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看45页课下注解①,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是鲁迅结集于1927年的一本杂文集子。课本却将之编入了散文单元,还有的书本把它编入了记叙文单元。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写人叙事,而议论文中也有记叙,主要是为了说理。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要认真

admin2015-06-23  31

问题 师:同学们看45页课下注解①,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是鲁迅结集于1927年的一本杂文集子。课本却将之编入了散文单元,还有的书本把它编入了记叙文单元。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写人叙事,而议论文中也有记叙,主要是为了说理。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要认真地思考本文中记叙的作用。然后再判定这篇文章究竟属于哪一类的文体。请同学们找出文中集中记叙的段落.并思考它在文中的作用。
(生阅读。并在课本上勾画)
师:先看第四部分,看这部分主要交代了哪几件事?
生:第一是刘和珍等人遇害;第二是段政府她们是“暴徒”;第三是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
师:是的。这部分记叙,作者概括交代了三件事:一、刘和珍等人被杀,二、政府说她们是“暴徒”,三、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刘和珍等遇害了,却有人说她们是“暴徒”“受人利用”,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对事件的本末有一个较为基本的了解,就会得出一个真实的结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一部分的第①②段、第三部分的两段和第五部分的两段,思考这几段的记叙有什么作用?
(齐读第一部分的第1、2段)
师:请概括文章第一段意思。
生:交代文章写作的缘起,即程君要求我写文章纪念刘和珍。
师:非常准确。看下面,“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作者所编辑的刊物为什么“有始无终”,销行寥落?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生:是因为鲁迅所编辑的刊物是进步的刊物,常常遭到反动政府的禁锢和查封。
生:作用是揭露了反动政府对进步文化的摧残和扼杀。
师:是的。鲁迅先生所编辑的刊物,或者所写的文章常常遭到反动政府的查封,北洋军阀时
期是这样的.国民党时期更是这样。那么,别人不订先生刊物,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金年”.“毅然”在这里有何作用?
生:“毅然”说明刘和珍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子,她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师:“毅然”表明刘和珍做事态度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刚才已经说过,鲁迅所编辑的刊物是进步刊物,一个喜欢读进步作品的青年,就是“进步青年”。这里的记叙,主要突出刘和珍是一个做事果断、有主见的进步青年。(板书)
师:再看第三部分,第一段虽然不是记叙,但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们也要分析这一段,先概括这一段所表达的意思。
生:高度评价刘和珍,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
生:“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表现先生对刘和珍的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主要是表现先生的自谦。
师:回答得非常好。作者说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而说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意在赞扬刘和珍是一个“爱国青年”。(板书)
师:请同学诵读第二自然段,分清层次,概括层意。
(学生读课文,学生分析层次,归纳层意)
生:分四层:第一层到“但是我不认识”;第二层到“态度很温和":第三层还是到“态度很温和”;后面为一层。
师:请归纳层意,每层用四个字,尽可能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
生:(1)初闻姓名;(2)名实结合;(3)多次见面;(4)最后永别。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分层的?
生:时间顺序,文章的每一层都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作领起。
师:这一段写“我"和刘和珍的全部交往,其中,有两组突出的对比,请找出来,分析其作用。
生:想象中的刘和珍和现实中的刘和珍作对比。想象中的刘和珍是“桀骜锋利"的,而现实中的刘和珍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师:这样写。用意是什么?
生:这样写,表现刘和珍温柔、善良、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
师:回答准确,哪位同学来分析第二组对比?
生:用教职员和刘和珍作对比。教师认为责任已尽,而刘和珍却认为责任未尽,突出刘和珍心忧国事,比教师还有远见。
师:一语中的。这两组对比,前者表现刘和珍“和蔼”“微笑”;后者突出刘和珍比教师还有远见。(板书)
师:(学生读课文第五部分的两段)这一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生:详细地写刘和珍等人遇害的经过。
师:文中用“欣然”一词,有何用意?
