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一:中国古籍《幼学琼林》载:“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增广贤文》也载:“好讼之子,多数终凶。”中国古代有“无讼以求”、“息讼止争”的法律传统。 素材二:1997年3月11日,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

admin2013-09-02  25

问题 素材一:中国古籍《幼学琼林》载:“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增广贤文》也载:“好讼之子,多数终凶。”中国古代有“无讼以求”、“息讼止争”的法律传统。
    素材二:1997年3月11日,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指出,1996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各类案件520多万件,比上年上升约16%。2007年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指出,2006年各级人民法院共办结各类案件810多万件。(2007年试卷四第7题甲题)
    根据所提供的素材,请就从古代的“无讼”、“厌讼”、“耻讼”观念到当代的诉讼案件数量不断上升的变化,自选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题要求:
    1.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不少于500字。

选项

答案从历史上看,由于两千多年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专制和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人民对法律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中国古代社会以礼教作为制度建设的主要手段,着眼于道德人格的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重德轻法的价值观,并形成了以人治为保障的秩序观。法律对于人民群众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治国之术,是在人治体制之下发生作用,也只有通过人治才能实现的一种统治手段。由此,人民视诉讼为畏途,“无讼”、“厌讼”、“耻讼”成为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突出特点。 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人民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法制体系的健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法:津的作用。当人们之间发生纠纷时,他们也越来越多地愿意采取诉讼的方式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一元钱、一分钱打官司的例子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人们逐渐摒弃了那种“无讼”、“厌讼”、“耻讼”的传统观念,开始信仰法律,诉讼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我们说,法治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法律至上,它主张人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使既有的法律能够得以良好的贯彻实施。因此,在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变过去那种“无讼”、“厌讼”、“耻讼”的传统观念,鼓励人们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纠纷。现实生活中诉讼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这与我国在立法、司法等方面的不断进步是分不开的。首先,在立法方面,我国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立法,对立法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以惊人的速度制定了大量新的法律规范,许多部门法日渐完善。在立法不遗余力地把更多的利益和愿望变成权利的同时,人们的权利意识也日渐觉醒,权利受到侵害不再无法可依,这为人们进行诉讼大开方便之门。其次,在司法方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法官队伍逐渐专业化、正规化,法官素质不:断提高,司法机关向当事人和全社会充分展示了其严格的司法程序、规范的司法行为和公正高效的司法结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司法的公信力,使人们信赖司法,并开始主动寻求司法的救济。因此,可以说,立法和司法的进步推动了我国诉讼率的不断上升,而诉讼率的不断上升正是我国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一个重要反映。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倡导法治和理性主义的今天,我们一方面要继续进行立法、司法等方面的改革,使我国的法治建设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注意辩证地看待诉讼率上升这一现象,要防止“泛讼”、“好讼”的出现,充分发挥诉讼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从而促进我国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QUXl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