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材料 材料1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

admin2020-05-13  40

问题 给定材料
    材料1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不仅素质不合要求,而且大量劳动力转向了城市,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成为“空心村”。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识。由于体制原因,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普遍存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部分流失,技术人员存在着非农业化、专业化,且严重缺乏推广经费;现有的技术人员推广手段和推广方法落后,在推广农业技术上,只限于举办一些季节性技术培训,发放一些技术资料,无法开展新技术推广、指导服务工作,由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是政府直接来管理,大部分的技术人员从事的不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指导服务工作,而是政府抽来做其他工作,还有个别乡镇农技人员借口乡镇中心工作任务繁重,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如2006年晚稻良种补贴是80万元。只使用了不到35万元,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我国农业发展基本是沿用“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排放”单线流动的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这种高消耗、高排放、资源利用率低的经营方式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问题。例如,我国每年有5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玉米芯、2000万吨的稻壳,这些农业副产品被视作农业废弃物,堆积在田头、路边或者进行焚烧,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妨碍交通、污染环境。
    除了资源浪费,我国大多数地方没有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一镇多业、一业多品,多的品种不好,好的品种不多,没有好的主导产业。以X县为例,县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大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后劲不足,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还不到30%。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缺少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全县3个省级、4个市级龙头企业中,没有一个是种植业企业,都是养殖业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不足25%,与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70%左右还有较大差距。农产品资源多,适宜加工的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优势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大陆产品多,品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据统计,2009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538.46万公顷,2012年则变为13515.85万公顷。而201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面积8.02万公顷(120.3万亩)。据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在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每公斤平均含量26.7克,与30年前相比降幅达31%,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厘米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至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黄土。同时,南方土壤酸化、华北耕层变浅、西北耕地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耕地质量下降给粮食稳定生产造成一定威胁,也给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徐明岗介绍,粮食产量70%至80%应靠基础地力,20%至30%靠水肥投入,而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认为,化肥长期不合理施用,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降低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直接影响耕地质量。
    材料2
    伴随着2014年“三农”工作稳中有进的脚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鼓舞了伞社会对“三农”工作更上层楼的热情与期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鲜明主题,勾画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在于农业现代化,指明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创新。这是党中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三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高瞻远瞩的深刻认识与全面准确的战略部署。
    21世纪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同时主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高的巨大成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这些年,虽然粮食持续增产,但粮食供应紧张的格局并没有彻底改变,制约粮食产能提高的新旧因素还有很多。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对农业生产来说,有没有效益、效益高不高是决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最终因素,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好坏、快慢的直接检验。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改变这一格局,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深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水平。但是,这种调整不能像过去那样一调整就把粮食调下去,而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合理安排农业产业产品发展优先顺序。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富裕农民,要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面对这种新老问题交织、新旧矛盾交汇的格局,需要我们有新思路、新视野与新手段,根本的办法和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材料3
    泰安市作为D省的农业大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实现新突破,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2014年以来,泰安市大力推行企业实训基地标准化建设,取得较好成绩。截至10月份,全市共有企业实训基地66家,2014年新增实训场地面积31916.34平方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资金14086.6万元。实训保障补贴等投入资金2127.42万元,配备实训指导师人员519人,培训实训指导人员3627人,企业制定自身使用的实训标准1117项,2014年接收实训学生数量10146人。企业留用实训学生4777人。泰山区围绕蔬菜、女儿茶、蓝莓等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提质、扩量、增效并重,突出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或订单等多种形式开展集约化经营,优化产业基地布局,培育特色产业板块,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加强科技研发,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扩大提升有机蔬菜的规模档次,建设东部重要的种子种苗基地,不断提高原料品质和供给能力。
    泰安市牢固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增收”的观念,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市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培优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集中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从贷款贴息、政府补助、品牌扶持等方面予以扶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扶持。各县市区也配套制定了相应扶持政策,县级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扶持。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和载体,引进新建、培优培强、做大提升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项目。全市共引进、新上、扩建投资过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项目104个,计划总投资72亿元。主要有计划投资5.6亿元的东平姜仔鸭食品工业园、投资2.6亿元的D省光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投资2.6亿元的D省嘉安远隆食品有限公司等。每年对获得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企业运行情况进行检测,对新申报企业组织进行申报、审核,淘汰不达标企业,遴选新达标企业入围重点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忧患意识,引导企业提升竞争力。
    “现在超市卖的大白菜可真是新鲜,而且价钱也不贵,很实惠。”在工商部门的牵线下,泰安市部分果蔬农场与超市签订了600吨大白菜和70吨西兰花的订单合同,新鲜的蔬菜从农田直供城市超市,让受益的市民赞不绝口。
