首位的济南在教育公平满意度的总排行中居第一。太原因3项指标排序末尾而成为教育公平认可度最低的城市(2.884)。北京(2.932)、长春(2.997)、西安(2.994)与太原一起位于及格线之下。
   教育公平所涉及的4项指标中,教育部门廉政建设、行业风气状况与中小学校“择校热”改善情况两项指标在同一城市得分都低于小学升初中入学机会平等状况、初中升高中入学机会平等状况两项指标。
   教育部门廉政建设、行业风气与中小学校“择校热”在全国21个城市的情况不容乐观。仅杭州、西宁、济南、合肥、广州、福州、南昌、上海、天津9个城市的公众认为教育部门廉政建设、行业风气状况合格。仅杭州、上海、济南、沈阳、广州、长沙、合肥、南昌、天津9个城市的公众认同了中小学校“择校热”的改善情况,所有西部城市公众都感觉不太满意。太原(2.898)、北京(2.974)的小学升初中入学机会平等状况受到公众的质疑。
   5.合肥是一个在县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省会城市。随着经济加速发展,城市空间不断扩张,教育资源总量有限、传统名校集中在5平方公里老城区等先天不足,逐渐成为制约教育公平发展的痼疾,“上学难、上好学校更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明确了“优先发展是态度,优质均衡是目标”的教育发展思路,仅2006年至2008年,合肥市本级财政教育经费总投入就达19.5亿元,超过“十五”期间投入总量,增幅达13.7%。
   布局调整与名校扩张是合肥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按照城市发展现状,合肥先后把合肥一中、合肥四十六中、合师附校整体搬迁至滨湖新区办学,把合肥八中迁至政务文化新区办学。多渠道投入11.3亿元帮助改善办学条件,使这些名校的办学规模得到明显提升,招生数量比过去翻了两番多。
   师资是最重要的优质教育资源要素。合肥市教育主管部门把提升教师素质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了以“全员参与、共同提高”为基本特征的中小学教师教育制度,通过现代远程教育、集中面授、校本培训和专题培训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合肥市在市属学校实行了余缺教师调剂制度,跨校交流教师127人次。同时,积极鼓励机制创新,庐阳区在全省率先撤销所属的乡镇中心学校,推行乡镇和城区学校“捆绑办学”,采用“两个法人单位,第一校长负责,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办法,城区学校校长担任乡镇学校的第一校长,拥有对两所学校人、财、物管理权,可以对两所学校的教师进行调剂、交流,实现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一对一的帮扶。
   6.随着《义务教育法》的落实,教育公共投入结构有所变化,但中央政府财政拨款用于高等教育的部分仍然偏多,对义务教育投资不够。据统计,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约为24.3%,下降幅度不可谓不大,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偏高。在投资上重城市、轻农村的传统教育资源分配模式不改变,就不会改变农村教育的凋敝局面。而且,从地域上讲,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教育投入的差距也呈拉大之势,会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公平。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韦苇委员告诉记者,西部地区某些地方至今仍有不少“文盲村”,缺乏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知识。
   浙江大学校长万钧说,近几年出现的“高考移民”现象也是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信号。据记者了解,北京市高中毕业生占全国总数的0.9%左右,但北大、清华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却占总招生人数的13%和18%,众多外省高才生被挡在中国最高学府的门外。
   7.2008年初,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人们对2007年的教育状况最不满意的是“择校热”。那么,择校费到底有多贵?或许对这一点,深圳市福田下梅林村的李爱贤最有发言权。他14年来一直靠卖牙刷的微薄利润供两个孩子上重点学校,希望能圆他们的大学梦。而要交齐两个孩子一年的择校费(1万元),他需要卖出200万支牙刷。
   关于为什么宁可交高额择校费,也一定要孩子上重点中学,李爱贤认为理由很简单,除了重点中学100%的升学率之外,李爱贤夫妇的希望是,他们想让儿子读的不仅仅是大学,而且是名牌大学。
   不少学者认为,如果没有这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这个家庭会为200万支牙刷所累吗?200万支牙刷,其实不是压在李爱贤的身上,而是压在教育的身上,它真切地让人读到什么叫做教育不公。
   有人认为明码标价的择校费其实是一种教育公平,理由是,现在择校生的录取“定分定钱定比例”是“明码实价”,至少比“拼权拼势拼条子”更公平。对此,有人反驳说,“以权择校”事关权利制衡,而“以钱择校”事关教育公平,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而且,即使收取择校费,择校也一样可能是托关系、走后门,更容易衍生腐败。
   在人们抱怨“择校热”的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实质。试想,如果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又有谁会选择这样的道路呢?
