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材料 材料1 “十二五”时期,江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经济总量在2011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2015年达到1.67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由2010年的2.31%提高到2015年的2.47%: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1253元

admin2018-08-16  28

问题 给定材料
材料1
   “十二五”时期,江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经济总量在2011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2015年达到1.67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由2010年的2.31%提高到2015年的2.47%: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1253元提高到2015年的36724元,同期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百分比由69.5%上升到74.4%,提高了4.9个百分点。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计算.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140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5898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收入分组标准,从2012年开始,江西从中等偏下收入社会进入到中等偏上收入社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情况看,如果按照全国人均GDP(57000元,2010年价)的目标,实现了小康目标值的58.9%;按照江西经济总量自身翻一番的目标,实现了小康目标值的82.3%:如果按照-《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十三五”经济发展年均8.5%的预期目标,到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提前实现翻番。
   虽然,江西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纵向比较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够优,产业层次总体处于中低端,城镇化发育水平不足,城乡居民收入不高,现代化进程还需进一步提速;从横向比较,2015年生产总值全国排第18位,在中部6省排第5位;人均生产总值排位落后于总量排位,在全国排第24位,在中部排第4位。不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在中部地区也处于靠后的位置。因此,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做出了“发展不足仍然是江西的主要矛盾,欠发达仍然是江西的基本省情,相对落后仍然是江西的最大现实”的判断。要求全省上下必须清醒认识、深刻把握这个省情特征,始终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实现人民新期待。
材料2
新型城镇化是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平台,关系现代化全局大战略。当前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人口流动的新形势,优化城镇格局。作为欠发达的地区,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许多农村人口虽然仍从事农业生产但就近生活在城镇,而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吸引着饱尝“大都市病”之苦的都市人逆城市而居。因地制宜地加快发展一批文化旅游、科技创业、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生态移民、边境口岸特色小镇尤为必要,也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缓解和解除盲目城市化出现的农村村落衰落和空心化问题。
据统计,截至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6.1%,城市人口有7.7亿。据2014年的统计,中国共有661个城市,1.9 万个镇,2.2万个乡,“镇”和“乡”的数量远远大于“市”。然而,从城市人口的分布情况看,即使进入新世纪,居住在“镇”里的城市人口也只占到27%。这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是以绝大多数人集中在大中城市为特点的,“镇”显然起到的作用比较小。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看,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城乡两极分化的加剧:城市方面,人口急剧膨胀,带来了房价高涨、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等问题;乡镇方面,劳动力大量流失,带来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土地荒废等问题。这样的城镇化不利于城乡均衡发展,也影响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西方的城市化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像英国的曼彻斯特、德国的鲁尔,当年都因为工商业急剧扩张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很快,这种不均衡发展便衍生出各种社会问题,各国都不得不下大气力化解过分集中的人口与资源,为城乡的均衡化发展创造条件,出现了在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上各具特点的“卫星城市”和“小城市”。比如,德国城市化率已经高达97%,但是,其中有70%的人居住在小城市;美国城市化率是84%,其中90%的人生活在5万人左右的小城市;英国城市化率也很高,但只有9%的人居住在城市核心区,80%的人居住在郊区或小城市。
