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 民间音乐素材在创作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对比、聆听、演唱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了解作曲家是如何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乐于体验与发现音乐作品中借鉴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与改编的不同手法,并能根

admin2015-08-10  34

问题 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
    民间音乐素材在创作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对比、聆听、演唱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了解作曲家是如何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乐于体验与发现音乐作品中借鉴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与改编的不同手法,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民间音乐进行简单的创作或改编,愿意进行民间的采风活动。
    [教学重点]
    1.体验与发现音乐作品中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不同手法。
    2.引导学生以广东民歌《月光光》为素材进行即兴改编与创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苗族飞歌视频。问:这是哪个少数民族歌曲?导入欣赏小提琴曲。
    (一)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1.聆听《苗岭的早晨》音乐片段,引导学生听辨:主奏乐器是什么?音乐具有什么样的地方风格?
    2.简介乐曲及作曲家陈钢。
    3.带领学生复听视谱并哼唱音乐开始的引子部分,感受、分析音乐的特点。
    第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较长的描绘性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的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
    4.欣赏引入:这是一首描写苗寨的作品,作者运用了什么素材来创作?欣赏一首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提示:山歌在我国各地有不同叫法),对比《苗岭的早晨》引子部分,两个作品之间有何相似的地方?
    主题旋律基本一致,音调高亢,节奏自由,主干音都是“do、mi、sol”。
    5.设问:大家对苗族“飞歌”了解吗?它有什么特点?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飞歌”高亢嘹亮,唱时声震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演唱时演唱者可以尽情拖腔,拖音的长短,凭歌和人一口气的长短而定。在喜庆的节日里,一般都要唱飞歌。
    《苗岭的早晨》就是以苗家飞歌的特性音调为基础而创作的。
    6.引出课题:民间音乐素材在创作中的运用。
    7.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什么是民间音乐素材?
    师生讨论:民间音乐素材就是指流传于民间的音乐,例如民歌。
    (二)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1.播放《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片段:大家一定听过这首著名的交响曲,这首闻名于世的著名乐曲其实也是取材于民间素材创作的。
    2.播放越剧《梁祝》片段,设问:从演唱的方言辨别,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剧种?
    3.师生讨论:这是越剧,民间音乐还应包括地方戏曲。
    4.思考:以作品《苗岭的早晨》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说说为什么作曲家要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小结:根据作品的需要引用和借鉴民间音乐素材,会使作品更贴近生活。
    5.板书两位著名音乐家的话:
    音乐是人民创作的,作曲家不过是加工改编而已。(格林卡)
    几千年来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民间音乐历来都是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赵季平)
    6.引导学生回忆并列举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
    二、展开分析
    (一)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马思聪作曲)
    1.引入:以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是音乐家普遍使用的一种创作手法。但这种运用并不等于在原民间素材中简单地加减几个音符,而是赋予素材以新的生命,塑造全新的音乐形象。
下面我们继续来探讨:作曲家究竟用了什么手法来运用和改编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
    2.哼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提问:歌曲的情绪和调式是什么?(悲伤的,商调式。)
    3.播放《思乡曲》,并介绍:作曲家就是借用这种忧伤的曲调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绪。
    4.引导聆听:作品在吸取了民歌素材并进行改编后,主题音调是否有改变?
    5.总结:这种手法叫“直接引用”,这是音乐创作的一个方法。
    (二)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
    1.引入:除了直接引用民间素材的创作手法外,作曲家还有什么改编的手法呢?
    2.播放《好汉歌》,要求学生跟唱。
    3.问:歌曲中哪一句旋律印象最深刻?
    4.带领学生视谱哼唱《好汉歌》旋律,找出特点。(旋律起伏大、节奏紧凑。)
    5.要求学生对比河南民歌《王大娘补缸》与《好汉歌》,找出歌曲之间有关联的地方,并在两谱例中圈出相似的旋律,探讨作曲家使用的改编手法是什么。(改变旋律,如加花、旋律的删减及改变节奏、拍子等。)   
    6.进一步比较二者异同,探讨后者在原民歌基础上有什么样的发展?给人什么样的新感受?
    同:两者有着相近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都是“一领众合”的对唱形式,在每句后面都有衬腔。异:《王大娘补缸》是一首欢快的歌舞曲,二拍子,旋律较平稳。《好汉歌》是四拍子,旋律起伏大(多用大跳),使音乐更具有豪迈的英雄气魄和火热的生活气息。
    7.教师总结:《王大娘补缸》是一首在劳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歌舞曲,《好汉歌》也正是因为运用了该民歌素材进行创作,使歌曲更通俗易懂,并在百姓中广泛地流传。
    (三)歌剧《白毛女》唱段
    1.引入:学唱山西民歌《捡麦根》。
    2.提示:是否发现歌曲旋律特别熟悉?这首欢快的民歌曾经作为歌剧《白毛女》的创作素材,经过改编成为歌剧中的某些著名唱段,能听出来是哪首歌曲吗?        3.播放《红头绳》和《十里风雪》唱段,注意思考音乐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作曲家运用了哪些改编的手法进行创作。(根据音乐形象的需要,改变原民歌旋律、节奏、拍子与速度。)。
    4.师介绍:这种改编的手法在歌剧《白毛女》中曾被作曲家多次运用,《白毛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艺术形式与表演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因为音乐创作扎根在民族音乐的沃土中。
    (四)马勒《第一交响乐》第三乐章《猎人的送葬行列》
    1.引入:接下来我们再来回忆一首同样以民歌为素材创作的交响曲,看看它所用的改编手法又是什么?
    2.播放音乐。
    3.探讨作曲家使用的改编手法及作品产生的情绪变化。
    将儿歌《两只老虎》的大调改为小调,营造出一种暗淡、伤感并充满滑稽的气氛。
    4.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其实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介绍,课后老师将罗列出其他典型的作品供大家进一步分析。现在请大家归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根据作品的需要来采用民间素材,作曲家常用的改编手法有哪些?
    (1)直接引用民间音乐素材音调,再发展。
    (2)改变民间音乐素材各音乐要素(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调式等),创作出全新的音乐形象。
    三、反馈
    1.听辨练习:聆听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片段,思考其被改编成了哪首流行曲?使用的改编手法是什么?(《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2.创作:以广东民歌《月光光》为素材即兴改编、创作一段音乐。
    提示:尝试改变音乐的情绪、体裁与风格,或将音乐进一步发展等。
    四、课后拓展
    1.布置采风:民间音乐历来都是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和运用,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广东特色的音乐、民歌和地方戏曲,希望大家回去进行很好的收集和整理,采集一些优秀的民间音乐,从中吸取创作营养,并尝试进行改编、创作。
    2.提供课后欣赏的参考曲目,为今后的创作学习提供更多的灵感和更广的思路。
    参考曲目:
    《乌苏里船歌》——赫哲族民歌《狩猎的哥哥回来了》  
    《南海渔歌》——南海渔歌《哩哩美调》
    《渔家姑娘在海边》、管弦乐曲《织网》——南海渔歌《阿哩罗调》   
    《洪湖水浪打浪》——湖北民歌《月望郎》   
    《走进新时代》——民歌《小白杨》   
    钢琴曲《卖杂货》——广东民歌《卖杂货》
    交响幻想曲《卡玛琳斯卡亚》——两首俄罗斯民歌   
    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章《客家之歌》——客家山歌《唔怕山高水远》

