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阅读给定材料,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本次测验共1题,满分100分。 二、给定材料 1.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以西服、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

admin2018-04-22  37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阅读给定材料,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本次测验共1题,满分100分。
    二、给定材料
    1.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以西服、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等服装的造型结构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并考虑到具体的使用功能,运用“洋裁法”的剪裁方式,设计制作出了适合国人穿着的“新服装”。因孙中山先生的创制、率先垂范并且极力倡导,“新服装”得名“中山装”。
    中山装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前身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粒纽扣象征“五权分立”,袖口三粒纽扣代表“三民主义”,上部小口袋的倒山形体架式袋盖寓意中国革命需依靠知识分子,这种暗喻的方式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服饰审美思维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闭合的翻领、前衣襟五粒纽扣系结,体现出了中正、坚忍、挺拔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经历了“拿来”与“消化”过程的中山装成为“洋为中用”、传承民族文化,同时适应国际化潮流、极具时代特征的典范。其造型结构和造型风格,代表着中国服饰风貌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服饰文化转折。
    开国大典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国庆阅兵典礼、国际国内重要政治活动,中山装及其改良装都是国家领导人着装的首选。2014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身着中山装改良装在阿姆斯特丹参加了荷兰国王为其举办的国宴,这是习主席首次穿着中式服装参加西方国宴。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再次身着中山装改良装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欢迎晚宴。
    2.关注2016年里约奥运赛事的人都应该注意到,当美国泳坛名将菲尔普斯以教科书般的矫健身姿跃出水面时,身上拔火罐留下的圆痕分外抢镜,被网友戏称为“烙上中国印”。本届奥运会上,已有多名外国运动员秀出了身上的火罐印,而拔罐热潮早已超越运动圈——许多女明星都是拔罐的“迷妹”,流行偶像贾斯汀•比伯就多次在社交网站分享自己的拔罐照片,在国外年轻人中引领了一波新风潮。
    实际上,拔罐、针灸等传统中医疗法已经走出国门,粉丝遍布世界,无可辩驳地成为一种时髦、新鲜的体验,融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许多来杭州的外国朋友都会去逛胡庆余堂等中医老店,感叹中医的神奇。这就是文化润物无声的神奇力量,也是文化感召力、吸引力的神奇法则——在全球化的道路上,我们曾努力改变和适应,现在却发现“越中国,越世界”,认同感无法勉强,但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这不禁令人想起多年前的电影《刮痧》中,华人在国外由于文化冲突而陷入困境的故事,起因就是刮痧疗法引发误会。它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鸿沟,也有着发展阶段不同背后的困窘尴尬。时移世易,今天的世界,尽管还会因不了解而引发误会,却不会再上演电影中的荒唐。
    中国“圆”图的走红,与中国方案的走红相暗合。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智慧,从带着时代温度的中国实践中总结中国方案,问道中国、求解时疑、走出困境,成为一种“时尚”,并越来越成为世界的选择。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日益包容、多元,哪怕“文明的冲突”依然存在,但不同文明之间彼此倾听、理解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当金发碧眼的外国运动员带着拔罐印出现在奥运赛场,还有什么更能作为这种和谐相融的鲜活注脚呢?