  小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越可以在城乡之间发挥积极作用——对城市而言,可以避免由于人口过于密集导致过度建设,以有效地保护城市环境,降低住民生活成本;对乡村而言,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
材料3
  2017年,“特色小镇”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要求“做精特色小镇,打造一批有活力、有魅力、有实力的中心城镇”。 2016年是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里程碑,从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文件,到首盘公布的127个“特色小镇”名录,“特色小镇”建设正式提到了国家层面。与前一段的城市化比较,“特色小镇”更加关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培育具有当地特点的生态环境。
历史上,“镇”一般是作为传统经济的中心出现的,基本形成于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之地,如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群、川黔渝交界古镇群、晋中南古镇群、闽粤地区古镇群等。这些地方的经济活动或以水上交通为主,或以贸易兴盛,或以手工艺著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结合新的时代需求,融入新理念、新技术,将各地传统经济发扬光大,使“特色小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空间上,保持镇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天人合一”的理念,使传统营造十分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村镇多建在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的地方,从江浙到皖闽,从云贵川到京津冀,留下了一个个风景如画的乡镇。“因地制宜”的理念,使这些地方的建筑从选材到工艺,从造型到格局都很有地方特点,马头墙、吊脚楼、四合院、窑洞群等形成了地域性极强的空间造型,与周围自然景观形成了绝配。这些无疑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色,也是其魅力所在。
镇与村本来就有着诸多的联系,不少镇子因为保持着耕读传家的传统,不仅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才辈出,还在营造、养生、教育、信仰等方面积淀了丰富的内容,构成了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这些,既包含着大自然的造化,也包含着当地百姓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经验,共同构成了华夏民族生存的大智慧,当然也是“特色小镇”建设应该保持的本质属性。
   这样看来,“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有益尝试。与追求规模扩张的城市化比较,“特色小镇”意在寻找地域文化的魅力进行复兴;与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型城市比较,“特色小镇”意在寻找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与追求高密度的紧凑型城市比较,“特色小镇”是以百姓生活的方便舒适为旨归。经过十几年的高速扩张,中国城镇到了更多考虑质量提升的阶段了。这不仅符合数量积累到质量飞跃的事物发展规律,也是世界城市发展共同走过的路径,更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浙江可谓是特色小镇的先行者,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重要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培育并形成了一大批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和“特色”,成为浙江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和重要“符号”,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经历长期发展,传统块状经济强镇和区域特色产业在推进经济前行的进程中,渐显乏力,缺乏新动能,显现出“产业竞争力日趋下降、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资源利用效率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为了走出转型升级的新路,浙江省在深化和集成各项转型升级政策措施基础上提出创建特色小镇
2016年4月14日至17日,A镇党政办W主任作为“S省M县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学习考察团”成员,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参观考察,了解了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2014年10月17日,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云栖小镇举行首场阿里云开发者大会,在参观小镇“梦想大道”后,与会者体味到“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的喜悦。10月30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东道主说:“小镇故事多,浙江将通过系列小镇建设,打造更有激情的创业生态系统。”此后,在乌镇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互联网精英们汇聚论道,畅想着让古镇在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同时接轨未来,孕育新经济,并指出“浙江可以有更多这样的小镇”。
