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很多年以前,我在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一下子就注意到了文中这样一句话:“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播放课件: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让我油然想起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admin2015-06-23  41

问题 师:很多年以前,我在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一下子就注意到了文中这样一句话:“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播放课件: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让我油然想起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同样亚圣孟子也主张“舍生取义”,而至圣孔子很早就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只不过孔子的着眼点是“生”,而《我与地坛》恰恰是一篇关于思索“死”的文章。(板书:思索死)
师:这是一篇让人思索“死”的文章,可是刚才在课前和大家见面的时候,我就觉得同学们真是青春活力四射、特别的年轻。我和大家一样,年龄都不是很大,我们都不会去想死的事情,更不会认真地去想死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史铁生在21岁时会“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呢?(播放课件:主问题一:为什么史铁生在20岁时会“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呢?)
生:原因就是史铁生双腿残废。
师:双腿残废,文章里面有表述,他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但仅仅是生理上的痛苦吗?
生: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痛苦,他生活上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师:什么困难?原文当中有相关语句作为依据吗?残废以后他面临着怎样的困境?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第五段说:“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师:找得很准确。那你感觉史铁生他不仅面临生理上的巨大的痛苦.心理上怎么样呢?
生:也面临心理上的巨大的痛苦。
师:甚至我们可以说他面临着什么的威胁?
生(思考):生与死的考验,死亡的威胁。
师:很好。你想啊,21岁的年龄,双腿就残废了,史铁生形象地说,这盘棋干脆别下了,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呢?史铁生失魂落魄,陷入了绝境。偶然的一天,他撞入了一座园子,也就是我们北京的地坛.从此很长时间都没有离开过它。那么,为什么史铁生偏跑到“地坛”来“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死的事”呢?
这就是地坛。(播放课件:显示地坛照片)
师:来到了地坛,作者感受到了安静;来到了地坛,作者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从此,作者感觉到地坛就像是上帝的对他的一个很好的安排,在这里接受了上帝对他的生命的启迪。那么,在地坛,在死亡边缘徘徊的史铁生获得了怎样的生命启迪呢?而生命的启迪又是从课文什么地方我们能够感悟到的呢?(播放课件:主问题三:在地坛,在死亡边缘徘徊的史铁生获得了怎样的生命启迪呢?从何处感悟到?)
生:第五段最后一句话:“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师:荒芜是无人管理,却并不衰败,反而生机勃勃。你看哪些句子体现这个特点?
生:“蜂儿如一朵小雾……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师:找得很准。他写了蚂蚁、写了蜜蜂、写了瓢虫,还写了没有生命的蝉蜕,写了没有生命的露水。他写了这么些物象。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他写这些东西呢?在这些东西上你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东西去表现地坛的并不衰败?
(学生思考)
生:园子虽然很破败,但这些东西都很安闲自在。就好像说自己虽然残废了,但还可以在生命中活出精彩。
师:除了自在,这段话中还说了昆虫什么特点?哪句话比较重要?“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师:尽管纤弱细小.尽管不明白为什么来到这世上,但这些昆虫悠闲着、忙碌着,甚至思考着.它们活得是自得其乐。这个我们都能读出来。但有一点我不理解,为什么要写这露水啊?露水本身是没有生命的。
(学生思考,无人回答)
师(点拔):露水在传统文学里是代表短暂的生命的,曹操诗云:“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太阳一出来,阳光一照,早晨的露水啊,一下子就被蒸发掉了。如果它有生命的话,它也就是几小时。为什么要写这个露水呢?而且还这样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轰然坠地不就是粉身碎骨了吗?怎么还是万道金光?
生:是说露水生命虽然很短暂.但落地的时候还要带给世界以色彩。也就是说一个人生命虽然很短暂.但也要活出价值。
师:嗯,即使生命短暂,但也要活出精彩过程。在此印证了这句话: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师:第5段的集中对景物的描写引导出了第6段,在地坛里面思考死亡,作者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啊?
师生齐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师:说得非常好。落叶、落日,还有同学们说的古柏,其实都是将逝的生命。纤弱生命都自得其乐地活着,将逝生命都坦然安详地活着。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这个过程,生命的价值就在于镇定而欣赏地看着这个壮美的过程。落叶和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落叶意象是不一样的,以往是一叶而知秋,落叶意味着生命的凋零,杜甫有诗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史铁生笔下的落叶却给了人另外一番感触,秋风和早霜是对落叶的打击,也许它还要在枝头再挂几天,可是秋风一来,再加上一场早霜,那么树叶就落下来了,作者写它飘落的过程是“飘摇歌舞”,甚至落到地上砸起一片微尘,他说它是“坦然安卧”。他说老柏树也是如此,它看它周围的生命,他说是镇定地看着,那种从容淡定,体现了更高的境界。
(学生点头、领悟)
师:史铁生失魂落魄的时候,地坛包容了他,启迪了他;他心灰意冷的时候,母亲又给了他隐忍和坚定;当母亲去世、当离开地坛,他又碰上了一位很好的妻子,翻译家陈希米女士,他的妻子牺牲了自己很多的事业。他在随笔《重病之时》中写道:“妻子没日没夜地守护着我,任何时候睁开眼,都见她在我身旁,我看她,也像那群孩子中的一个。我说:‘这一回,恐怕真是要结束了。’她说:‘不会。’我真的活过来。我把梦里的情景告诉妻子,她反倒脆弱起来,待我把那支歌唱给她听,她已是泪眼涟涟。”
师:1998年元旦,肾病不断加重的他开始接受透析并开始创作《病隙碎笔》,2001年,每个
星期差不多都要拿出两天或三天时间到医院去透析,一做就要花大半天时间。病余的时间都用来写作,所以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后来《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作品奖。
师:史铁生的经历让我想了很多很多。(播放课件:《千手观音》和残奥会比赛画面。)春晚上我们看到了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残奥会上我们看到残疾运动员在静静地等待比赛。而这篇文章给与我们的不仅仅是知道了写景可以抒发哲理、写景要从细节入手要有物质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对珍爱生命的教育。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畏困难,善待生命,有所作为!
师: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问题:
请指出这则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什么不足。

选项

答案(1)没有很好地去引导学生大声地、动情地朗读课文。这就造成学生不能更深入地通过阅读体会作者的蕴涵于文字中的情感。(2)教师的讲解还是偏多,如结尾处,老师讲述了很多文本以外的故事,虽然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但是对学生文本的学习没有作用。有些时候是为了拓展而拓展。《我与地坛》文质兼美,注重理性分析的同时,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大声朗读课文是必要的。但由于课堂调控的失误,使得本来出现在教学设计中的“朗读环节”缺失了,而代以教师的过度讲解和阐释(讲到史铁生的母亲和妻子。讲他的创作历程,讲《千手观音》和残奥会运动员)。没有让学生朗读,是教师在观念上对朗读不重视。比如分析“露水”这一独特物象,应指导学生搞清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去朗读,看能否读出“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的哲理发现和独特审美。在指导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品读、思考、交流分享之后,应让学生集体朗读这一关键语段,使学生将获得的哲理融汇到朗读中去,既加深印象又升华心灵。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Z5d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