   8.国家重点高校,占有较多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的社会阶层的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逐渐减少。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地方性高等院校聚集了较多农村学生。这表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从表面的、总量的、宏观的不均衡,转移为隐性的、更深层次的城乡差距。
   研究表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而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的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2.3%,比1990年减少了5.7个百分点。
   9.虽然近年来高等院校的学费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很多高校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依旧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一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甚至面临失学的危险。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改变这一现状,国家推出了一些新的政策。在平稳推行助学贷款制度之后,2007年恢复师范生免费政策成为当年中国教育的一个热点,在考生、家长、学校、政府和教育研究工作者中引发了一系列反应。这一政策对鼓励更多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优秀教师,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罔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供了新机遇。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将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一石激起干层浪,久违的“免费”师范教育复归。
   师范生免费的消息似乎来得很突然,落实得也很迅速。5月9日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会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决定从2007年秋季起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这一实施办法可简括为:师范生四年在校学习期间免缴学费、住宿费,领取生活费补助;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2年。国家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长期从教、终生从教。免费师范生享受的优惠有四项:一是由中央财政负责安排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补助;二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教师岗位;三是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可在学校间流动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四是为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提供便利的入学条件。作为一个起始政策文本,这个办法是比较完备的,显示出政府对教师问题的高度重视。
   此后,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即与6所部属师范大学的校长讨论新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采取提前批次录取、重点招中西部生源、完善教育教学等措施吸引优秀学生报考。
   2007年,6所部属师范大学共招收免费师范生10933人,免费师范生在各地的提档线平均高出省重点线约30分,平均成绩高出省重点线约41.7分,生源结构和质量均好于往年,中西部更为明显,中西部地区生源有所增加,占全部生源的90.8%;农村生源占全部生源的60.2%,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男生比例有所增加,达到38.7%。“这些都有利于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及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落实,尤其是有利于促使师范生毕业后到中小学、基层学校及农村地区任教”。
   但是,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能否得到保障,以及怎么落实岗位依然存在着悬念。因此,师范生免费政策只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开端,还必须建立教师从人口到培养、任用、奖惩、退出的一系列政策,才有可能建立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长效机制。
   10.2008年,天才少女蒋方舟被清华大学录取。7岁写作,现已出版9部作品;12岁开始在全国十几家报纸开设专栏……蒋方舟曾被冠以“少女作家”的称号。
   在国内一门户网站上对于网民关于“你如何看待清华大学拟加60分录取‘少女作家’?”的调查中,截至7月10日上午,共有7万多名网友参与调查。其中,认为“清华不拘一格录取人才,体现名校风范”的支持者有48770人;认为“降分录取对其他考生不公”的有19278人;表示“不好说”的有2138人。
   一些网友认为,高校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束缚,实行自主招生给“偏才”“怪才”更多的升学机会,这无可厚非。但也有网友提出,清华大学如此大幅度地降分究竟应不应该?还有网友质疑降分损害了大的公平,在客观上侵占了其他考生的机会,甚至有人质疑是否有个人炒作之嫌?