生:欣然,高兴的意思,与后面的惨遭杀害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表现了刘和珍很勇敢。
生:“欣然”说明刘和珍此去请愿是主动的、自愿的,没有人逼迫她。驳斥了前面流言家所说的“受人利用”。(板书)
师:很高兴同学们能如此地领悟课文。作者详写遇难的经过.还有什么作用?
生:这一段写得非常详细,甚至可以说是用实录文字再现当时的情状。详写是为了进一步印证前面的“罗网”,说明反动政府对刘和珍等爱国学生的杀害是有预谋的,两相对照,说明谁是真正的暴徒。
师:同学们已经深刻地理解了先生的意图:就是要表现刘和珍等的勇敢、主动,揭露“三.一八”惨案的事实真相,即反动政府对爱国学生屠杀是有预谋的虐杀。(板书)看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笔下的刘和珍是一个温柔、善良、和蔼、可亲的弱女子,她绝不是“暴徒”。既然刘和珍不是“暴徒”,对照刘和珍等的死难经过,那么究竟谁是“暴徒”?
生(齐):段祺瑞执政府。
师:文章用近乎实录的笔墨,记叙了“我”和刘和珍的全部交往,刻画了我所认识的刘和珍的性格特点。刘和珍不仅是一个做事果断、有主见的进步青年,而且是一个心忧国事、有远见的爱国青年;此去请愿也是主动、自愿的,没有人逼迫利诱她。因此,像刘和珍这样的有主见、有远见的青年,是决不会“受人利用”的。既然刘和珍不会“受人利用”,那是谁“受人利用”呢?
生(齐):流言家。
师:可见本文记叙的作用是——什么?
生:是为了摆事实,讲道理。
生:为了揭示谁是暴徒,是谁受人利用。
师:也就是说本文就是针对“谁是暴徒?是谁受人利用?”这两句话而写的。一方面揭露反动政府凶残;另一方面揭露反动文人的无耻。在这两个方面,作者是平均使用力量呢,还是有所侧重?如果是有所侧重,请你回答是以哪个方面为主?其实文章中有两句话,已经证明了作者的观点,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生:本文是以揭露“是谁受人利用?”为主的。第一部分第3段有一句话:“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尤”字表明“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相比反动政府的屠杀更令人愤怒。
生:课文第四部分最后一段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也用了一个“尤”字。能证明是以揭露流言家为主。
师:同学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是啊!反动政府血淋淋的屠杀,其罪恶是有目共睹的,可反动文人的颠倒黑白、扭曲是非的流言,就会使真相迷失。请看46页课下注解,鲁迅在《死地》一文中说:“我觉得有一些比刀
枪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即是指反动文人的流言。
请看最后一个问题。在第四部分的末尾,作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缘由”是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加以解释。
生:指上面所讲的“惨象”和“流言”。
师:有道理.再具体、准确点。
生:“惨象”指反动政府在政治上的血腥屠杀,流言指反动文人在思想上的愚弄。
师:是啊!屠杀使人恐怖胆寒,噤口不语:可流言又让人是非莫辨,不知所从,历来的反动统治者就是用这两种方式压制和愚弄人民的。这节课,同学们真正了解了先生的写作意图,那就是用事实说话,揭露反动政府杀人的罪行和反动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从记叙部分来看,记叙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回答“谁是暴徒?”和“是谁受人利用?”这两个问题的。记叙的目的是为了说理,从体裁上讲,这篇文章不属于记叙文,仍是一篇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战斗性的杂文。(下课)问题:
上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教学实录,请认真阅读并作出评析。

选项

答案教学的深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抛开对文体的争论,单是此作者对文章记叙作用的分析也是我们想不到的。抓住关键词语,剖析《纪念刘和珍君》作者的写作意图,即鲁迅写作此文的针对性的伺题;她们不是暴徒。也不会“受人利用”。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回击了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诬蔑。对文章的分析,教师采用的方法是由片段入手,在对各部分都分析清楚之后,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天衣无缝。首尾圆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讲解的过程,就是先将文本内容掰开了,揉碎了,然后再进行组合再造,而片段中的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跟随自己复原这个组合的过程。这节课我们看到了这个立体的组合过程。教学是充满互动的。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与教师的引导作用是紧密相关的。在他们一步又一步的引导之下,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示了自己思考的轨迹以及思维的能力。他们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一步到位。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就像求证一道数学题一样,学生在错误与正确的探讨和争执下最终豁然开朗,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思维顿悟的境界。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Xrd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