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小官巨腐”一词最早出现在2014年7月9日,中央第二巡视组向B市领导班子反馈巡视情况时除了提到B市各层级干部都存在腐败现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等意见外,还提到乡村干部腐败问题凸显。“小官巨腐”问题严重。 即使对

admin2016-07-06  41

问题 给定资料
    1.“小官巨腐”一词最早出现在2014年7月9日,中央第二巡视组向B市领导班子反馈巡视情况时除了提到B市各层级干部都存在腐败现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等意见外,还提到乡村干部腐败问题凸显。“小官巨腐”问题严重。
    即使对纪检监察系统的人而言,“小官巨腐”都是一个新概念。“在中央巡视组点名之前,确实没听过这种提法。”B市监察系统一名工作人员说。然而,陌生并不妨碍它迅速被主流舆论聚焦。
    10月30日,中央巡视组第二轮进驻单位之一的H省同样被点名“‘小官巨腐’问题严重”。“1.2亿元现金,37公斤黄金,68套房产手续。”尽管一些细节尚待厘清,但Q市B区供水总公司总经理马某,用这组新数据,再次提高了看似低级别官员的“身价”。
    截至11月4日,中央巡视组完成今年第二轮的巡视反馈,“小官巨腐”作为清单中的“新词”已是备受关注。与1.2亿元现金能铺满多少个球场的戏谑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基层腐败问题。
    2.当前,村官腐败已经出现了传统的吃喝赌博与截留挪用贪污集体资金、支农惠农资金和征地拆迁补偿款“并驾齐驱”的现象。
调查显示.村官腐败有两个“80%以上”现象,即腐败的主体80%以上为村支书或村主任,80%以上为截留挪用贪污,贪占的主要是土地承包费,征地占地补偿或赔偿款,国家下拨的扶贫、救济、救灾款和支农惠农款,还有工程建设款项。同时,个别村官表面上没有侵吞,而是以出借的名义,将集体资金大量出借给亲朋好友甚至自己,且长借不还,形成事实上的挪用贪占。
虚报开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吃喝玩乐,尤其是娱乐、休闲场所“潇洒”花费公款:另一种是村官个人或数人存心侵吞、贪污集体资金。无论是何种情况,他们都会不惜编造事由,采取虚列支出、重复列支等手段损公肥私。最惯常的手段是虚构公务接待和物品采购.或者重复列支接待次数和采购数量,将资金套出悄悄吞吃或堂皇瓜分。
    失职渎职现象既发生在“老村官”身上,“新村官”也不乏其人。一般说.“老村官”由于年岁大,多凭经验工作,尤其是工程建设、创办企业和公司过程中,虽有所不懂,仍“拍脑袋作决策”。不免失职渎职。当然,也有“老村官”自恃在位时间长、威望高,倚老卖老,为所欲为,最终决策失误。“新村官”虽有学历,也有知识,但“致命伤”是没有经验、缺乏历练,往往遇事不济、临危而乱,或者自以为是,结果同样失职渎职。
    当前,村官作案手段已从以往的“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即牟取私利并不仅仅一种手段,已是“多点开花”。有的涉及支农惠农资金、救济款、扶贫款等专项资金“高压”领域:有的挪用专项资金用于临时还贷或支付招待费、工程款;有的虚报冒领土地补偿款:有的在集体资产出租、出售和工程发包过程中暗箱操作;有的设账外账或小金库,任意挥霍或截留侵占私分;有的采取公款私存、转借他人等获取利息,或为亲友提供经济担保;还有的利用财务管理漏洞,坐收坐支,随意开支。  
    无论是挥霍还是截留侵占私分公款,如果制度健全、管理严格、监督严密,很难得逞,即便得逞也很容易被发现。于是,个别村官“开动脑筋”,腐败由简单化、直接化,逐渐趋向隐蔽化。比如,为侵吞征地款,某地村官临时从外地找来中间商签订假合同将实际交易金额缩小,并人为增加交易环节,从而贪占或私分真假合同之间的差额。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作战”,是这些年村官腐败的一个明显趋势.往往是在查处某一个两个村官过程中,发现其他干部也涉案,甚至是整个两委班子成员,即团伙化现象突出。特别是在账外账、小金库滥发福利补助和私分集体财产等方面,常常是“你有我有大家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村官牟取私利的钱款,以前也许并不多,抱着“捞进袋里便是福”的心态,“雁过拔毛”有多少捞多少,或者“小步快走”“多捞多得”。如今,相当一些村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园区开发地方的集体经济已很雄厚,征地拆迁得到的补偿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巨大,某些村官便不满足于“小打小闹”,而是铤而走险地大贪钱、贪大钱,几十万、几百万、数千万地贪占。而且,个别腐败村官并不“藏富”,而是堂而皇之地置办“家产”,购豪宅、买豪车,生活则花天酒地,“找小姐”、养情妇。
