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危机理论是什么?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论述?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有何意义?

admin2011-04-15  47

问题 马克思政治经济危机理论是什么?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论述?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有何意义?

选项

答案(1)马克思政治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由此决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爆发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2)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分析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经济危机是特定的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历史现象,人类社会最初的交换过程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此时的交换是一种典型的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W.这一交换过程中的交换客体仅限于剩余产品且交换行为十分偶然,但是任何参与交换的个人既是买者又是卖者,产品的交换存在直接的同一性.这种直接的交换过程是绝对平衡的,因此不可能引发任何形式的经济危机。 当人类社会进入以一般等价物为中介的间接的物物交换阶段(W-价物一W时,特别是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充当一般等价物(W—G-W)之后,情况就发生了质的改变,这种以G为媒介而进行的商品流通过程“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在这种商品流通过程中,由于G的介入与交换时间和空间的不断扩展,交换内部原有的统一被分裂成买(G一W)和卖(W—G)这两种行为,这两种行为的外部对立促成使用价值与价值、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以及物的人格化与人格的物化这四对商品本身内在矛盾的不断运动、发展甚至激化。这些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商品流通过程中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在空间与时间上出现双重断层,预示着商品流通中可能出现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为经济过剩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人类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货币经济只处于从属地位,因而商品内在的矛盾对立与冲突还仅仅是局部的,表层的,还不足以形成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3)经济危机的现实性分析 简单商品经济仅仅提供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根据马克思的分析,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经济危机爆发所需要的“一系列关系“也初步形成。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科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开始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根据马克恩的论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有“三个主要事实”:一是“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社会的生产能力”;二是“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三是“世界市场的形成”,正是“三个主要事实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发展并不断激化,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第二,经济宏观发展与微观运行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社会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盲目性决定了微观经济行为选择的自主性与分散化,导致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的冲突与矛盾,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资本既是合乎比例的生产的不断确立,又是这种生产的不断扬弃。但是,要求生产同时一齐按照同一比例扩大。这就是向资本提出了决不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外部的要求:同时,一个生产部门超出现有的比例,就会使所有生产部门超出这种比例,而且超过的比例又各不相同。”当社会生产所要求这种比例或遭到破坏时,宏观与微观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经济危机便会不可避免地爆发, 第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基本动因。 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资本积累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资本家唯一的目标把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新的追加资本。导致资本积累呈现出脱离社会需要而无限扩张的态势,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这就是说,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与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与目的。”另一方面以广大雇佣工人为主体的社会需求和消费却相对萎缩,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关系不是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关系,并且希望尽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费,即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资”以最大限度地推动资木价值增殖.这种现象使生产扩大和工人消费水平降低并存,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异化与扭曲,一旦生产普遍超过了工人的有限消费和需求,经济危机就有了爆发的可能。 第四,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商业过度投机是促成经济危机的重要推动力。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如果只有资本积累的内在驱动力还不足以引发持续的生产过剩,马克思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生产规模的大引起信用规模的扩大,而信用的膨胀又反过来促进生产规模的膨胀。在这种相互作用下,二者的规模同时大。随着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以及各种投机活动的大量兴起,进—步要求扩大信贷规模,制造出虚假的市场繁荣,但是,手中堆积着大量商品的批发商的资本回流速度却非常缓慢,“以致银行催收贷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出去以前已经到期,危机就会发生。.....于是崩溃就爆发了,它一下子就结束了虚假的繁荣。” 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来自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伴生物,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之所以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转化成为现实性,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杜会演进的必然产物,也是商品经济基本矛后历史嬗变的逻辑结果。 (4)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意义 马克恩认为,金融危机形成的条件有两点:第一,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资本积累的加剧;第二,信用的发展.所以,当上述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旦出现了危机的信号.如市场价格下跌、银行倒闭等.危机就会被触发,从而引发生产的停滞和社会的混乱。当由此产生的破坏使那种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崩溃时,就会引发激烈的急性危机。 当前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还在,按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其根源属于制度层面的问题,所以还必须从制度层面去剖析这次危机的性质和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生产过剩.马克思认为一切危机的实质是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即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储蓄与投资、投资于消费、消费与生产的失衡,而在当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产过剩则应当是国家之间储蓄与投资、投资于消费、消费与生产的失衡。从经济失衡的视角说,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具有普遍意义。此次危机独立于实体经济而产生,其实质的揭示自然不能离开生产过剩的论断,只不过这种过剩主要不再表现为一国之内的生产和消费的过剩,而主要表现为全球经济的失衡。 2.信用膨胀。信用本质是债权债务关系。网络经济破灭以来,美国尚未找到新的经济引擎,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和泛滥的美元流动性.使资本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在这样背景下,自由主义思潮盛行,监管最少即最好的原则占据主流,当局鼓励金融创新和实行金融自由化,从而从制度层面为信用膨胀铺平了道路,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美元的不断涌入,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扩大,助推了市场虚假的繁荣。同时,由于监管的滞后、松懈和放任自流.使这个体系变得异常脆弱。 3.虚拟资本的无限扩张。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扩张是独立货币金融危机发生最重要的条件。在他看来,虚拟资本交易与普通商品的交易一样存在买、卖和赊购、支付脱节的风险,但它代表更大的虚报财富和更多的货币要求权,并通常经过信用工具的放大,因此风险也更大,投机者拿别人的资本进行赌博,难免产生“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引发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理解和解决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在本质上还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证明,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方式,随着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展、金融危机具有频繁性、多发性、国际性和严重化的特点。当代经济全球化主体上是资本的全球化,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因此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其次,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制定经济金融政策,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表明,金融危机虽然直接涉及金融货币问题,但并不仅限于此,而是经济系统内部与外部多方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因此,防范金融危机需要系统化的措施和政策.基本目标是要保持商品和货币之间的适应性和相对平衡,防止生产过剩和金融发展过速:需要从内部生产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和货币控制方面,从对外贸易和资本运动的影响方面着手,制定相关政策,如劳资分配政策、区域发展政策、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外贸外资政策,外汇政策、金融政策等,而不只是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也必须看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外部对内部的影响十分重大,更需要要推动国际经济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UYZ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