    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户因担心市场行情波动而不敢进行大面积种养殖;而另一方面,随着城区大型超市稳步发展,对农产品品种和数量的需求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权衡双方利益,泰安工商局积极探索“农产品直供超市”的“农超对接”运作模式,走出了一条有城区特色的订单农业之路。泰山区3家大型连锁超市已经与60多家蔬菜生产、家禽渔业养殖基地或农户建立了长期农业订单关系,签订了90余份订单,建立直供超市农产品农业基地8万亩,直供农产品总额超过12亿元。很多超市与农户签订的订单上都注明“对签约农户种植、养殖的农产品,约定保底收购价”。也就是说,签约期限内,无论市场行情上涨或下跌,超市均按约定的保底收购价进行收购。另外,“农超对接”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通过“绿色通道”,将农户的蔬菜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确保了农副产品的新鲜度和价格优惠,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泰山区农业科技力量强劲,有300余人的农业科技人员,形成了区、街道镇、村、户四级网络的农业科技体系,涵盖了良种繁育、作物栽培、动植物检疫、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各个领域,为全区粮食持续增产提供了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当地科技人才的作用,加强与D省农大、省农科院等科教院所的合作,推广有机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积极推进良种培育、无土栽培、日光温室、地膜覆盖、土壤改良等农业科技创新,在每个街道镇都建立1个科技示范基地,培育1~2个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开展“科技周”“科技下乡”活动,使科技进村人户,促进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大力推广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等技术,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泰山区为了保证农产品安全,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品质结构,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增强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围绕建设优质、安全、生态、放心农业,泰山区积极制定各类技术标准,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切实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目前,全区已编制了玉米、小麦、蔬菜、茶叶、水果等无公害栽培种植技术要点和泰山寿娃桃、大红石榴、茶叶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规范。通过农业标准化的推广,为实现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残检测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材料4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从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看,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从稳定经济增长看,农稳天下安,有了现代农业的持续增产增效,就有了社会稳定的基础和改革创新的基础;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看,在农业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农业现代化是应对各种挑战、坚持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农业现代化基本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农业现代化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阶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又要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要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谋篇布局,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突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质量安全底线思维,加快建设具备产能稳固、产品安全、方式绿色、设施先进、规模适度、市场导向等六方面特征的现代农业。
    要紧紧围绕“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三大任务,推进农业现代化。保供给,就是要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巩同提高粮食产能,同时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让老百姓的餐桌更丰富、吃得更健康。保收入,就是要让亿万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要在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共同发力,把农民总体收入搞上去,让贫困人口同步进入小康,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保生态,就是要缓解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把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时加强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家乐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着力构建“三大体系”,建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一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在“调”和“改”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释放创业创新活力。二要强化物质技术装备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重点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农业,发展绿色生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有人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你对给定材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激发了全社会对“三农”工作更上层楼的热情与期望。文件提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鲜明主题,为我们勾勒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蓝图——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顺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抉择。新世纪以来,我国“三农”工作战绩彪炳。不仅粮食生产连增,农民增收连快,就连农产品保障和科技支撑水平也大幅提高。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仍面临许多困难。小农耕作虽然精细,但难以媲美规模化经营效果,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业污染“防不胜防”等诸多问题,更令农业发展“内忧重重”。同时,我国粮食出口频频遇险,虽然原因复杂,但难掩“质量伤疤”。面对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我们只有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确保农业生产提质增量,才能符合当今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美国斯坦福大学对现代化国家有一条基本的标准,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0美元以上”。虽然我国城镇化工作推行多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二元问题依旧明显。发展现代农业,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匹配产业化规模的生产格局与流通渠道,可以最大化削减成本,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我们只有以此为抓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才能满足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本条件。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尚不发达,且贫困群体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民。但人口众多的农村市场还未全面打开,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村发展潜能不断显现。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因此,把农业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依靠科技与创新的结合,努力实现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有利于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脚步。 农业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改革方方面面,必须把握方向、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新时期,既要保障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又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改革和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汉书》有云:农,天下之大本也。作为生产生活的基础,农业对国家的影响毋庸置疑。因此,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只有这样,改革发展才有坚实的根基,国家现代化才能早日实现。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JaR9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乡镇公务员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