    3.2014年9月22日,央视《新闻1+1》关注“小官巨腐”,以下是这期节目的台本节选。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本期节目。我们曾经评选过最美村官.但是今天我想说说最贪的村官。听到这可能很多人就觉得纳闷了,最贪,一个乡村干部最贪能贪到哪去?是吗?来,我们看看这三个例子,2014年9月19日,B市纪委发布正在对56名乡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严厉查处,一个乡原党委书记受贿9000余万,还有村会计挪用1.19亿。还有一个是镇子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心的原主任挪用公款2400万,怎么样?这数目可一点都不小吧?用“小官巨腐”来形容,估计不会遭反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小官巨腐”的局面呢?针对这个情况,接下来我们要连线一位嘉宾,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G,G秘书长,您好。
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G:主持人好。
主持人:当您看到一个乡村的干部就可以去贪污.甚至挪用公款都在亿元左右的时候.我不知道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样的?
    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G:我曾经看到有的文艺作品当中说.我们的村级干部是党和国家最低领导人,那虽然是一个戏称,他们官小,但是不等于他们手里的权力小,这样的村官他掌握着老百姓的一些息息相关的事权、财权,而且自由裁量度还比较大。近日,河南洛阳市新安县检察人员在搜查一个镇民政所所长家时,发现267本存折,里面是冒领侵占来的50余万元百姓“保命钱”。所长之所以能上下其手,症结正在于权力集中、缺乏监管,而类似现象在基层尤其是农村并不少见。
    主持人: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但长期以来很多地方农村“三资”的管理不规范、不完善,渐成基层腐败频发区域。对此您怎么看?
    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G:这些年,绝大多数地方实行“村账乡(镇、街道)管”制度,有效地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但是.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乡镇(街道)委托代管的财务人员只负责做账,很少审核、监督村里的收支,使一些不合理的开支入账报销.白条报账现象仍然存在。一些村还未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和经办制度,甚至出现几年不做账、私设账外账、小金库现象。还有,有的村支书或村主任既是审批人,又是经费开支人,开支和报销十分随意。
    同时,一些村并没有严格遵照法律规定和上级要求,村务财务公开不正常。有的村官私心作怪,不想让村民了解村务财务,再加上上级有关部门对村务财务公开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导致公开工作出现诸多问题:将村民不关心的那些无关痛痒的事项予以公开,而村民真正关心的诸如征地补偿、惠农资金、项目资金等不予公开。
    主持人:小官但是有大利益,这其中难道没有监管吗?监管漏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G:由于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特权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往往出现“能人掌控”现象,村级组织权力集中在村支书、村主任等两委主要领导手中,导致独断专行,大小事务一人拍板。许多地方群众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切实保障,村民(代表)大会、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形同虚设。另外,纪检监察机构对某些村官也存在监督难题,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对非党员村官,除非触犯刑律,对其轻微的违纪行为,还没有现行的法规依据加以查办.导致惩戒的威慑力未能充分发挥。
    主持人:“小官巨腐”除了管理和监督上缺失缺位的问题,您觉得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吗?