    虽是中国印,却怀世界心。中国文化有着宽厚温润的精神内核,中国人有着求同存异、海纳百川的豁达胸襟,如果你爱上中国火罐疗法的熨帖及疗效,也一定会爱上中国。《奥林匹克宪章》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赛场之外,一场新世界与旧观念、旧秩序的竞争也刚刚开始,唯有携手超越,才能共同点燃不息的活力之火。
    3.在一些人心目中,中医依然是一种“伪科学”。究竟应当如何来看待中医或者说认识中国传统的医学文化,不妨看看国内外专家怎么说。曼福瑞德•波克特曾任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的所长,不仅是与李约瑟齐名的汉学家,还是中医学家。在他看来,从科学与技术的比较上来讲,西学还只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医学,还远没有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医学。而且,西方医学已经进入了方法学上的死胡同,它不能像中医那样对个人机能失调作出精确的判断,并进行治疗。因此他认为,“不仅中医走向世界是必然的,而且长远来看,中医应该比西医有更广阔的前景”。
    9年前,曾有一句话在社会上走红一一“西医让人明明白白死,中医让人糊里糊涂活”。作为与这句话的走红直接相关的“当事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何教授表示,虽然是调侃,但在其背后体现了这样一种认识:中医对于很多病说不清楚,但能看好,当然主要是慢性病;西医对于很多病,特别是肿瘤,道理说得很清楚,但是效果不好。在何教授看来,生命是有智慧的,是自主的系统,是可塑的,它会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就此而言,中西医没有高下之分,不是相互抗争,而应该彼此互补。中国人的生存核心价值首先是“乐生”,即快乐地对待生命,接受生命,接受生和死。第二个层次是“达生”,能够自由施展自己。第三个层次叫“享生”,即享受生命。然后才是“卫生”,卫生后面的一个小点叫“治病”。这是我们的健康观,也是生活观。今天我们讲“健康中国2030",恐怕不能只靠医院,关键还是看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生活哲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社科部樊教授认为,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过去曾有法国医学、罗马医学、埃及医学、印度医学等,现在能够听到的民族医学,全世界只剩下一个——中医,其他的都已消亡。现代中医药为什么会落伍?根本的原因是体制的落伍和衰败。当西方社会经过文艺复兴,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大踏步地进入现代社会的时候,我们却陶醉于以往的成就,不思进取,故步自封。樊教授指出,在重新树立对中医药自信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中医药不再是地域或者民族的概念,医药学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是哪一国独占的专利。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让很多人开始重新认识中医药的价值,为全世界用低廉的青蒿素来治疗疟疾开创了一条路。这更加表明,当代医学应当是整合医学,互相融合,而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张教授认为,中医文化不是一个死的、僵化的系统,它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我们引进技术、引进方法、引进药物,包括我们引进了很多新的概念的建构,实际上都是不断在充实中医文化体系。要从全球化、多角度来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从根上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比如,能不能从中医“破茧而出”,变成中国的医药学文化。不管中医也好,西医也好,都是中国医药的组成部分。
    4.法国历任总统都把文化作为立国之本,历届政府坚持国家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确保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政府每年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一直为73亿欧元左右,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努力保持在1%左右。据了解,2016年法国政府文化预算较2015年增长了2.7%,而上一年度的经济增长仅为1.2%,政府预计201 7年经济增长1.5%。在经济疲软和财政紧缩的双重压力下,法国仍然坚持财政预算向文化倾斜的政策,文化预算不但未被消减,反而稳中有升,且升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率,这充分体现出法国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近日,法国政府公布了201 7年财政预算,文化预算为75亿欧元,政府授权文化部门对某些文化消费提取税款约10亿欧元,政府为扶持文化事业对某些文化项目减免应收税款约15亿欧元。三项加在一起,201 7年法国文化预算总额达到100亿欧元,比201 6年增长了5.5%,占政府总预算的1.1%,首次超过了法国长期以来1%的标杆。
    近些年来,法国中央政府实行文化分散政策,将兴办文化事业的权利和义务下放给地方政府,以促进全国文化资源的合理布局和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地方政府在文化事业方面的参与度。经过不断发展,法国公共文化政策形成了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投入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法国文化事业经费中,地方政府对文化的投入约占70%,中央政府拨款数额占30%。法国政府对文化部门的管理主要通过签署文化协定的契约形式,以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在合同协定中,明确规定财政投入的金额与方式、条件、要求以及目标。这种央地契约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地方政府兴办文化事业的积极性,使文化发展计划由下而上提出,充分反映地方需要并培养地方文化规划能力;同时,中央政府负责前期引导、适时监督和最后评估,也体现了国家的施政方针。
    近几年,法国经济持续低迷,法国政府为控制公共赤字,决定在2015年至2017年内减少地方财政开支110亿欧元。由于各地政府预算不足,文化活动受到冲击。2015年表现最为严重,法国全国共有185个艺术节暂停或取消,各种音乐厅、剧场、读书会等相继关闭。面对这一窘境,法国政府与各地方政府广泛签署文化协议,规定国家与地方在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负有共同责任,在文化分权总体框架下付诸实施,保障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文化的投入。法国总理强调,签署协议的目的是以文化凝聚全国。文化协议面向法国所有市镇,涉及文化艺术教育、艺术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化普及和文化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仅2015年,法国文化部就与60个地方政府签署了文化协议,在签署文化协议的市镇中,既有仅3000多人的小镇,也有人口超过40万的大中城市。央地文化协议的签署大大调动了地方政府兴办文化事业的积极性,使得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文化经费得到保障。