选项

答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创作模块是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园地。尝试音乐创作是激发高中学生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挖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过程和手段。这种学习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我们以往的音乐教学中,音乐创作教学是一个薄弱点,该教师根据创作模块内容标准中“应鼓励学生在当地进行采风活动。采集优秀的民间音乐,作为创作和改编的素材”的要求,进行了《民间音乐素材在创作中的运用》的创作教学实践。 民间音乐历来都是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让学生懂得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是这节课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让学生对比、聆听、演唱根据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了解作曲家是如何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乐于体验与发现作品中借鉴民间音乐素材进行不同手法的创作与改编,并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创作手法,学生根据自己表现音乐的需要。对民间音乐进行简单的创作或改编。 该老师首先通过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的主题旋律与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的对比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取材,引出课题《民间音乐素材在创作中的运用》。接着,重点分析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中“直接引用”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对比分析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与河南民歌《王大娘补缸》,山西民歌《捡麦根》与《扎红头绳》和《十里风雪》,马勒《第一交响乐》第三乐章《猎人的送葬行列》中将儿歌《两只老虎》大调改为小调等手法,引导学生归纳出作曲家运用民间素材创作常用的手法为:第一,直接引用民间音乐素材音调,再发展;第二,改变民间音乐素材各音乐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调式等)创作出全新的音乐形象。 该教师设计了教学反馈环节,通过听辨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以广东民歌《月光光》为素材即兴改编、创作一段音乐的创作活动,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所得。从以上该教师在教学设计思路中的阐述,我们看到这一课的创作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教师重视课后拓展,布置学生在当地进行采风活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设计,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创作模块的内容标准要求。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音乐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还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乡音乡情,为发扬光大广东音乐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节课有些环节的进行和展开,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商榷。这节课的重点该教师定为两个:一是体验与发现音乐作品中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不同手法,二是引导学生以广东民歌《月光光》为素材进行即兴改编与创作。这个定位是恰当的、准确的,但在教学实际的操作中(就目前教案来看)略有些偏差。例如引导学生以广东民歌《月光光》为素材,进行即兴改编与创作这部分中,教师的指导分析、学生的创作情况及展示不足,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案中所占的篇幅和比重显小,教师在教案中的表述也不够充分,这些都影响了第二个教学重点的突出。 音乐创作学习中,感受、体验、分析、理解是学生创作的基础,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学以致用——学生的音乐创作实践是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所以,是否可以将导入与中间部分适当浓缩,使之更精练些,如属于同一种改编情况的单列一个例子说明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多留些时间给学生的即兴改编、创作,使教学重点更为突出。在课后拓展部分,该老师如能在布置采风活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提示学生预先制订采风活动计划,用录音机或其他方式记录、整理资料,提倡学生合作,采风活动可能会更有效。 在创作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心里流淌出来的音乐,对学生的即兴创作多肯定和鼓励,给学生爱的期待,激励学生进步。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学生自己既是创作者同时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引导学生相互介绍采集的民间音乐素材和创作中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心得,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音乐创作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是我们在进行创作教学时应当更好地把握的。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KNS9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