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资料1 春节期间,家住杭州城西的72岁老人陈美芬特别开心。“我有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趟家。除夕前两天,大儿子就提前赶回来陪我了,小孙子还带来了出生才三个月的宝宝,我都当上太奶奶了呢!”陈美芬高兴地说,“四世同堂的感觉

admin2015-05-22  45

问题 给定资料
  资料1
  春节期间,家住杭州城西的72岁老人陈美芬特别开心。“我有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趟家。除夕前两天,大儿子就提前赶回来陪我了,小孙子还带来了出生才三个月的宝宝,我都当上太奶奶了呢!”陈美芬高兴地说,“四世同堂的感觉,真好!”
    可是七天长假一过,陈美芳就再也高兴不起来了,儿孙们纷纷回去上班、上学,屋里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陈美芳虽然习惯了子女不在身边的生活,可节日热闹节后冷清的巨大反差还是让她一下子难以适从。她成天一个人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这里摸摸那里看看,说不出的滋味。
    跟陈美芳有一样感觉的老人并不在少数。平湖王文华也说,虽然子女跟自己住在同一个城市,可相互间的距离并不近。春节过后,子女们各自忙着自己的小家庭,王文华的心情也一下子跌人了谷底,孤独、沮丧,干什么都提不起劲,连话都不愿意跟老伴讲。
    从公交车的始发站坐到终点站,然后再坐回来;坐在公园里发呆,不到饭点儿不回家;反复看儿女的相册,沉浸在回忆中;回到家守在电话机旁,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电话……全国各地都有着这样一些老人,过着“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的日子,他们被形象地称为“空巢老人”。
    资料2
    2013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据全国老龄委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3亿。与此同时,高龄、空巢、失独和失能老人的数量持续增长,全国城乡重度失能老年人已达1000多万,这还不包括大量需要照顾的半失能老人和病人,快速老龄化带来的长期护理等问题已十分突出。目前我国约有40.7%的老年人仍是靠家庭供养,四成老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只有约24%的老人能够依靠养老金生活,有41.2%的农村老人是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其中有一项内容格外引人关注,规定子女“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本来是人之常情,何以成为老年人的热切呼声,又为什么还要通过法律作出规定呢?这反映出国家对养老问题的重视,也折射出当前养老的现实难题。
    “子女常回家看看”,是天下父母温情的期许,也是子女们最殷切的心愿。但随着现代生活观念、居住方式的改变,子女常伴父母身边已经少之又少。“常回家看看"的主观愿望固然美好,可是对很多人来说,面临的经济瓶颈和时间瓶颈竟使这一念想成了一种奢侈品。对于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一时引起网友热议:为看望老人立法,能改变很多人“难回家”的现状吗?
    重庆何仁勇:“常回家看看”人法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孤独终老,会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有人批评“以法律来规范道德”,这种批评站不住脚。抚养费和赡养费都早就入法,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分寸。
    蹇謇:“常回家看看”被写进法律,真是搞笑,这个完全是道德的范畴吧。有条件常回家看看的,一般都会回家看看的;没有条件的,政府又不提供便利,怎么个看法呢?我也想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可是政府给的收入分配机制无法支撑这样的生活。