   2015年1月,浙江省第十二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色小镇”作为关键词被提出,重要性被提升到了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战略布局:“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按照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原则,在全省建设一批聚焦七大产业、兼顾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4月22日,浙江省政府公布《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要求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叠加、投资主体明确、项目具体可行,投资额达到50亿元以上。6月4日,第一批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全省10个设区市的37个小镇列入首批创建名单,计划三年投资2400亿元左右,预计2017年可实现税收收入190亿元左右。6月24日,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进一步明确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2016年1月,浙江省公布第二批42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浙江的特色小镇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和地域特色,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而是产业发展载体;也不是传统工业园区或旅游功能区的“区”,而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更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行政平台,而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
产业定位面向未来,重点打造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七大万亿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石雕等历史经典产业。每个小镇立足一个主导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每个历史经典产业原则上只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小镇。根据每个特色小镇功能定位实行分类指导。凡是国家、省级或是市级的改革举措率先在特色小镇推开。主要特点是运作方式新,采用分批建立创建对象,中间动态优胜劣汰,建成后验收命名的“创建制”。规划建设理念新,融人了四大功能叠加,培育上市公司等新理念。建设机制新,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扶持方式新,实施有奖有罚的土地供给方式、期权式的财政奖励方式,助力特色小镇务实建设。特色小镇是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创新创业地,有望凝聚独特的人文气息;是历史经典产业的传承新生地,散发浓浓的历史底蕴;是“传统特色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新高地,拥有活跃的创新文化;是新产业新业态的孵化诞生地,将形成独特的产业文化。特色小镇是远离城市中心,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美丽小镇。一般规划在城郊结合部,规划面积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在1平方公里左右,将按3A景区目标建设,其中旅游特色小镇按5A景区标准建设。每个小镇的建筑、旅游设施和植物群落、自然环境将与产业融合协调,相得益彰,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型空间、新型社区,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美丽新样板。
材料5
   云栖小镇依托于阿里巴巴云公司和转塘科技经济园区两大平台,是一个以云生态为主导的产业小镇。目前,小镇已引进各类涉云企业130余家,涵盖APP开发、游戏、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等各个领域,阿里云计算、华通云、跃兔网络、商圈网络等一批巨头,在此形成了国内罕见的云产业生态链。2014年,云栖小镇实现涉云产值10亿元以上,税收1.5亿元。小镇的目标是通过3-5年的发展,集聚上千家涉云企业,形成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条,实现产值100亿元,税收5亿元以上。
   2012年12月,杭州市西湖区政府发布《关于促进杭州云计算产业园发展的政策扶持意见(试行)》,计划在转塘科技园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第一个市级云计算产业园——杭州云计算产业园。开宗明义,提出扶持新注册涉云企业,根据注册资金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对在园区新设立(或新引进)的企业总部(或大企业大集团),给予资助。2013年4月,杭州云计算产业园与阿里巴巴集团阿里云公司达成合作,在园区共建阿里云创业创新基地。随即,阿里云专门制定了引企扶持政策,发挥“名企引领”作用。如,该扶持政策提出,凡园区入驻企业在阿里云官网云市场里进行宣传、推广、售卖的云产品和服务,阿里云免收三年佣金;园区入驻企业基于阿里云平台进行有助于云计算生态圈的开发工作产生的费用,可以向阿里云申请云示范补贴;阿里云将向园区企业导入风投等机构,扶持云创业创新企业的发展等。
建设创业创新引导区和“超级孵化器”。引导区将根据“总量控制,分步实施”的原则,分步租赁及装修引导区用房,为优质创新型涉云企业打造“拎包入驻”式免租区域,并给予其他扶持。有助于加快引进云生态产业链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发展和壮大云计算产业,降低创业者创业成本,缩短企业人驻周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短期内在本区域内形成一定的产业生态。与阿里云达成合作,双方在3年内投入数千万元,共同打造了“云栖小镇超级孵化器”的创新项目,孵化器绝不仅是“硬件”,而是要以5000平方米的超级孵化器为载体,为创业企业及人才提供各类相关服务,快速集聚云计算创业人才和项目,囊括海内外创业创新先锋。
小镇致力于凝聚科技人文特色,使其成为核心竞争力;同时,打造美丽云社区,为创业者、工程师等提供一个舒适又能激发创作灵感的美丽环境。通过“云栖小镇”概念设计,实施人行道板、路灯、绿化提升等提升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小镇入口形象,完成楼宇外立面改造,提升小镇的环境面貌。按照“一个中心、三个功能区”的整体布局,集中配套2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区,集吃、住、行、娱、购等配套于一体;开通5条园区班车线路,分别通往滨江、城西、萧山及转塘集镇,方便人园企业员工上下班。