    法国公共文化事业体系不仅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文化部门,还涉及许多相关部委,这些部委的协调联动也是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实现的。多年来,法国文化部与教育部、外交部、青体部、农业部、卫生部、司法部等都签署了文化合作协议,分别涉及学校文化艺术教育,各部委管辖的国有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海外文化推广,医院、监狱等特殊部门的文化活动等。文化部与教育部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合作非常密切,有关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课程设置、必修课程和课外艺术培训的经费投入等都在协议中作了详细规定。文化部与外交部也有着密切的合作机制。其主要内容是协调法国对外文化活动,如在海外共同举办法国文化年,电影节以及各种以法国为主宾国的国际活动等。其中最有成效的是1997年,法国文化部协调外交部及环保部联合签署了“法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共同为教科文组织及成员国提供技术支持,使得法国从50多个成员国中获得上百个服务项目。多年来,法国文化部还与农业部签署在农艺培训机构开展社会文化教育、法国农村传统美食遗产的传承与开发等协议;与卫生部和司法部签署患者文化生活和监狱文化活动内容的合作协议等,这些部际合作协议为法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5.今年,一部名为《大鱼海棠》的国产动画电影火了,上映两周票房即破5亿元。这部作品公映伊始,便引发了热议。有人称赞它有情怀、有担当,是今年“国漫”电影的扛鼎之作;也有人吐槽其叙事单薄无力,画面乏善可陈,没有挣脱中国传统动画的问题窠臼。热议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国产”二字的期待与思考。
    抛开电影的叙事技巧、制作技术等层面,《大鱼海棠》的故事创意的确值得点赞。影片故事脱胎于《庄子.逍遥游》,其角色名称、想象构思,都取材于这部古典名作,甚至引入了《山海经》里的“神物”,是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一次融合展现。在西方影视作品大量涌入、文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创意思路无疑为国产作品的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也曾听一些文艺创作者感叹:碰到了内容题材单一匮乏的瓶颈,苦于没有优秀生动的故事素材,缺少新意巧妙的创作立意,有的干脆从形式上、内容上“师法”西洋,用中国化的“酒瓶”装西方故事的“旧酒”,看似新颖,实则平淡。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文艺创作进行深入审视。
    实际上,在悠久历史的沉淀中,我们的爱恨情仇、伦理思考、生命追问、时空想象,在丰厚的古典文化中不能说“前人之述备矣”,但也尽可“俯拾皆是”。《山海经》《聊斋志异》的神灵想象与传奇故事,暗含着祖先对人生、世界的广阔思考和深刻洞察;元杂剧、明话本中的哀婉悱恻、动人离奇是世间百态的精华浓缩,足以打通时间和地域的边界,让人掬一捧泪、动一次心。从古典文化的精髓中汲取营养,从浩若烟海的典籍中找寻“中国好故事”,与现代技术和消费需求进行深入对接,进行艺术再造和深加工,我们的创作视野便可全面打开,文艺作品就更能彰显出独有的中国气质和东方神韵。这正是“国产”的精髓。越是能够充分汲取中国古典精髓的作品,其影响力和感染力往往越大。《大圣归来》作为去年现象级国产动画,票房和口碑双赢的背后是对《西游记》的有效改编,虽然内容桥段有着全新创作,但其对“修身”“济世”观念的倡导却是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体现。近年流行乐坛的“中国风”广受欢迎,有的用字古韵典雅,有的结合戏曲唱腔,“古风”为歌坛带来了新意。用我们的“点金手”,释放中华文化特有的美感与价值,是当今文艺创作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当然,致敬传统不等于因循守旧。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播理念的有力支持。我们要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技术短板、创作缺陷,看到表现传统故事题材方面的研创能力还有不足。看过《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不少国内动漫人,对其流畅的故事设计和精美的画面质感颇多感慨,尤其是在中国故事和中国特色的展示上,我们理应看到自己进步的空间。“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下中国文艺创作的目标与要求。运用好古典文化的宝贵“矿藏”,足以为当代中国注入更强的“文化自信”,让这个“国产”招牌熠熠生辉。
    6.历史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无法割舍的血脉基因,更蕴含着破解各种难题的“钥匙”。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固根守魂,关系一个民族的前途和未来。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将“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并列,扩展成为“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样的论述,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时至今日,令世界倍加关注的,已不仅仅是“经济的中国”,更是“文化的中国”。201 6年初,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公共电视网(PBS)联合制作的《中华的故事》火爆西方,这六集讲述中国历史和传统的纪录片,占据BBC二台黄金时间。而前不久热映的好莱坞大片《爱丽丝梦游仙境2》中,女主角爱丽丝一身的“中国风”服饰,让影迷眼前为之一亮。再看看《琅琊榜》《芈月传》等国产剧在海外的热播,更是一如当年的青花瓷风靡欧洲。可以说,世界正在以更积极的态度认知“文化中国”。
    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这种重新审视,与其说是完全出于好奇,毋宁说是希望在中国文化中找寻“新的路径”。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发展是为了什么?全球治理该有怎样的义利观?从“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义利之辨,中国的传统、中国的实践,给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价值标准”。物理学家霍金曾提出一个困扰人类的难题:在一个政治、社会、环境动荡的世界里,人类如何才能继续生存?对此,历史学家汤因比早有回答:“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所谓“独特思维方法”,说到底,就是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
    当世界更加期待“中国智慧”,我们需要自问的是: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中国文化有一层壳,“不敲开那个壳,根本看不清里头是什么样”。即使是生活于其中的人,都不一定能敲开它,只是“日用而不知”。更有甚者,缺少鉴别力,分不清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或是盲目推崇复古,或是一味刻意贬低传统文化。如此,中国文化又如何能够走向远方?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其中的深刻之处,正在于指出了历史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无法割舍的血脉基因,更蕴含着破解各种难题的钥匙。对于中国而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的上下求索,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这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未来最深厚的精神土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断从中汲取最充沛的养分、最深沉的力量。
    当被问及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时,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如此回答:“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根,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意识,并会以史为鉴。”西方学者尚有这种理解,中国人更应该有这种自信和责任。
