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定资料 1.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世界经济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过程。在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等各种力量以及政府积极有效的推动下,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形成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30年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

admin2013-01-06  32

问题  一、给定资料
    1.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世界经济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过程。在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等各种力量以及政府积极有效的推动下,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形成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30年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8年的45.7%,30年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3个百分点。特别是1996-2008年,城市化率从30.5%提高到45.7%,提高了15.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7个百分点。
    200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68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进人中等收人国家行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经济结构深刻变化,最终要体现在城乡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上,并将促进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向城市和城镇化区域集中。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通过土地批租和土地担保等手段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客观上加快了城市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和人口容纳能力。城镇化不仅带来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城镇住宅的投资需求,而且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和生活方式变革还创造了巨大的消费需求,成为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强劲动力。
    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大量增加、城市空间迅速扩张、耕地被大量占用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也凸显出来。世界银行在《2020年的中国》中指出,当前中国正经历城市化浪潮。“城市化”是中国发展的一次机遇,又是一个严峻挑战。我国是人口大国,但资源相对稀缺,城市快速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体现在资源、环境、交通和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解决不好,将增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难度,降低居民共享成果的质量。
    苏皖川等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少地方都把推进城乡土地统筹作为突破口.通过大规模开展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解决小城镇建设“缺钱”、城市发展“缺地”的矛盾。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变昧”成了大拆大建和圈占土地运动,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侵害农民利益的情况,农民作为产权主体、交易主体和分配主体的地位缺失。
    有的地方搞城镇化的出发点首先是为了解决城市扩张和用地不足,却忽略了农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和其他公共服务的保障。这种以土地为突破口和取向的城镇化。无疑极易造成对农民利益的侵害。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主体地位被忽略、“被自愿”的现象时查发生。J省C市E镇某村村民陈某告诉记者,2005年村里引入外来资本承包了近千亩土地建茶场,由于租金每亩只有100元,村民们嫌低普遍不愿意出租。尽管如此,村里还是通过强行手段将村民们的地流转给了承包的老板。“当时我住院一个月,村委会趁我不在家,用推土机把我的一亩桑树地推平租给了茶场,对外却说是村民自愿流转”。
    采访中,一些专家指出,有的地方政府以低价流转农民的土地,或者通过行政推动用农民节约出来的土地指标到城市置换获取级差收益。却只拿出一小部分解决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而其他的教育、医疗、就业等仍然还是“二元结构”下的水平,这种“统筹城乡”的城镇化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以城吃乡”,是对农民利益的新一轮剥夺。
    某实验区村民朱某告诉记者。“搞集中居住、村庄整治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实现了城乡居住环境的同等化,这是农民欢迎的。但城乡统筹不光是让农民住上楼房,如果就业不解决,保障不完善,教育医疗不配套,农民还得挤进城市去打工谋生,仍然要拼命把子女送到城里读书,小城镇的房子修得再漂亮也只是个空壳,建得再美丽也没有生气”。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是连续第七次锁定“三农”问题。文件提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提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同时提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2.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2月27日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在回答户籍制度问题时,温家宝说:“最近中央做出的两个决定。一个是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这是我们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需要。这项改革的具体办法还正在研究,但我可以把思路告诉大家。首先,我们要解决那些常年在城里打工,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而又没有户籍的人们,让他们融人城市,和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待遇。第二,由于我们国家人多地少,在大城市我们还要考虑大城市的承载能力,而首要的是要引导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和大的集镇安家落户。”
    新年伊始,在D市持暂住证已经11年的林先生,即将拿到一份特殊的礼物——G省居住证。林先生告诉我们,十多年来自己一直要面对尴尬的“身份”定位,只有“暂住证”,没有城市户口,无法享受与户籍捆绑在一起的子女人学、就业保障等社会福利。虽然在这个熟悉的城市打拼了多年.却始终感到自己是城市的“陌生人”。
林先生:“新政策出台之后,我们这些外来工的子女,能否享受和当地人一样的九年义务教育.还要不要交学费。我希望新政策出台以后,我们的工资达不到低保线的话,我们能够享受当地人低保户的待遇。”
    从2010年1月1日起,新的《G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实施。新政策的实施,意味着G省全省近3000万流动人口正式告别暂住证迈人居住证时代。流动人员可免费申领居住证,在当地享受参加社保等一系列政策:居住证持证人在同一居住地连续居住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满7年、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依法纳税并无犯罪记录的,可以申请常住户口。在G省各地级市以上的派出所、公安机关授权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都可以办理居住登记和居住证。与此同时。流动人口在G省将享有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传染病防治和儿童计划免疫保健服务等七类公共服务,还可以享有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出入港澳地区的商务签注手续等四类公共服务。丢掉“暂住证”,迎来“居住证”,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对于G省的3000万流动人口来说。收获的却是一份沉甸甸的归属感。
