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定材料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它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

admin2020-12-09  26

问题 1.给定材料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它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说:“结合我国国情,经过专家论证,划定的湿地保护红线是到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
    张永利表示,划定这条红线是遏制我国湿地资源面积减少、功能退化趋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个红线既是限制开发利用的高压线,又是维护基本生态平衡的安全线;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线,也是实现有序发展的保障线。
    2.作答要求
    请结合对给定材料的理解和思考,以“‘红线’与‘红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明确,联系实际;
    (2)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3)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红线”与“红利”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曾经,被誉为“千湖之省”的湖北,凭借其湖泊湿地的独特风光引得文人墨客心生向往。如今,受人口爆炸与经济发展双重压力,湿地日渐减少,不仅使得当地水质下降,而且导致湿地生物濒临灭绝,严重背离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湿地减少,源于部分政府区域发展的管控“失调”。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湿地承包后,农民无序发展畜牧产业,致使土地承载压力直线上升,最终植被减少、旱涝多发。这种发展方式直接令农民陷入“环境恶化一承载压力加大”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难逃“竭泽而渔”的发展苦果。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正是告诫湿地管理者:唯有保住湿地红线,才能长享发展红利。 保住湿地红线,要发展生态旅游。湿地破坏源于农民收入提高的愿望,但错位的发展模式下却往往事与愿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当地政府不能引导农民发家致富,湿地保护仅是空谈。当前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之风骤然兴起,如果政府引导农民改变以往农耕畜牧的产业模式,开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势必令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行不悖。如今我国正值转型升级的高潮,各级政府应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合理设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蓝图,打造湿地特色旅游的产业链条,将牛羊成群的“老牧区”变为风景秀美的“新景点”。 保住湿地红线,要开辟有机农业。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农村劳动力大都“远走他乡”,如此一来不仅造成农业耕地荒废,更令传统乡村没落。湿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区域特色研究优势产品,通过开辟有机农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生产线。通过提升农业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应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建设,将外出经验成功引入,促进新型产业建设。 保住湿地红线,要强化人才培养。“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无论是发展生态旅游还是开辟有机农业,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湿地地区经济长期落后,当地农民多年粗放经营畜牧业,并不具备科学生产能力。当地政府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聘请专家学者传授先进知识,帮助当地群众由“传统农民”升级为“产业工人”,为湿地区域经济发展储备优良的人力资源。 湿地红线是我们获取发展红利的基础,而发展红利的释放又可为湿地保护平添助力。各级政府在规划湿地发展时,要将自然环境的红线保护思想贯彻始终,促进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使其再现昔日“烟波浩渺、云蒸霞蔚”的湿地风光,长享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发展红利。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LN83FFFM
本试题收录于: 公共科目题库公选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