    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G:其他方面的因素的确还是有的。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片面强调农村经济发展的错误认识,对村官的教育活动不多。即使举办培训班,往往是业务学习多,政治学习、廉政教育少。个别地方甚至认为只要完成经济发展指标,其他“无关宏旨”,甚至认为村官吃点拿点无关紧要。同时,由于不重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发现两委领导存在违纪违法问题时.往往考虑到现任的“能力强”以及“后继无人”等因素,捂着、盖着,不愿查处或不及时查处。
一名村干部在因贪污公款被查后.竟然理直气壮地反问:“我当村干部不就是为了捞两个玛、这怎么还违法了?”居然说得如此大言不惭。一些村官一旦权欲贪欲膨胀,便无视党纪国法,将村里的资金和财产当作自家储蓄和家庭财产。还有个别村官并非不晓党纪国法,而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贪污受贿、截留挪用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甚至“只有我知,别人不知”,不会被发现更不会被查处.结果胆子越来越大,最后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G秘书长给我们讲解……
    4.村官是党和政府在基层不折不扣的形象代言人.他们是否依规依纪依法办事,关涉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基层的有序运行。现实中,大部分村官都能尽心尽责,构筑了良好的执政根基。然而,也有少数村官成了基层治理的“病原体”,甚至成为触发集体上访、群体事件的火药桶。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苍蝇”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大老虎”危害更大。
   “小苍蝇”数量多,干的工作都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他们手中看似很小的权力,却是群众眼中的民生大权.他们的蝇营狗苟让中央“民生红利”在末端打了大“折扣”,“蒸发”了原有的惠民效应,导致好的政策、好的规定倒在了“最后一公里”上。何况,小官是党和国家的形象“代言人”,是群众了解国家的“窗口”。这些人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群众看在眼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一旦“小官巨腐”行为发生,其对党和国家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另外.由于“小官”身处基层百姓中间.他们的贪腐行为.往往对群众利益的伤害更直接、性质更恶劣,这种伤害已经严重影响村民对“当家人”的信任感。例如,某村广场上新增了健身器材.村里人就会猜疑是不是村干部借着购买的机会贪污一部分上边拨下来的公款或者会怀疑村干部是不是多买了一些拉回自家去了。小官贪腐问题看似轻微.但长此以往会导致村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疏远干群关系。
    近几年,村干部对村资金、资产、资源的不正当占有,引发了很多矛盾。据统计,某县近三年涉农的230起信访中,有217件与村干部贪腐有关,占涉农信访总量的80%,这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大老虎”个头大,物质欲强,一般身居高位,背后万千眼睛盯着,思想稍松懈,动了贪念,身败名裂,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小苍蝇”个头小,但胃口不小,占惯了蝇头小利,私下吃拿卡要,数额不多,处罚起来却很难“动真格”。长期下去.“小苍蝇”可能变成“大老虎”。
    5.挥霍集体资产、土地租赁集体受贿、包庇纵容“两违”……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村官腐败事件屡屡发生,村级组织党风廉政建设日益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作为广州北部最典型的城乡结合行政区的白云区.同样面临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阵痛”—反映村官违纪违法问题的信访量居高不下。2010年至2012年,白云区纪委立案查处的154件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涉及村社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达35件,占案件总数的22.73%。
    2013年,白云区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委巡视组的巡视意见和广州市的部署要求.专项整治村干部腐败,加大查处力度,仅1月至9月,共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村社干部43人(包括15名非党员村社干部),在全区村干部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在整治行动中,通过狠抓“三项教育”、“三资”监管、“三委”建设,从根源上探索防治村干部腐败工作的有效路径,给全市防治村干部腐败提供了有益启示。
    为了增强村干部的廉洁意识,白云区在农村广泛组织开展了教育活动。成立了廉洁农村教育巡回宣讲团,运用白云区近年来查处的村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结合换届选举、集体“三资”监管等内容,采用以案说廉、以案说纪、以案说法的形式进行宣讲:制作了警示教育图片和廉洁漫画册一并巡回展出,增强了教育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巡回宣讲一结束,“百名村官讲廉政”活动即时“接棒”开展,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登台,结合自己实际谈对廉政的认识、谈如何抓廉政工作、作廉政承诺等,公开接受村民群众的监督。据统计,廉洁农村教育,在白云区农村已实现了全覆盖,166条村(经济联社)共完成巡讲活动168场,受教育人数达33000余人。另外,通过采取封闭式集中授课方式,对全区166条村(经济联社)干部进行党纪政纪法纪教育轮训,着力帮助村社干部知廉守纪,明晰职责,增强本领。培训班至今已举办6期,共有1100余名村社干部接受培训。经过三项教育.许多干部感觉受益匪浅。“以前感觉廉政教育都离我们基层干部很远,更不用说廉政意识,经过这次教育,对村干部廉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一位村干部说。
