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但对读书的关注理应持续下去。在北京举行的“亚马逊邀你2017一起读”的中国站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公布了由亚马逊中国、新华网和全民阅读官方网站联合发起的“2017年全民阅读报告”。 报告显示,国民阅读总量呈现稳步

admin2018-03-31  25

问题 给定资料
1.“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但对读书的关注理应持续下去。在北京举行的“亚马逊邀你2017一起读”的中国站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公布了由亚马逊中国、新华网和全民阅读官方网站联合发起的“2017年全民阅读报告”。
    报告显示,国民阅读总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56%的受访者年读书超10本,每天阅读半小时以上的人群则达到82%。报告显示,37%的受访者会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阅读的计划性与受访者收入呈正相关,收入越高。阅读行为就越普遍。亚马逊中国阅读总经理艾博儒分析,“出版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好书”和“阅读途径、方式更加便捷多元”是推动阅读量增长的关键因素。
    尽管阅读本身是一件相对独立的行为,但近年来线上读书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读者选书趣味和阅读分享日益受到社交平台的影响。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微信、微博、豆瓣、知乎等)分享阅读有关的内容,17%的受访者会在电商平台留下读者评论,另有5%左右的读者会参加读书会。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篇幅短小、内容高质的短阅读电子书越来越受到青睐,《我在地铁3号线》《以色列:一个国家的诞生》《假性亲密关系》《你可能不知道的金融知识》《人精修炼教程》等基于互联网的用户原创内容受到欢迎。
    电子阅读的普及率继续呈上升趋势,85%的受访者会“纸电共读”。其中年轻一代已成为电子阅读的生力军。选择电子书阅读器的00后占比高达71%,而50后只有25%,移动互联网的“原生代居民”对于电子书比其他年龄段更易接受,同时近7成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付费购买电子书内容。报告还发现,90后最爱的类别有科幻悬疑、绘本漫画,而00后则较爱读科普和英文。
2017年年初,《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降临》等几部大热影视剧把其原著推上了图书畅销榜。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原著,纸书销量增长了21倍,电子书销量则同比增长了191倍。
    流行IP霸榜的同时,经典作品也在时间的磨砺中愈发生辉,历次调查中“经典名著”都是在各年龄段最受欢迎的阅读品类。2017年年初热播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更是带火了中国传统诗词经典图书。节目播出期间,诗词类电子书销量提升了154%,《人间词话》《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海子诗全集》最受欢迎。
    “高大上”的英文阅读正慢慢走进中国大众的阅读生活。数据显示,2016年进口原版电子书的阅读人数增长68%。而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原版英文电子书是《哈利波特》系列。一线城市领跑“最爱阅读英文书的城市榜”,开放的经济文化环境让北上广深成为阅读英文原版书的主力群体。
    除“工作、生活需求”外,“朋友推荐”“图书销售排行榜”对90后和oo后受访者的影响较大,高于50后和60后。世界读书日前后,亚马逊也公布了一系列阅读推广计划,邀请毕飞宇、止庵、采铜、绿妖、王昱珩(水哥)等作家及知名人士担任“挚爱阅读大使”。与视频网站联合出品的节目《读书人》也正式上线,俞敏洪、李敖、罗振宇、任家萱、六神磊磊、潘晓婷、李光洁和乔欣等12位“读书人”将在节目中讲述阅读故事。
2.继复旦学霸的私人图书馆之后,南京博士书霸7年买书2万本的消息再次引发人们对电子书和纸质书的阅读之争。不少人觉得,在触屏时代,买书是浪费钱。更有不少人认为数字阅读迟早会取代纸质阅读。数字阅读取代传统阅读,究竟是白日做梦,还是箭在弦上?