    得乐且乐的人生:“常回家看看”人法,初衷很好,但感觉空、虚。多久一次算“常”?“天下孝为先,在绝大多数中国人身上均有体现。现在入法,虽从法律层面上保障了老人的权益,但标准有弹性空间,执行起来却属不易。个人认为不妨给劳动者一年加上几天可以回家陪同老人的法定假期来得更加温情与人性,也可推动该法执行。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案把“常回家看看”入法,其实是从宏观上给公众一个提示,要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家庭。从微观上,该法案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作了比《婚姻法》更明确的规定,使其有法可依。由于国家没有《家庭法》,关于老年人权益保护是在《婚姻法》中有规定。
  另外,“常回家看看”入法,说明了权利时代到来,把道德和美德表示的价值概念用法律和权利的价值概念体现,说明了法律是道德最低的要求,并以其剐性实现应有的公平、正义。
    资料3
    在农村现有养老“机制”下,能依靠年轻时积蓄及每月60元的“退休金”养老的人很少,因为这一代人年轻时在计划经济时期度过,没有任何积蓄;改革开放后挣的钱大都用于建造住房和子女上学结婚,他们也没有条件和观念有意识地积蓄一些钱用于养老,所以大多数老人都是两手空空,等到他们只能依靠子女为自己养老时,子女们却迫于生计大都到城市打工了。于是,留守老人不但得不到子女寄给他们的“养老专款”,而且还得干责任田的农活,还得承担抚养和教育孙子孙女的重担,他们不但没有退休,而且负担和压力更大。
    如果农村留守老人年岁大了,尤其是因衰老、生病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后,那就更惨了,许多老人只能选择夫妻互相搀扶和邻居关照。加上多数村一级没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养老院,而乡镇养老院里一般只收留鳏寡老人,部分留守老人只能住进民间养老机构,这种机构要么条件太差。要么服务水平很低,虐待老人的现象不时见诸报端。有些子女因回家成本太高以及长期在外与父母感情淡漠,致使父母想见他们一面都成为奢望,少数子女等父母病重甚至死亡时才回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研究发现,从1990年开始,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大幅上升,并保持在高位。该项目组的负责人刘某说,“农村老人越来越难以摆脱这条(自杀的)路,这或许是他们稀释和消化现代老龄化社会痛苦的特有方式。”
    “我们这儿的老人都有三个儿子。”湖北省京山县某村庄的一个柴姓老人乐呵呵地告诉满是疑惑的负责人刘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这三个儿子最可靠。”
    实际上,老柴还有两个让他“引以为傲”的儿子。大儿子在镇上工作,小儿子在外打工,一个在镇上有楼房,一个在村里盖了楼房。但是7年来,老柴一直和腿脚不便的妻子住在逢雨便漏、倾斜得随时可能坍塌的土坯房里。
    老柴说,该村还有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儿子就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随后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老人望着天空说道。
    资料4
    依靠子女养老,是一种古老而自然的观念,认为子女养老是天经地义的事。年近50岁的赵某是某企业负责人,紧张的工作之余,他还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双方4个老人需要照顾,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更是离不了他。赵先生兄妹3人,一哥一姐均在外地,照顾老人的担子自然落在他身上。
    这些年,赵先生没有过节假日,一有时间休息就赶紧从石景山区跑到东城区看望父母,平时也是随叫随到,送老人看病,为老人买药。这样下去难免影响工作,赵先生一狠心,自己要求调到下属一分厂搞行政。
    原想着是把老人送到托老所或养老院,可当他把这个想法提出来的时候,老人不答应,亲属也不答应。老父亲生气地说:“有儿有女的,让我们去那里,亏你说得出口!”接着,收到老父亲告状电话的大儿子、大女儿都向赵先生表了态:“就你在老人身边,可别给老赵家丢人!”赵先生直感叹照顾老人真的是很不容易啊!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引发舆论广泛关注。2050年左右,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每10人中将有3个老人。仅从数字判断,“以房养老”值得推广。
    但是“以房养老”四个普通的汉字,份量却沉甸甸的。因为很多老人对于这种方式难以理解,认为房子是一定要留给子女的产业。不能接受的理由是:“儿子养老子,房子给儿子”是固有传统,如果儿子不养老子,老子还要靠房子养,那养儿子干吗?