    对于如何推进城镇化来说.户籍制度改革的话题首先不可避免。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G省省委全会上提出了要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
    而具体的做法包括:推进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完善大城市落户政策,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科学制定鼓励外来务工人员落户的政策;探索推广采取“积分制”等办法,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此外,还包括: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劳动报酬、子女人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在该省省委全会上,省长就表示要积极推动进城农民有序逐步融人城镇,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
    “最近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的意见刚刚公布。接下来应该还会在促使农民就地转移为城镇居民方面出台一些具体的办法。”G省发展研究中心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找不到工作、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会走。那种认为户籍放开、大城市就会人满为患的情况不会出现,因为现在该来的都来了,只是法律上不承认而已!”多名受访专家指出,户籍改革不能再停滞不前了,但单纯放开户籍意义不大,逐步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劳动就业、教育培训、住房待遇、生活福利以及社会保障权益等功能,降低户籍“含金量”,比放开户籍登记更重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美国的信息化和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纵观近十年来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可以发现城市化一直被予以高度关注。
    “十七大”报告中再次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2010年“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3.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早期城市化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为工人也带来了贫困和灾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英国城市环境恶化状况作了深刻的描述:“在伦敦,拥有一万人以上的贫民窟约有20个。那里的悲惨景象是英国任何其他地方都看不见的,就说是地狱生活,也不算过分。这种环境对成年人是令人堕落的,对儿童则有毁灭的作用,完全不适合人类居住”。英国早期城市化使社会矛盾和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骤然加剧起来,这主要表现为:城市与乡村的对立,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资本的私人占有形式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冲突对立等。正是这诸多矛盾的冲突和激化使英国在20世纪中期结束了早期自由式城市化模式,而创造了一种用城市规划来合理布局城市的新方式。可以肯定地说,英国自由放任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使工人阶级,此后又包括富人阶层都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1952年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就是实证。为了补偿自由放任城市化模式带来的损失,英国不得不利用法律法规和推行“福利国家制度”。以弥补这种自由放任城市化模式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发展的断裂。
    政府利用法律手段调节城市化。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规,182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自1601年起实行的《济贫法》的修正案,建立了为贫困无助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济贫制度。但济贫院的恶劣状况成为无家可归者的可怕归宿。184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公共卫生法》才开始付诸实施。1866年通过了《环境卫生法》。1909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Housing‘Fown Planning ete.Act,1909),标志着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政府职能的开端。1947年,英国颁布了《城乡规划法》,在同一时期颁布的专项法包括1945年的《工业分布法》,1946年的《新城法》,1949年的《国家公署和乡村通道法》,1952年的《城镇发展法》。据统计,自1909年以来.英国先后颁布了40余部关于城市的法规条例。
    政府利用福利国家制度解决城市化产生的社会弊端。福利国家是指通过国家立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共同承担重要职责,通过总的纲领和服务措施解决公民苦恼的所有各类社会问题。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向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医疗服务;提供符合体面生活的住房;提供教育服务:即向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社会保障。
    4.早在19世纪美国就开始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工业化的启动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大使城市数量迅速增加,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结构也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交通革命在城镇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世纪40年代形成了世界最发达的运河网,1828年美国开始修筑铁路,到1887年,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小城镇已由铁路网连接起来。铁路运输不仅促进了西部开发和城镇发展,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起了关键作用。现在,美国小城镇依据所处的不同区位,分为大都会边缘区的小城镇、郊区小城镇和农业地带小城镇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小城镇都具有不同产业特色和功能,但是都很注重宜居、宜业环境的创造。始终把创造一个比城市更优美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放在首位,十分注重改善小城镇的交通、通讯、公共服务等条件,为私人投资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投资环境。而处于农业地带的小城镇则把吸引和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运业的发展作为发展小城镇的重点。同时还非常注重科学规划的引领。小城镇规划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一般是依据联邦和州的有关法律规定的该区位特点及产业特色进行的;注重规划的综合性和长远性,市区建设规划比较强调整体协调和功能分区。另外,美国的这些小城镇注重城镇功能的提升。小城镇的交通、通讯、排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有预见性,避免多次修建、扩建造成损失。
    实际上,美国小城镇是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而发展变化的,而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也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凸显出小城镇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如今,美国的小城镇基础设施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社会服务周到,向我们昭示着小城镇建设可能达到的光辉前景。还应注意到。中国与美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亦有很大区别。但其小城镇的发展经验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十分宝贵的。