    触屏在信息时代推动下走到人们面前,由于电子书随身携带方便,获取信息快捷,“拿起手机扔掉书”成为不少人的嗜好。不知不觉间,形容一个人有学问从“学富五车”“读万卷书”,变成了如今的读“数兆内存”,虔敬忠诚的阅读和聚精会神的苦思被拇指滑过的浏览代替。
    然而,纸质书仍在一片喧嚣中得到部分人的青睐,或成为阅读的指向,或成为收藏的珍品。在这些人看来,电子书是眼睛的杀手,而且存在“喧嚣、快速和疲劳”的弊端,会消解阅读的有效性,让知识读完后就像缕缕幻化的云烟,消失得无影无踪。从“劳形”到“伤神”,数字技术虽然极大拓展了人们的阅读园地,也确乎容易催生一种阅读焦虑。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视力,在一定意义上,纸质书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意涵,所带来的文化体验也难以替代。捧起一本厚重的实体书,往往能带来更明显的阅读仪式感。无论是触摸书本质感、品评封面装帧,还是以书会友、以文交心,在科技发展迅猛的现代社会,传统的书香仍具有独特的魅力。
    作家王蒙在《触屏时代的心智灾难》中指出,语言文字是符号、是思想,不通过大脑的感受、解读、联想、思考,不过是一群乱码。也就是说,文字是和思考联系在一起的,纸质书的厚重感为这种思考提供了更多的独立时间,知识也就更容易被接受。
    很多人读纸质书除了获得这种思考的时间,更多的则是为了寻找一种放松的感觉,享受纸张一页一页翻过去的乐趣。而在触屏上看书,很大程度上成了获取信息的手段,缺少了阅读的存在感。但如果拿本书,坐在院子里,透着阳光,安静地翻看,嗅闻着书香,就成了一种放松的休闲。尤其是纸质书有一种阅读质感,这种质感正是纸质书的符号核心,也是触屏媒体无法比拟的。
    因此,当你只是为了获取信息时,完全可以通过触屏媒体等实现,因为这不需要你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思考。但如果是类似哲学、社会学等深阅读,纸质书就显出了优势,因为与思考指向连在一起的深阅读,需要一个专注、安静的阅读环境,或者是一种孤独的自我空间,纸质书具备了这样的特点。
    数字阅读可以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有力推手,但其呈现出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的特点,在内容深度系统性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并不能完全取代深度的纸质阅读。
    鉴于此,我们可以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将深阅读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有机结合,平衡发展,这才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一大挑战、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3.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智能用品的大量冲击,传统阅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但不管是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阅读这个话题的热度从来就未曾消散过。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是许多国家都努力想要实现的目标。
    韩国公共图书馆每年呈增长趋势。截至2013年,共建设公共图书馆865家,每个图书馆覆盖5.9万人。为了方便人们阅读,政府在居民区还设立不同形式的小型图书馆供大家使用。可以说真正实现了走路十分钟就有一家图书馆。
    身在世界出版大国,英国民众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伦敦地铁、轻轨或是火车上,手捧书报埋头阅读者大有人在,可谓到处都能看到读书人。英国人读书习惯的养成,主要来自家庭与社会两方面的推动力。
    父母从孩子童年时期就开始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关注与兴趣,培养读书“童子功”。英国很多家长都有睡前给孩子念书、讲故事的习惯,而家长自身的读书习惯,更是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读书习惯一经养成,会陪伴孩子终生。
    推动阅读的另一重要社会力量当属公共图书馆。英国公共图书馆之多,令人印象深刻。就拿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市来说,面积不大,却有12座图书馆。走在英国各地的小城市,每城必备的设施,除了教堂,一定就是图书馆。这些星罗棋布的图书馆,大多服务意识很强,经常定期举办各类活动,真正起到了知识“充电器”的作用。
    此外,英国设立国家阅读基金,由公共财政提供资金推进国民阅读的持续深入开展。1992年就成立了图书信托基金会,每年由国家财政投入资金并吸纳社会慈善资金,开展以“阅读起跑线”为核心的全民阅读。
    除了每年4月23日公认的世界读书日外,美国还有“阅读遍及全美日”“免费漫画日”“好奇日”等多个与图书相关的纪念日,时刻提醒人们关注阅读。
    美国的国民阅读运动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律,批准在国会图书馆内设立图书中心。1998年,时任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阅读卓越法》,将阅读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该法案的资金主要是针对高度贫困地区。国会在1999年和2000年各拨款2.6亿美元。2002年,时任总统布什签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专门就提高美国儿童的整体阅读水平制定了两项计划:针对从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儿童的“阅读优先”计划和专门针对学前儿童的“早期阅读优先”计划。联邦政府对“早期阅读优先”计划的拨款逐年增加。