    7.在中国革命历史中,长征这一事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也具有伟大的文化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长征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坚不可摧的。”长征这一史诗般的历史事件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自信的重要历史基础。
    长征就是人类精神和人类意志的一次远征,它不是抽象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无产阶级所展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和人类意志。凤凰涅粲,浴火重生,在逆境中追求进步、在黑暗中寻求光明,咬着牙一点一点往前走,这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磨炼出来的一种坚定意志和政治激情。长征是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当时指导各国共产党的共产国际和苏共关系的战略变化,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到成熟的战略发展。以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开始真正懂得了独立自主,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在理论和政治上开始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
    长征中,无论是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总结、对军事策略的思考,还是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都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团结的倍加珍惜,这是一种弘扬大局观的价值意识,也是一种对自身力量的独特认识。在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使长征的意义超越了一个政党的范畴,而具有了民族的意义。长征不仅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生存下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同时也使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开始有了一个坚固的战略阵地。在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沿路少数民族结下的深厚情谊,打破了历代统治者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造成的隔阂,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融合的一次新的推动,从而为真正的民族国家和新型政治共同体的构建准备了必要的历史条件。
    三、申论要求
    “给定材料6”中提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固根守魂,关系一个民族的前途和未来。”请你从对这句话引发的思考说开去,以“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语言流畅;
    2.不要大段摘抄材料;
    3.作答时必须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作答,作答在其他位置上一律无效;
    4.篇幅在1000字-12 00字(计入标点与空格)。

选项

答案【参考范文】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源自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国家、党和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其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是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撑。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只有坚定对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坚定对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可惜的是,在中国模式、中国文化日益受到西方社会重视的今天,少数人的行为仍受到一些不正确思想和错误观念左右。如在对待中医问题上,或视之为“伪科学”,意欲废除,或墨守成规,缺乏理论和技术创新;中国电影行业盲目照抄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的现象更为普遍。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不自信,不利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创新中华传统文化。 继承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不忘历史才能面向未来,善于继承方能开拓创新。中山服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中国服饰的典范,就是在服饰造型中阐释了中国文化、民族精神和革命思潮;《大鱼海棠》之所以能引发热议,就是从中国经典著作中挖掘出了创意。这些表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要不断挖掘和阐发,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开来。 创新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中国风”歌曲将古韵典雅的用字、戏曲唱腔注入流行乐曲中,彰显出了东方艺术的神韵而广受欢迎。这正说明传统文化表达要与时俱进。然而,创新须在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技术、需求相契合。《大圣归来》正是在展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全新创作,与现代技术和消费需求深入对接,打开创作视野,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反之,那些照搬西洋模式,用中国化的“酒瓶”装西方故事的“旧酒”的电影,只能流于平淡。 交流互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坚定文化自信不是封闭保守,也不是盲目复古,而是要以包容的心态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拔罐、针灸等传统中医疗法积极走出国门,粉丝遍布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色。屠呦呦在传统中医经典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现代医学技术,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路径。这说明只有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中华文明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增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让我们怀揣坚定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加有力的步伐,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吧!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Wyh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