   网上有网民评论:“清华优录的行为值得肯定。但是,蒋方舟只能说是个例。引导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不该形成高考生闯过高考独木桥开辟的又一条‘捷径’。高考是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学生还是应该不偏科,全面发展为好。”有网民说:“曾是‘少年作家’的郭敬明,人家虽说高考时也小有名气,但是人家凭自己真正的考试成绩上了上海大学,而且是理工科出身。”
   11.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和国外的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国外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些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韩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平准化教育”。所谓“平准化教育”,是指平衡、标准化的教育,是指中小学教育质量在达到标准、均衡的基础上实现统一和公平。这一改革的实现形式是高中通过推荐、书面材料、区域配置等方式招收学生。目前,高中阶段“平准化教育”改革已在首尔等23个城市施行,占全国高中数的57%、学生总数的74%。韩国政府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从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发展,也对大学入学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引进美国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制度,将大学统考改为“大学修学能力考试”,注重学生的人格与能力培养。改革的主要做法包括:简化考试科目,从过去的6门至7门考试缩减为4门;压缩高考时间,考试时间在每年11月,结合毕业考试集中1天考完,使考试淡化到类似于全国会考,结束了使师生筋疲力尽的高考“马拉松”;减少考题量。
   高考制度的改革,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会,这是一种制度创新和突破。韩国政府从法律上也限制各大学再进行正规的二次考试,只能采用小论文、面试等小测验录取,占总招生数的60%多。高中综合成绩在大学录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特长的学生可以通过“特别选考”进人大学,占35%左右。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型课程和课外、校外活动十分活跃。在韩国初、高中的教学计划中已很少看到繁重的课时安排,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道德、法制、人文、诚信、信息、实践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均得到加强。
   巴西实行“助学补助金计划”。巴西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把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1995年,巴西在基础教育阶段启动了一项“助学补助金计划”,它是一项以刺激需求为驱动的教育项目,也称作“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就是政府向贫困儿童的母亲发放一定数额的现金补助,条件是她们得让孩子在学校保持就学,不得辍学。这既能激励父母送孩子就学,也是对家庭的一种补偿。到1998年全国有60多个地方性的“助学补助金计划”,覆盖约20万个家庭。2001年2月,巴西中央政府向市政府转移支付来自新设立的扶贫基金的部分资金。这使“助学补助金计划”成为一个联邦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推广,由教育部协调。总统大选的政治因素推动了计划在全国的加速实施。人均每月收入低于30美元的政府贫困线成为筛选受益人的标准,这约为当时最低工资的一半。到2001年末,该项目覆盖了5562个市的98%的贫困家庭,使480万家庭的820万儿童受益,政府总计补助金额达到7亿美元。
   2003年“助学补助金计划”连同其他三个联邦补助金项目合并成一个计划,称作“家庭补助金计划”。该计划改由社会发展部协调。后来,该计划的推行成为保障公民基本收入权利立法的一部分内容,特别是要优先保证最贫困人口。“家庭补助金计划”面向两个群体:人均月收入低于50雷亚尔(1美元约合2.2雷亚尔)的赤贫家庭和人均月收入50雷亚尔至100雷亚尔的一般贫困家庭。这两类家庭每月可得到政府发放的15雷亚尔至95雷亚尔不等的现金补助,发放的标准依据家庭收入和人口数目及项目的具体要求。与强调个体儿童需求的“助学补助金计划”不同,“家庭补助金计划”的条件要求则放在家庭上。政府颁布了有关法令,以规范报名、登记和筛选过程,增加透明度。到2003年末,该项目吸收了美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各5亿美元的贷款,扩大了覆盖面,并加强了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截至2005年10月,巴西全国有800万家庭受益。2006年,项目覆盖1120万家庭。
   补助金计划不仅在教育系统,而且也在反贫困和反社会边际化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计划对就学人数的增加、留级和辍学率的降低都产生了积极效果。连同政府实施的“废除童工计划”产生的综合效应,全国10岁至14岁的童工人数减少了73.7万,降幅达25.6%,有80万名儿童返回课堂。“家庭补助金计划”被联合国机构、美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称作是加强对穷人社会保护的一项“最佳实践”。
根据资料的内容,针对我国目前教育公平尤其是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写一篇见解深刻的文章,不少于1000字。
   [要求] 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选项

答案 如何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 200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30周年。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还应清醒地看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特别是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发显现出来。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依旧是全社会广泛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我国教育的不公平存在于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在高等教育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主要表现在:东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因此,构建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不仅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还关系到高等教育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让受教育者能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如何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越来越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当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真正把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要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少数重点中小学和大学的局面,在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在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基础教育内部小学、初中与高中之间,高等教育内部专科、本科与研究生之间等,都应有合理的比例,不宜畸轻畸重,从根本上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 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并不仅仅限于学校范围内的教育,建立和形成遍布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沟通,促进学习途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努力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条件。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 促进教育公平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广大人民的监督与献计献策。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完善,才能够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ZTl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