    5.河北某镇是1995年国务院十一个有关部委颁发的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改革试点十多年来,该镇经济迅速发展,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该镇实现社会总产值208亿元,财政收入4.78亿元,是试点之初的近8倍,人口增长近5万,全镇人口已达15万;目前全镇拥有各类企业5400余家,城镇建成区面积22平方千米。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该镇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规划盲目求大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老城区面貌的变化并不大,而且许多老城区的城中村还是维持在原来的形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没有使这些城中村的居民享受到更多的服务。街道还是老样子,给排水管道还没有全部贯通,公共电视网络还没有覆盖到这些地方。而旁边新建的零落的高楼大厦,主要是出售给企业家和外来有能力购买住房的人,但是至今还没有售出几套,显得孤零冷落。
    6.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元旦期间,胡锦涛在河北考察时表示,中央将下发2010年“一号文件”,出台一批新的强农惠农政策。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2010年一号文件,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放在了工作的突出位置。其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又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重要抓手。破解“三农”难题,功夫当在农外——这句话有些绝对,但也不无道理。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推进城镇化发展作为重要的现实任务。
    实际上,早在“十一五”规划初期,统筹城乡发展、工业支援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大思路即已经初步确立。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在内的“五个统筹”的发展观。
    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也对记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了一条“城市化支持工业化”的道路,导致工业化前进幅度快,而城市化相对滞后。
    对于农村,整体政策思路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资源提取型、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向当下的资源注入型、城市反哺农村转变。
    在全国两会期间,大城市的高房价和就业压力成了讨论得较多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前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国家能够创新政策,让农民拥有自住房的产权,大力规划发展小城镇,这是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大城市困境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民进城,也不是单纯的拆迁改建,而是对传统工业化和小农经济的彻底改造。要让进城农民真正转变成“城里人”,就要在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户籍限制的同时,更加关注户籍制度背后的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公共产品提供等配套福利措施,改变原来单纯依靠土地保障的农民保障模式,让“新市民”获得稳定、较好的收入,转变思想观念,激活消费能力。在消除身份差异的同时增加福利,真正让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经济,强化城市认同。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多修“内功”,搞活经济,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时值开春之际,余杭谋定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发展蓝图: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为主线。以城镇化全面带动新农村建设。
    目前,余杭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整体较快的发展态势。2010年,随着“一中心四板块”建设、第二轮“清洁绿化余杭”行动、农村体制机制革新以及力促农村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均等化发展等6大板块内容的推进,余杭将以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为中心,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战略,以城镇化引领大踏步带动新农村建设。
当前,城镇化是经济复苏的有力支点,就长期而言,城镇化将使得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我国经济当前正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需要内生的动力和活力。未来支撑中国经济10年、20年乃至30年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是城镇化。我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这种高速发展将为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动力。2010年,城镇化作为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基本方向,将掀起新一轮高潮。
  二、作答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参考给定资料,围绕“城镇化的发展”,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3).总字数900一1100字。

选项

答案 放宽户籍限制以小城镇为突破口切实改善农民生活 在城镇化继续锁定“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在2010年掀起了一股新的城镇化热潮.这不但显示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也体现了各地政府的积极作为。但是,在热潮激荡的同时.一些问题却暴露了出来,使得城镇化发展偏离了中央的要求,并限制了城镇化进程,尤其是造成时农民权益的侵害。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盲目规划,大拆大建,强制迁移,忽略农民主体地位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干部对城镇化理解的偏差。 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把城镇化作为推动“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动力,城镇化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因此必须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这要求城镇化建设需要做到“以城促乡”,尤其是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共同发展。这就说明了城镇化不是单纯扩张城市,而是要立足农民问题的解决.以统筹城乡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农民的限制首先体现在户籍制度的限制上。户籍制度的改革将使农民工融入城市.和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并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待遇,给他们以归属感,这将有效地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在户籍改革的基础之上,再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劳动报酬、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小城镇的建设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温家宝说:“由于我们国家人多地少,在大城市我们还要考虑大城市的承载能力。而首要的是要引导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和大的集镇安家落户。”同时,国际经验尤其是美国小城镇建设的成功做法为我们建设小城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充分重视小城镇对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进行科学规划,提升管理水平,建设宜居的城镇环境。 城镇化的发展向我们预示着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的光辉前景,只要我们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以户籍改革和小城镇建设为抓手,这样的前景必将于不久的将来呈现于我们的面前。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TOV3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选调生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