    在丹麦,无论是在地铁站台上还是车厢里,抑或是在公园的长椅和草地上,总能看到人们捧卷阅读的身影。丹麦人热爱读书的传统,与当地政府、社会为读书爱好者创造的良好阅读条件不无关系。
    丹麦的图书馆内辟有专门的儿童图书和阅览区,阅览区内设有沙发,还有少量玩具,小朋友们看书累了,可以玩会儿玩具休息一下。除此之外,在社区服务中心大厅、社区医院或者牙医诊所等公共场所,都有专门为小朋友们准备的各种绘本和图书。
4.H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也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更是一座书香浸染的智慧之城。H市素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在这琅嬛福地上,养育出诸如虞世南、王应麟、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等名儒大家,他们在文学、艺术、思想等不同领域筑下了历史丰碑。书藏古今,正是书香延续着这座城市文脉……
    2016年11月18日,“书香城市——2016 H市读书周”绚丽开卷。读书周以“阅读、创新、融合”为主题,共102项活动,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层层联动的局面,开启了H市城市阅读新篇章。
    “书香”一直是体现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符号。借助H市“一都三城”建设的春风,H市图书馆与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共同承办了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的2016年发现“书香城市(区县级)”活动和论坛,这是H市致力于打造书香之城的重要举措。为配合发现活动,H市各县市区开展了一系列的创建活动,不仅满足了百姓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基本需求和权益,而且向社会提供阅读服务的普惠性、共享性和基本性,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互动,从而整体推进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历史上的H市,名人辈出,他们勤以耕读,著书立说,形成了独特的“匠人”精神,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和脍炙人口的故事。为了传播H市本土名人阅读文化.推广经典阅读,通过对H市文化名人读书故事的挖掘,采用H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如唱新闻、宁海平调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或吟诵的形式,传递文脉。
    一座城市的阅读之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营造,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的“阅读核心”,应该为全民阅读推广的开展设立交流合作平台,因此H市阅读联盟应运而生。联盟由19家社会阅读团体、12家亲子绘本馆、19家实体书店和11家公共图书馆组成。目的在于形成“全民阅读+读者”“阅读活动+服务”的共享、共进、共赢格局,共同打造城市阅读品牌,促进全民阅读。
    从图书的借阅服务、阅读推广活动的举办、文献资源的征集、数字阅读的推广,都可见社会力量的身影。如与社会合作建立了“网咖书房”和“酒店书房”,在H市历史文化街区——南塘老街成立了“人文地理馆”,并由社会出资举办以人文地理文化为主题的“天一讲堂.读行天下”系列讲座;为了让H市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H市,开设了“南塘外语角”,由此形成了“阅读+”的运行模式。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H市图书馆加快数字资源采购、数字阅读平台搭建以及数字阅读终端的整合,实现网络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和电视图书馆三屏合一的数字阅读终端模式,着力营造“智慧阅读,无处不在”的现代阅读环境。
    为进一步适应媒体发展新常态,打造“图书馆进客厅、数字阅读进家庭”的新场景应用环境,创设了贴近家庭的电视图书馆服务终端,将图书馆丰富多彩的数字、影像、活动等资源搬到电视端,实现在线资源、影音文献、读者互动三位一体联动。
    针对当下年轻人钟爱电子阅读和数字图书馆推广的需要,由H市图书馆自主设计的“悦读书亭”在吸取了原有自助图书馆实体书借阅方便的长处后,又借助电子设备,将电子馆藏、数据库整合打包,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电子书,一屏推广,实现图书借阅和图书漂流复合型功能,实现了“书籍流动”和“新阅读推广”集群服务。
    全民阅读推广关系着一个城市整体素质的提升,关系着城市文明进程的提升。H市图书馆通过节假日活动、品牌系列活动等,让市民积极参与到各项阅读推广活动中,感受着这座城市的书香气息,也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萦绕着书香。
    H市图书馆通过探索实现“互联网+”特色模式,增加服务的互动性,营造浓郁的全民阅读氛围,营造崇尚学习、追求知识、陶冶情操、积极向上的阅读新风尚,形成人人有学习动力、处处有思想活力的新局面,不但提升了H市的文明水平,展现了H市的文化魅力,而且增强了H市的发展能力。
