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并谈谈网络文化、网络传播在哪些方面对这个理论提出了挑战。(北邮2010研)

admin2019-12-17  21

问题 阐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并谈谈网络文化、网络传播在哪些方面对这个理论提出了挑战。(北邮2010研)

选项

答案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假说。根据诺依曼的观点,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大多数人一致,他们就会勇敢地说出来。大众媒介通过关注多数派的观点来营造一种“意见气候”从而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为这一非理性过程的产物。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者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的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渗透,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开始涉足互联网的宏观效果研究领域,关注瓦联网对受众的长期影响。由于互联网与传统大众传媒存在特征上的显著差异,互联网对“沉默的螺旋”理论所带来的挑战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对网络空间的.BBS进行分析,以探讨网络空间“沉默的螺旋”理论存在的可能及其作用机制。 (1)网络公共领域中“沉默的大多数”依然存在 网络传播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于一身,形成了一个公开化的公共平台,受众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从理论上讲,由于网络空间中的匿名性以及在网络传播中群体结构的不稳定性,更多受众会在应对可能发生的群体压力时,选择转移话语平台,继续发表自身的意见和观点,以平衡在另一个群体中的失调和群体压力,这样在网络空间中就大大降低了从众行为的发生。同时,群体之中的主客体变得相对模糊和不清晰,这个传播群体具有自由性、随意性,受众对群体压力的感知逐渐淡化。基于以上理想化的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对传统大众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前提——从众心理、群体压力产生了冲击。 但在实际观察中发现,网络论坛帖子的点击率和实发帖数会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论坛要求登陆ID账号才能发表言论,包括发表主帖和跟帖。通常网络论坛的实际网友远大于申请用户数量。据统计,超过八成的网络用户选择不使用ID账号。这些网友只观看、浏览信息,不会登陆论坛发表意见,这样就产生了网络论坛的“沉默的大多数”。 (2)“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中的作用机制分析 ①等级分层的无形存在。BBS参与者可有网管、版主、资深网民、普通网民等分类,不同的BBS论坛对这四类受众的称呼不同。由于角色的制定与分类,使网络BBS成为一个网络虚拟社会,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论坛会对不同角色实行不同的管理规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成员的ID趋于固定,成员的ID成为网络空间之中各网民身份的证明。同时,成员之间逐步形成分工和协作,BBS论坛在规定着职责的同时也制约着网民的行为,有些BBS也开始形成自身不成文的规范和群体意识。这样,版主在事实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通过对别人话语权的封杀来维护自身的话语权成为版主的日常事务,因而版主才是网络论坛上的真正掌权者。普通网民话语权的行使和自身意见的表达,需要受到网管和版主的审查和制约。同时,网络论坛上普通网民往往由于观点和意见的一致而自发形成团结的一体,在必要的时候,成员还可以采取一致的行动。如果一个网民做出违背大家意愿的事情、发表与论坛上主流意见相左的观点,他就可能被冷落、被孤立甚至被封杀。等级分层的无形存在,使占绝大多数的网民在网络论坛中仍然受到制约,只能按照版主和网管的规则来发表观点。虚拟社会从而产生角色扮演和身份的认同机制,基于对现实社会的参考,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环境中所存在的意见气候。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环境之中,“沉默的螺旋”假说存在的前提条件又是成立的。“沉默的螺旋”假说在网络环境之中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存在的合理性。 ②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论坛上网民的社会孤立动机并没有消失。“沉默的螺旋”假说理论提出,由于人们害怕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被社会多数意见环境所孤立,找不到社会归宿而产生一种惧怕的心理,而在多数意见的压力之下,为避免这种恐惧心理而选择跟从他人的观点以寻求安全感。根据诺依曼的研究,在公共场合通过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即放视为公开的表达。有公开意见的表达就会有社会孤立的产生。 根据人的社会心理的一般规律,人对社会的恐惧并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消失。无论是人们进行而对面的交流或者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流,都是为了寻找一种社会认同感或者被认同感,而不是寻求社会孤立。在网络论坛之中,普通网民经常会遇到资深网民所代表的意见群体的压力。资深网民在传播学的观点中被称为“意见领袖”,他们一般有较强的理论能力,论坛活动的时间长,发帖数量大,文笔优美,观点新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往往会引起更多网民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之下,想要发表少数意见的普通网民,就处于一种被“多数意见”所包嗣的弱势地位。这样“少数意见”的帖予往往会被版主删掉,情况复杂的网民的ID账号被网管封杀。在这种群体的压力之下,少数意见往往得不到公开露面的机会,即便是未被删帖,这种帖子的跟帖回帖率也很低,形成网络论坛之中被孤立的势态。这种情况之下要想继续在论坛发言,网民只有丢掉自己的真实想法,按照版主的规则和强势观点来处理自己的帖子内容,以寻求在网络论坛之中的认同和安全感。这样在网络空间环境之下,网络空间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同样会对网络成员形成和现实生存环境之中类似的压力和社会孤立。当然,在网络环境之下,社会孤立不是绝对的,因为网民还可以选择退出当前的论坛投入到其他论坛的讨论之中。但是原来ID所代表的网络身份给了网络使绷者一种潜移默他的影响,就是被BBS身份认同体系的排斥所带来的孤独感越来越深。 ③网络存在与现实社会的对应关系。网络空间之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某个群体在现实社会的物理世界中已经存在,网络只是给这个群体提供了另外一种交流的方式,因而现实社会关系会对网络关系产生较强的影响。在这个比较稳定的社区里,大部分的网络成员的ID名称都可以与其显示身份对应起来,这样现实社会关系被或多或少地带入网络空间之中。这样的网络环境之下,网民所承受的个人意见的压力更加强大,会有更多的网络用户选择从众或者不发表议论。 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作用方式发生了变化,它更加地问接,不直接作用于具体的个体,而是作用于网络用户的ID名称,从而压力强度有所减弱,但是其对网民的个体影响不容忽视。正是由于社会孤立动机的存在和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的存在,网民在行为方式上更多地选择沉默或者从众,在网络群体之中寻求安全和认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沉默的螺旋”理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在网络空间中继续存在,“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空间中继续发挥着作用。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MGOUFFFM
0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