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1—3反映: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在受助的一年多时间内没有任何“感恩”表示,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此事一经报道,评论纷至沓来,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这些贫困大学生懂得知恩图报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应该感恩;二是认为资助者资助的目的不应是为

admin2009-07-24  36

问题 给定资料1—3反映: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在受助的一年多时间内没有任何“感恩”表示,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此事一经报道,评论纷至沓来,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这些贫困大学生懂得知恩图报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应该感恩;二是认为资助者资助的目的不应是为了得到回报,不必要求受助者以一种方式感恩。观察各方观点,请你说明:
   1.争论双方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什么?
   2.争论的焦点何在?
   要求:概括准确,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200字。
给定资料4提到“有些人认为,资助乃高尚之善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你是如何看待“附加条件的资助是‘道德绑架”’这个问题的?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

选项

答案附加条件的资助并非“道德绑架”,而是现实条件下基于人性弱点的必要之举。以“附加感恩条件的有无”为标准,来划分资助善举的真伪,不仅是一种道德“洁癣”,也是对施助者本意的误解。资助的目的是使受助者懂得回报社会,而非感激施助者,无论受助者感恩与否,如孔子所言:施助者求仁得仁,何所怨乎?然而,现实中受助者不知感恩、不知回报的现象普遍存在,深刻暴露了某些受助者感恩心理、诚信品格的缺失。这种情况有违施助者的初衷,对他们继续实施资助的积极性是一个极大挫伤。订立契约要求受助者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既是对受助者应承担道义责任的约束,又是对资助者善意的保障,使得资助行为能够实现预期目的并可持续,因此,资助附加感恩条件实属必要措施。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ZQhp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