5.2017年两会期间,“全民阅读”被第四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更从“倡导全民阅读”升级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这是继2016年全国两会围绕阅读立法提议之后,通过政策引导激发国民阅读热情、培养阅读习惯的又一实质性做法,意味着全民阅读的真正落地,实现了国家意志层面从积极“倡导”到“大力推动”的质变。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谈到了自己的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习近平总书记坦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列举出多项读书的好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身体与灵魂,必有一个在路上。并非所有人都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书里自有诗意和远方。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日常且必须时,书页将展示另一种宽广与辽阔。只要付出极小一部分时间,只要远离无效而琐碎的社交,将一部分时间献给阅读,书籍将回馈巨大的惊喜。
    阅读经典是打开人生的正确方式。阅读经典关系到人如何以有限的生命践行有意义的阅读。经典让人类认知自我和世界,赋予人类感受美的能力;经典赋予人类懂得人生终极价值的能力,拒绝平庸委琐,追求尊严和自由。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在每部伟大的著作中我们都可以辨识出我们自己忽视掉的思想,它们以带有一种陌生感的尊严重新回到我们身边。读书就是要读圣贤大德的经典,读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读出中华文化的自信与传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答要求
根据给定资料5,请你以“读出中华文化的自信”为主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准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总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阅读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底色 无论是《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还是《诗经》中“未见君子,我心伤悲”的情感,唯阅读才能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然而,近百年来,中华文化却出现了断裂,文化自信日益不足。将“全民阅读”第四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是要将阅读内化为国人的精神力量,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此坚定文化自信。 近年来,我们提出坚定文化自信,但是所表现的却是文化自卑。外来文化的入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雇老外撑门面、学校内禁洋节都暴露出国人对本国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是人们没有看到传统文化的美。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浪潮来袭,阅读进入到读屏时代,尽管为信息传播带来便利。但图书质量参差不齐。与此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加剧了人们的生活压力,使人心浮气蹀,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的现象日益凸显。这必然导致意蕴丰厚的古藏经典被束之高阁,先人哲学、文化经典的传承面临危机。人们再难领略传统文化之美,由此表现出文化自卑便也就不足为奇。对此,我们要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大力推广全民阅读,为提升文化自信着好底色。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认识文化、了解文化,对文化予以认同,这就离不开阅读经典。通过阅读经典名著,让民族精神内化于心,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展现文化自信。大力推广全民阅读,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感提供了契机。阅读《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感悟先贤“尊道贵德”的智慧;阅读《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汲取先人朴素辩证的哲学思想;阅读《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收获孔子的学习之道;阅读《全唐诗》“对酒山长在,看花鬓自衰”,品味中华诗词的美好。阅读经典名著,品味传统文化精髓,这对坚定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大有益处。当下,《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学诗词热潮,诵读《大学》《论语》坚定了机关干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正是阅读经典,使更多人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更加尊敬中华文化,由此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便更加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通过阅读,了解传统文化,领悟先贤智慧,才能从精神上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才能向世界展示好优秀的中华文化,成就文化强国。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VJcp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