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材料 材料1 “近来冰冻路滑,行人行车要注意安全,严禁‘三无’车辆上路,骑摩托车要戴头盔,安全第一……”记者刚走进永顺县青坪镇洗壁村,就听到村里“村村响”传来温馨提示。 “法治乡村建设,是我们村的一大特色。”洗壁村党支部书记邓发

admin2022-08-31  29

问题 给定材料
    材料1
    “近来冰冻路滑,行人行车要注意安全,严禁‘三无’车辆上路,骑摩托车要戴头盔,安全第一……”记者刚走进永顺县青坪镇洗壁村,就听到村里“村村响”传来温馨提示。
    “法治乡村建设,是我们村的一大特色。”洗壁村党支部书记邓发静介绍,该村利用“村村响”、微信群、村民法治学校等平台,经常性开展法治宣传,村组干部带头学法、守法,村民法治观念越来越强。
    正逢星期一,不少群众前来村部办事。为方便群众,洗壁村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对48项涉民服务一站式集中代办。“上周到村部交了资料,这周就办好了。”拿到刚办下来的老年人优待证,71岁的村民邓永怀笑容满面,“以后乘车、看病更加方便了。”
    村部楼前公示栏里,贴满了村里的财务开支、低保发放、村干部换届选举等情况明细。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该村严格执行“村级事务报告日”制度和“四议两公开”制度,凡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经党支部提议、村支“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后方可实施,并对决议结果、实施情况公开,这使村民参与村里事务的积极性与日俱增。
    为做好法治宣传,洗壁村在村部阅览室里专门腾出一个书架,摆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类书籍,经常有村民前来借阅。同时,依托“互助五兴”“五树五健”等基层治理模式,制定村规民约,评选最美守法公民、最美脱贫攻坚人物,逢年过节还组织法治节目表演,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洗壁村还组建起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乡贤组成的调解委员会,聘请法律顾问,鼓励村民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有效化解纠纷,增进邻里和谐。“远亲不如近邻,经过村干部调解,我们两家关系越来越好了。”村民陈光明因建房和邻居王莉闹了矛盾,村干部得知后,几次上门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两家人受到教育,各自退让一步,握手言和。
    “以前一些村民法治观念淡薄,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村里辅警张青平告诉记者,通过法治宣传和普法培训,乡风民气大为改观,打架赌博等恶习基本绝迹,实现了矛盾纠纷不出村,上访等现象也很少了。该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
    文明乡风吹进百姓家,带来各项事业顺利发展。2017年,洗壁村脱贫出列。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3500元增加到6500元。如今的洗壁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呈现出团结干事、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材料2
    “产业好不好,基础要配套。”郧阳区青曲镇杨家沟村地处汉江河畔,悠悠汉水穿境而过,当地气候温润,适合规模化种植,但苦于水电路网基础配套匮乏,一批批投资客商现场查看后无功而返。2016年,郧阳区青曲镇政府统筹规划,从以工代赈项目申报入手,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500万元,成片流转土地1500余亩,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建设650亩坡改梯,新修排水沟3000米,新修机耕路3200米,修建生产作业道2000米,修建覆盖1000亩土地的灌溉管网。
    秤砣虽小,四两拨千斤。看到当地政府如此大的决心,实施产业基础配套建设,湖北蓝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抢抓机遇,当年与青曲镇签订蓝莓产业发展协议,投资4000余万元,在原有流转土地基础上,再流转1500亩土地,引进蓝莓苗木,成片规模化发展有机蓝莓。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企业扎根发展,政府部门积极作为。为将蓝莓产业发展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郧阳区整合资金4500余万元,新建8.9公里景区公路直达蓝莓基地核心区,沿线配套景观休憩带,极大改善项目区休憩体验环境和农产品交通运输条件,产生的间接效益使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达600元/年。
    以工代赈项目不仅破解了当地产业发展瓶颈,也给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创造了就近务工、技能提升条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杨家沟片区按照每年3000余亩规模发展蓝莓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50余户群众参与作业道修建、灌溉管网铺设等基础配套建设,10个月建设工期使每户就近增加务工收入8000余元。项目完工后,大约110户群众依托600元/亩/年的土地流转费户均增收1000余元。在蓝莓丰产期的前后一个半月,当地45户群众通过蓝莓采摘、包装成品等工序增收3000余元。在日常种植管护期,20户农户依托施肥除草、修枝整叶等常年就近务工,月均增收2000余元。当地群众既获得了丰厚的劳动报酬,也学会了蓝莓种植管理技术,企业更是解决了用工荒难题。同时,采取“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将集体资源变资本,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8万元。
    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既带动了产业的稳定发展,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机遇。杨家沟村地域面积广阔,生态环境优美,按照“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理念,突出乡土本色,把蓝莓产业精心打造成集乡村体验、休闲为一体的产业。从道路交通、环境整治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已铺设村庄环形水泥路2500米,建成观景台3处,栽植桂花、红叶石楠、冬青等绿化树木600余株,安装路灯27盏,新修文化墙1500平方米。蓝莓深加工、厚皮樱桃培育、民宿旅游建设也在同步推进,据测算,杨家沟年游客量可达1.2万人次,这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材料3
    无为市姚沟镇月塘中心村是省级美丽乡村,姚沟镇党委政府将月塘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组,书记镇长负总责,党委副书记主抓工程建设,镇美丽办、南湖村“两委”具体负责推进建设工作。对中心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实际反复讨论,一旦定稿,严格依照规划建设,决不允许随意变更,确保将规划真正落到实处。月塘中心村还成立了村民理事会,负责做村民思想工作,调解施工中的群众矛盾。
    月塘中心村作为2020年新调整的点,建设周期本来就少了半年,再加上年初疫情和7月份汛期影响,有效建设时间只有3个月,时间紧,任务重。工程于2020年6月29日开标,为了确保工程进度,保证顺利验收,姚沟镇建立调度机制,镇坚持每周有一位主要负责人到中心村施工现场调度一次,分管负责人每天至少保证半天到施工现场协调相关问题,村“两委”和村民理事会负责矛盾协调和“五清一改”相关工作。通过强有力的工作调度,在有限时间内把失去的工期抢了回来,用最高的效率创造了中心村建设的“姚沟速度”。
    中心村以农耕文化村史馆建设为抓手,挖掘农耕文化和捕鱼文化,并搜罗了乡村社会发展的老物件在馆内展示,记录乡村历史文化变迁。同时,深入挖掘、整理、总结南湖村的人文典故、地域风情、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遗产,以各种形式加以编存,并通过景观小品、宣传栏等进行展示和宣传,把南湖村传统文化寓于中心村建设的每一个细节。
    乡贤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村民更是不可或缺的主人翁。姚沟镇注重引导激发乡贤和村民热情,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添翼。为支持中心村建设,本地乡贤李振东主动捐出别墅大道,其他村民也自愿出钱出力,参与到中心村建设和“五清一改”等工作中。与此同时,姚沟镇还注重提升乡风文明,改善村民生活习惯,提倡法治、德治、自治。中心村村民理事会共同制定了村规民约,并向村民广泛宣传,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如今的月塘中心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阔步前进,不断焕发新的活力。这里不仅承载着当地人浓浓的乡愁,而且成了天更蓝、水更碧、地更绿、村更洁、人更美的现代美丽农村。
    材料4
    庆城县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村民满意的文化家园。目前,全县已完成129个行政村文化广场建设任务,实现了51个贫困村文化广场全覆盖,文化广场设有篮球场并配发了健身器材,文化广场中央是乡村舞台,这里经常有群众自发组织的精彩文艺节目上演。“我们秦腔自乐班一有时间就在这里表演,我们爱唱,群众也爱听。”杨塬村村民王满堂说。
    庆城县乡村舞台建设工作于2014年展开,截至目前,总投资7650万元,已经完成了全县153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全覆盖,尤其是51个贫困村的乡村舞台全部为新建,在规模、质量和使用、管理方面,成为各乡镇文化阵地建设的“样板”。同时,县上还为各贫困村配发了活动器材,为129个行政村配发价值64.5万元的秦腔自乐班道具等器材,支持贫困村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满足其精神需求。时下,走进庆城县卅铺镇文化站,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是集群众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农业科技普及为一体的农村文化中心。图书阅览室陈列着包含有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技知识、家电维护及文化娱乐等各类图书,还整齐摆放着电脑,村民们不光可以读纸质版书籍,也可以通过电脑上网,获取信息。
    “这里有很多农业种植方面的书籍,对我们很有帮助。天冷了,平时孩子们不在,我们待着也无聊,在这里聊聊天、看看书,心情也好!”庆城县卅铺镇村民韩广智说。
    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使群众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中来,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庆城县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运转正常,做到了乡镇文化活动有场所、有专职人员负责管理,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都配备了价值50万元的文体设施,有效促进了民风、乡风转变,村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作答要求
    请结合给定材料,以“乡村建设”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主题明确,立意高远;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既要结合给定材料,又不拘泥于给定材料;1000字左右。

