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

admin2016-06-16  27

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学》、《过秦论》、《师说》。
    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加体会到传统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量。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能力。
    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选项

答案教学方式: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以正音。 (2)指名朗读。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布置作业】 (1)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 (2)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能作口头翻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疏通词句,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学步骤 【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如: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填然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为……发丧;死:形容词用作名词,死去的人。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用作动词,种植;穿。 ⑤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 3.内容讨论: ①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 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②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二是“王道之成”。 ③“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效果:“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第六段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子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⑤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抨击了诸侯贵族的无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这是对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讽刺。 孟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运用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 【知识归纳】 1.一词多义; 2.固定句式; 3.通假现象。 学生自行归纳,教师补充点拔。 【总结全文】 (1)本文写作上的特点: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 (2)学生齐读全文。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Vqd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