    资料5
    一边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和失智化问题严峻,一边缺钱、缺人、缺政策、缺体制,老有所养的发展对养老服务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居家养老事业发展,促进养老产业健康发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显得迫不及待。
    “我在调查中了解到,老年人特别注重家庭带来的安全感、亲情感和归属感。只要生活能自理,社区能提供基本的服务,绝大多数老人还是愿意在家里养老。”全国人大代表、陕西荣民集团董事长史某说。
    他建议,应依据国家现行居家养老相关政策,制定科学居家养老规划,并将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和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上来,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应将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恒源煤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某表示,各地方应因地制宜,创办切实可行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如福利型养老模式:由集体经济发达的村(区)筹资统一兴办养老院,为本村需要救助的老年人,提供食宿、护理、文化娱乐服务,并负担相应的费用;普通型养老模式:由村集体筹资或政府资助建院,管理费用由个人或子女缴纳、集体补助来解决,统一负责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互助养老模式;基本形式是集体建院、自愿入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日间照料模式;以村两委和老年协会为依托,社会和志愿者参与的居家养老模式。
    同时,应多方筹措,多渠道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国家和省市县各级政府对于条件成熟,老人相对集中的农村养老服务场地建设,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资料6
    上世纪,德国和日本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到现在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体系。如养老院、养老公寓、社区养老、居家式养老等各种养老形式都在保障老人安享晚年。
    到2050年,德国人口将降到7000多万,一半以上的人口将超过50岁,1/3的人口超过60岁。德国的退休保险体制实行的是“转摊法”,用目前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缴纳的退休保险金来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按照一般规律,最合理、有效的比例应该是每三个员工养活一个退休人员。
    德国老年人主要有5种养老方式:第一种是居家养老,老年人在家中居住,靠社会养老金度日。第二种是机构养老。第三种是社区养老,正在成为主流。为了解决老年护理人员的短缺问题,德国政府实施了“储存时间”制度:公民年满18岁后,要利用公休日或节假日义务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服务。参加老年看护的义务工作者可以累积服务时间,换取年老后享受他人为自己服务的时间。第四种方式是异地养老,包括旅游养老、度假养老、回原居住地养老等。还有一种是“以房养老”,即为了养老而购买房子,利用房租来维持自己的退休生活。
    德国政府通过“四大支柱”保证了老年人养老的权益。第一支柱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所有的工人和职员都要参加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私人养老金计划,员工在岗时,由职员、企业主分别缴一部分钱。这些钱可以进行投资,获取的收益和本金都进人雇员的个人账户。个人更换工作时可以带走,但不允许提前支取。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由个人平时存些养老钱,政府给与政策上的优惠。第四支柱是援助计划,对老年人实施各种优惠政策。此外,还有住房基金、民间援助、针对老年人的监护法等。
    与德国养老多样化不同的是,在日本,居家养老非常受欢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区服务周到细致,相对完善,能够让卧床不起的老人都感到安心。
    日本的特色是24小时全天候照应。在家的老人如有直接需要,可以随时来电,政府相关部门会尽快派专业护理人员过去。除了提供24小时护理员派遣服务外,还会安排医生护士家访、老年日托、巡回人浴车、轮椅借贷、派送尿布等服务。
    由于医院面临病床紧张、医护人员不足等问题,日本政府从2000年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脱离医院,让老人回归社区,回归家庭”是这项保险的目的。国民每年缴纳3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20元)就可以在65岁后接受这项保险提供的服务。卧床不起无法自理或者患有痴呆的老年人不用去医院,就可以在家接受护理。目前,居家养老支援中心等机构已经遍布日本全国各地。
    此外,“高龄福祉课”还承接为老人们改装房子的咨询服务。加入护理保险的老人提出请求后,会安排房屋改装人员在房间的过道、浴室、灶台等处安装栏杆和把手。很多日本房屋是二层结构,对坐轮椅的老人来说上楼就成了大问题。这时,改装人员还会根据老人的要求建造坐着轮椅就可以上台阶的特殊电梯。
    资料7
    近年来,Z省C区积极探索“分层分类”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模式,建立以上门照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虚拟养老院、志愿者结对帮扶、高龄补贴、老年人“一键通”电话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取得明显成效。该区被命名为2009年度“Z省老龄工作先进区”。2010年以来,该区居家养老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建成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99家,有专职上门照料服务员249人,为6500余名高龄老人共计发放高龄津贴1100余万元,免费安装老年人“一键通”电话机3161部。
    该区着力开展城乡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建设,目前建成99家居家养老服务站.总活动面积达28200多平方米。居家养老中心统一设有休息室、餐厅、娱乐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并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居家养老服务对独居或子女无暇顾及且生活相对单调的老年人实施就近日托,并且提供餐饮、医疗、娱乐服务,有效帮助解决社区内孤寡、空巢或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生活照料服务问题。四年来,该区居家养老中心累计照料老人6万人次。