选项

答案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谋划乡村振兴大业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是“十四五”时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在完成脱贫攻坚后的新发展阶段,我们应当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完善基础设施,助推产业发展。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致使产业发展困难,现代化建设难以推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正应补齐乡村现代化发展短板。青曲镇以工代赈,完善水电路网基础配套设施,实现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建设当借鉴各地成功经验,通过多重渠道、多种方式筹措资源,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实现乡村产业的腾飞。 加强文化建设,涵养文明乡风。“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也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关键。当前,农村越来越富裕,农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些陈规陋习弥漫农村,败坏乡风民俗,令乡村治理陷入困顿。究其根本在于法治意识缺失、精神文明缺位。可见,乡村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要普及法治知识,帮助村民树立法治观念,开展文化宣传,形成崇文尚德的社会风气,以此促进民风、乡风转变。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乡村。“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丽风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和乐景象,是人们记忆里的乡愁。而如今“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却是诸多乡村的通病。近年来,浙江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美丽生态。发展美丽经济,打造美丽生活,以“三美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这启示我们,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应着力建设天更蓝、水更碧、地更绿、村更洁、人更美的现代新农村,打造宜居环境。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完成“十四五”时期乡村建设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强化执行力,久久为功,朝着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方向不断努力,让广袤的农村大地涌现出更多“春天的故事”。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LlJ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