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0年试卷一第15题)

admin2013-09-03  17

问题 关于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0年试卷一第15题)

选项 A、“八议”制度自曹魏《魏律》正式入律,其思想渊源为《周礼.秋官》的“八辟丽邦法”之说
B、“秋冬行刑”制度自唐代始,其理论渊源为《礼记.月令》关于秋冬季节“戮有罪,严断刑”之述
C、“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其法律形式源自《尚书.大诰》周公对臣民之训诫
D、“明刑弼教”作为明清推行重典治国政策的思想基础,其理论依据源自《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

答案B

解析 曹魏政权制定的《魏律》首次将“八议”纳入法典之中。所谓的八议,是指贵族官僚中的八种特权人物违法犯罪,司法机关不得按正常的程序审判,必须“皆先奏请,议其所犯”。这八种人是议亲,指皇亲国戚;议故,指皇帝的故旧;议贤,指依照封建标准德高望重的人;议能,指统治才能出众的人;议功,指对封建国家有大功的人;议贵,指上层贵族官僚;议勤,指为国家服务勤劳有大贡献的人;议宾,指前朝的贵族及其后代。“八议”源于《周礼?秋官》的“八辟丽邦法”,是“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原则在刑法适用上的具体规定。选项A正确,不当选。
    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元光四年冬十二月晦论杀魏其侯于渭城”。胡省三注日“汉法以冬月行重刑,遇春则赦若赎,故以十二月晦论杀魏其侯”。这说明,汉代对死刑的执行,实行“秋冬行刑”的制度。战国时期的《礼记?月令》有云:“孟秋之月,命有司,修法治……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可见,“秋冬行刑”的思想来源于《礼记?月令》,选项B的后半句正确。汉代统治者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执行死刑。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以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天以前执行。因为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以“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由此“秋冬行刑”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在汉朝时已经开始,不是始于唐朝,选项B前半句错误,当选。
    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大诰之名来自儒家经典《尚书?大诰》,原为周公东征殷遗民时对臣民的训诫。《尚书?大诰序》:“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明太祖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例加以整理汇编,并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减”,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颁布天下。选项C正确,不当选。
    “明刑弼教”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大禹漠》:“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弼”是辅助的意思,“明刑弼教”意思是用刑法晓谕人民,使人们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推行重典治国,但是同时也从历代经验教训中认识到仅靠严刑峻法一味镇压,只能取得一时的成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他也坚持奉行礼刑并用的政策,明确提出“明刑弼教”的主张,强调将礼的预防犯罪的职能与刑的镇压犯罪的职能相结合,以法律手段推行德礼教化,以作为推行重典治国政策的思想基础,这是对西汉以来形成的“德主刑辅”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选项D正确,当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UDGl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