    同时,以社区为依托,根据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居住情况和子女的经济情况、供养能力等,建立一人一档的《养老服务对象信息表》,形成全覆盖工程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并将数据库内信息与区养老服务信息处理中心进行对接,为开展分层分类的养老服务提供基础保障。
    2012年该区在孔浦街道成功建设了“天伦之家——虚拟养老院”,在中马街道启动了“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运用数字地图、数据库、通讯系统等技术,让老年人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家政、医疗保健、人文关怀、文化教育、政策咨询、就餐送餐等为老服务。目前,“天伦之家”已为老年人提供就餐、就医、陪聊、应急救助等服务10万余人次。
    以养老服务对象信息表得分等相关档案为依据,组织居民志愿者或义工按照就近原则与社区内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认亲结对”进行帮扶服务。对行动不太方便的空巢老人,确定同住一个楼道并对老人有一定感情基础的居民志愿者为认养人,随时进行上门照料服务。如慈城镇望京社区110名志愿者组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银行”,常年为空巢老人义务提供各种家政、理发等生活照料服务。
    对生活上具有自理能力但精神空虚的空巢老人,认养人以上门看望聊天、精神慰藉等服务为主,同时进行一些必要的照料服务。如该区东坊社区208位空巢老人被该社区的热心居民志愿者认为亲戚,通过时常走访慰问排解老人寂寞。
    资料8
    2013年8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将为破解养老难题、拓展消费需求、稳定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2014年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力推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改进管理服务,做到方便利民。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让亿万老年人养老心中有底、基本生活无忧。
  作答要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是古人对社会的美好期待,同时更是现代人对父辈和将来自身步人老龄阶段的强烈渴求。请结合给定资料,以“老有所养,享受晚年”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破养老困局 呈夕阳之红 养老问题古已有之,古罗马的西塞罗曾说:“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可就在老年人需要被赡养的时候,正需要把他们人生的财富展露出来的时候,却遇到了人生的困境——养老没有着落。生病时无人照顾、负担重、精神空虚、儿女的不孝导致老人自杀等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破除养老困局,确保老有所养势在必行。 创新养老方式,使养老多样化。目前我国养老方式主要是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形式较单一,并且老人独居,养老院管理设施不健全,专业护理人员短缺,养老院住不起、等不起等问题普遍存在,给老年人的生活以及身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应创新养老方式,创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新模式,使养老多样化。鼓励和支持私立养老院的建立及完善,解决养老院床位不足等问题。培养专职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服务,开展适合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以此来减轻居家及社区养老的困难,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完善养老保障体制,提高老有所养的质量。一是确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费标准,对低于最低生活费标准的老年人,政府要给予补助;二是对无子女或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政府当给予救济;三是发展社区服务事业,帮助高龄老人和残疾老人解决无生活照料的问题;四是对于农村老人,基层人民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的“四保”供养制度。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老无所养”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保障。 开展养老宣传活动,提升儿女养老意识。2013年,国家把“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折射出儿女时父母养老关爱的缺失。农村老人因不孝自杀的事件频频出现,刺痛了人们的神经。道德的缺失、养老意识的淡薄亟须解决。在城市,应积极开展“孝亲敬老模范家庭”“孝亲敬老示范社区”评选活动,同时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孝文化专题讲座。在农村,应积极开展“五好孝子”“五好儿媳”评选活动,开展养老宣传活动,提升儿女的养老意识,鼓励他们承担起扶养老人的责任。严厉打击伤害、虐待、遗弃老人的不法行为,依照《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违法犯罪分子进行依法制裁和惩戒。 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凸显、老龄社会的到来,使老年人孤独终老逐渐成为社会问题,老无所依问题日趋严峻。要实现完全的老有所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几年来,我国不断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养老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年人一定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度过安享天伦的晚年。享受人生夕阳红的幸福。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Mjl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