    “三资”管理工作是个难点.也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牛鼻子”。为了加强“三资”监管,白云区区政府出资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第三方中介机构.对每个街道集体经济组织的“三资”进行地毯式大清查,重点抓好清产核资、查漏补缺、登记建档、审计公示等工作,努力摸准各类“三资”数据.为全区“三资”监管改革打好基础。在完善监管机构上,依托区公有资产交易中心组建白云区廉情监控中心.作为全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总枢纽。在各镇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办公室.与镇农办合署办公,下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中心;中心内设财务代理部、“三资”交易监管部、合同审查备案部三个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了机构还要有健全的制度,编制《白云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制度范本汇编》,建立包括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办法、竞投规则、合同范本、财务管理等在内的镇、村两级共59项管理制度,构建起“三资”管理的制度笼子。
    建立包括农村党风廉政信息公开平台、农村廉情预警信息防控平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农村集体“三资”交易平台在内的“四位一体”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在各村设立村务党务财务公开电子终端,向村民发放“明白卡”,村民可以在终端机上刷卡查阅本村的“三资”状况和交易信息等情况。
    由于监管到位.农村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例如,同和经济联社一处约3000m2的物业,原合同单价为10元/m2,经公开招标租金提高至53元/m2,收益增长4倍,眼看“家底”翻几番,村民群众乐开了花。
    为了增强村务监督对于防治村干部腐败的作用.白云区大力探索村务监督新途径。白云区江高镇是全区村务监督的先进试点.为了监督农村“三资”情况,成立了镇农村“三资”管理监察委员会.由镇纪委书记担任主任,在辖内35个行政村设立村“三资”管理监察委员会,负责全面监督村社“三资”管理工作:规定凡是村委会召开的重要会议,必须有村监察委主任全程参加;凡是涉及“三资”的账目.必须有村监察委主任签字。这使得镇党支部委员会、村委会、村务监察委员会“三委”形成了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农村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水平显著提高。
    6.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我们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小官是群众身边的干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他们公正廉洁,就是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的基石;他们贪污腐败,则会成为公信力瓦解的一个链条。中央强调要“老虎”“苍蝇”一起打,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干部腐败也决不手软,使一批“苍蝇”显形,让群众拍手称快。“小官巨腐”现象的频频出现提醒我们,对“苍蝇”们必须提高警惕、擦亮眼睛,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也要注重从制度入手,加大监督制约力度,构建“伸手必被捉”的机制,如此才能促使基层干部干干净净干事。
“给定资料3”是央视《新闻1+1》的台本节选.请据此概括“小官巨腐”的原因。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50字。

选项

答案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权力集中。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权力集中在村“两委”主要领导手中,导致独断专行。 二是财务管理混乱。财务收支审批和经办制度不健全,开支报销随意;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村务财务公开。 三是存在监管漏洞。内部民主监督机构形同虚设,外部纪检监察机构对村官的威慑力未能充分发挥。 四是思想认识有偏差。基层组织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对思想教育不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不足,发现干部违纪违法时,不能及时查处。 五是法制观念淡薄。一些村官缺乏依法办事和民主决策的意识,个别村官知法犯法,对腐败抱有侥幸心理。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Sbcp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