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唐代三省制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admin2020-08-10  39

问题 论述唐代三省制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选项

答案三省制是唐代的中央官制,这是一种在中央政府行政体制中,由中书省主决策、门下省主审议、尚书省主执行的一种宰相制度。三省制诞生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于隋朝,成熟于唐代,唐初三省制度的完备,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重大发展。 (1)内容 ①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凡是皇帝颁行的诏令,都要先经过中书省讨论后拟定。中书省长官是中书令,下设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军国大事由中书舍人讨论后,提出各自的意见,送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核,再送经门下省驳议。 ②门下省是审议机构,中书省所起草的诏令,在颁行前,必须经过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驳还重议。门下省长官为侍中,下设给事中等官,诏令必须经门下省驳议认可后,才能正式拟定诏令,由皇帝用册书等形式颁行。 ③尚书省是在唐时是国家行政事务最高的执行机构。其长官为尚书令(太宗后不设),左、右仆射为本省正副首长,尚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六部尚书处理具体政事。每当诏令成为正式文书颁行后,尚书省长官负责执行,处理国家军政事务。 (2)发展 ①政事堂的设立:唐初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加强三省长官的合作,一切上呈下达的文书诏令,都必须在政事堂进行审查批转,同时也方便了三省首长集中办事,就近商量。 ②中书门下的设置:太宗后期,裴炎将政事堂迁移至中书省,开元年间政事堂改“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枢机、兵、户、刑礼等五房,从此中书省开始掌握部分行政权。 ③削弱、排挤三省首长:皇帝设“参知政事”“同三品”“同平章事”削弱三省首长权力,如无“同三品”职衔不得进入政事堂议事。 ④设枢密使和翰林学士最终破坏三省制。唐中后期,皇帝任命宦官为枢密使,承担上传下达的任务,部分侵夺了三省的权力。唐后期,翰林学士院成为定制,而翰林学士的主要作用是侍诏应对,经常作为皇帝打击宦官、抑制相权的工具,对中书、门下省的权力产生破坏。 (3)意义 ①三省制对中央各机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分权,使之相互制衡,因此来保证决策和执行系统正常有序的运作。三省长官相互合作一定程度上实行对权力的制约,同时发挥了集体智慧保证了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②尚书省作为较为完备的执行系统确保决策的有效执行,从而保证执行效果。六部尚书分工明确,除六部之外还有九寺等基层系统,对办事时间也有规定,指令一到马上执行,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③三省制度的演变,是皇权制约相权的必然结果,三省制建立后,相权不断被分割,无论是三省首长还是后来新增官衔,都防止宰相一人独大,加强了皇权。唐代官制改变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这是很大的进步。 总之,唐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是中央政府三个独立机构,权限不同,各司其事,分工明确,但是唐中叶以后逐渐遭到破坏,渐行废止。这一制度在维护绝对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具有一系列积极意义,在客观上对当代社会也存在借鉴价值。

解析 本题属于考试大纲“隋唐五代”中“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知识点,在审题时要注意答案语言组织时要侧重于论述“三省制”而非“三省六部制”。三省制历经魏晋、隋代的萌芽和建立,而唐代是三省制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备的时期,在唐三省制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都是宰相机构的组成部分,三省作为施政机构,三省长官也成为了位高权重的朝官。我们在论述三省不同的职能的同时,要注意到唐朝在设立三省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采取措施破坏它,这些措施不仅消解了三省制本身,而且消解了中国传统的宰相制度。因此我们必须答出唐三省制在不同时期内不断遭受破坏的演变过程。论述三省制的意义时,我们要认识到三省制虽然对中央各机构进行了分权,但是归根结底都是维护封建皇权的绝对独裁,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会不断对三省制进行调整和补充,这也是唐王朝能顺利维持近三百年统治的原因之一。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N0ij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