    西湖区在云栖小镇里,还计划建一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IT信息产业历史博物馆,展示以云计算为特色的互联网IT产业发展历程;跟阿里云公司合作将成立一个阿里云技术学院(云栖学院),为园区企业提供云计算技术培训和学习交流;建设权威的云产业发展论坛高地;把云栖小镇打造成产业联盟的永久会址地,形成一个类似达沃斯小镇的品牌,以及建一个云栖银行,专注于服务创新型企业,设立一定规模的资金池,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
材料6
   据了解,到2020年国家级层面要建设1000个特色小镇。从以往经验看,如果中央层面大力推进某项工作,再辅之以相关优惠政策和考核激励,地方所掀起的热情往往超出想象。特色小镇建设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能光看规模和速度,而是要把重心放在质量上,形成独有风格,打造特色小镇应有的品质。否则就可能陷入简单模仿和重复建设,甚至可能出现“千镇一面”的情况。
   令人担心的是,一些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仅有光鲜外表而缺乏内在,或仅有实物堆砌而缺乏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往往就失去了生命力。如果政策导向上把持不住搞得急功近利,乃至运动式地搞“几年大变样”,就很可能好事办成糟事。
另一方面,要坚决遏制住“房地产化”倾向。当前,特色小镇建设“房地产化”的迹象不能说没有,甚至有些地区已经暴露出这种不良苗头。国内一些号称“有情怀”的开发商,在小镇的空间和环境内,建设了大尺度和大容积率的商业地产和住宅,此种情形无论从空间尺度还是从与环境匹配来说,都不符合特色小镇的特质。
    记者进一步采访看到,一些省份已创建出各自的特色小镇名单,并下达具体任务,对未完成年度投资指标的特色小镇采取“摘帽子”措施。有的地方,简单运用行政命令,发布相关政策,规定特色小镇建设的特定时间、数量以及规模。
   中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有关负责同志,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很迷茫,现在只是请外包企业和高校做好了前期规划;准备招商引资,如何配置相关产业链条仍未考虑清楚;有些把特色小镇建设当作要“票子和帽子”的途径,争得特色小镇的帽子兴奋不已,认为来钱了。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有分一杯羹的想法。各地出现的一批基金小镇,一批健康养老小镇,一批机器人小镇,多为不具备产业基础的“跟风”。
据目前情况来看,很多特色小镇没有围绕产业核心,而是炒作产业概念。对于什么是特色小镇,目前并没有相对明确的界定,这种情况下如果地方在出台配套措施时不能很好地细化规定,其软肋是显而易见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质量很高的特色小镇的同时,也出现了滥竽充数、质量低下,甚至根本就没有特色的“特色小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地方政府在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按照自己的主观思维方式去创造市场,导致运营主体错位,违背市场规律。有些政府或部门,尽管意识到“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等传统做法不适用特色小镇,但“政府招商”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大的改观,表现为招商企业领域分散、项目细碎化现象严重、核心产业不突出等现象,造成实质上的运营主体缺失。一些小镇还在组建开发公司,而另一些小镇尽管有名义上的市场化主体,但管理运营受政府影响仍然比较大,很多的小镇是政府先导,前期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财政,甚至用政府购买服务来变相举债,仍然是在做土地财政的文章。政府本应是掌舵的,企业是划船的。现在却是政府在划船,企业在坐船。
一些“特色小镇”从内涵到现实都在发生偏离,部分特色小镇“面子”好看,但基础设施配套、服务配套等“里子”不足,不注重挖掘本地资源,忽略文化、产业支点,小镇建设重“形”轻“魂”。西北某省拟建设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然而在配套设施建造上,小镇连一家能接待游客住宿的像样宾馆都没有,更谈不上旅游服务标准、旅游品质,有的小镇离市中心太远,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带动当地就业能力弱、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问题。
材料7
   特色小镇建设正在提速,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形成了“快”思维的集体无意识,建设发展“快”字当头。“弯道超车”“超常规发展”不绝于耳,城镇化快速扩展、高楼林立、道路宽广、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滋生了浮躁的心气。在进人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养成稳慎发展思维,树立发展新思想、新理念,在发展特色小镇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城镇化重心下沉,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以地方特色为抓手带动小城镇的发展,最终的核心是当地居民“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小镇建设切忌“一窝蜂”,慢工才能出细活,精细才能出精品。特色小镇建设与现代城市建设一样呼唤“工匠精神”。

结合材料6,分析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准确全面,条理清楚,文字简练。篇幅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 特色小镇建设在小镇自身和政府引导两方面存在问题。 小镇建设自身的不足:一是部分小镇仅有光鲜外表和实物堆砌,缺乏文化底蕴,难以长期生存;二是过多商业地产和住宅导致部分小镇有“房地产化”倾向,不符合其特色;三是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不足,旅游品质欠缺;四是自身受限,带动产业能力和人才储备低。 政府引导方面的问题:一是设计简单粗暴,死板规定特色小镇建设的数量和规模;二是没有合理规划,急功近利的心态带动一批批小镇建设盲目跟风;三是缺乏细化规定和明确界定,以至于部分小镇炒作概念,质量低下,缺乏特色;四是主观臆断,违背市场规律,建设过程混乱。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SiR9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乡镇公务员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