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2017年11月18日,罗湖区在清水河红岗国际创新广场选址现场,举行了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开园暨红岗国际创新广场奠基仪式。 一年前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大梧桐新兴产业带还是个新名词,罗湖区对其进行了重点推介,宣告将依托城

admin2021-11-03  22

问题 给定资料
    1.2017年11月18日,罗湖区在清水河红岗国际创新广场选址现场,举行了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开园暨红岗国际创新广场奠基仪式。
    一年前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大梧桐新兴产业带还是个新名词,罗湖区对其进行了重点推介,宣告将依托城市更新、土地整备、棚户区改造,拟将整个罗湖北部地区打造为新兴产业带,重点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生命健康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一年之后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大梧桐新兴产业带成为核心关键词。罗湖区围绕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的建设推进,以“智启东进新城脊,引领罗湖新未来”为主题参展,重点展示自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建设启动以来,围绕产业带规划、引进重点项目、最新技术及产品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与成果。仅仅一年时间,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就已被纳入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被写进2017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被列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创新节点。
    2017年11月18日,红岗国际创新广场顺利奠基,打造产业带核心引领项目,是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建设又一重大成果,也是罗湖区土地整备取得的重大突破,率先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每个区整备出一片较大面积的连片产业用地”要求。红岗国际创新广场的奠基,标志着大梧桐新兴产业带这一深圳原特区内发展空间最大的产业带建设进入了全面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规划中的蓝图正在逐渐清晰,变成现实。
    红岗国际创新广场将整合清水河片区华润五丰收回用地、深业泰富城市更新项目返还用地、深燃深长用地、玉龙新村棚户区改造用地等地块,形成连片土地资源,规划研究面积达68.9万平方米,近期建设用地达36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将达150万平方米。
    红岗国际创新广场将由区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包括统筹地下空间与地面公共空间建设、统一建筑主体设计等。红岗国际创新广场坚持土地出让引进新兴总部企业与政府主导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并举,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与生命健康产业。
    同时,为了加快红岗国际创新广场建设,借力深圳市投控集团在罗湖丰富的空间资源与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经验,罗湖区人民政府与深圳市投控集团将形成合作,拟将由双方共同出资成立平台公司,成为红岗国际创新广场建设统筹主体,统筹园区公共空间、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统一园区运营。
    此外,围绕轨道14、17号线清水河站建设及其周边土地整备、城市更新项目统筹,打造TOD城市开发与运营模式等,罗湖区政府与深圳市地铁集团、万科企业股份公司形成三方战略合作。
    随着产业带建设深入推进,产业空间不断拓展,又一批聚焦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军民融合等领域总部企业、重点企业与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即将落户产业带,推动产业带快速形成集聚效应。其中深圳一电科技有限公司、联科智慧城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或龙头企业,现场与区政府签订人驻意向协议,另有10家首届大梧桐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或其他重点企业同步形成人驻协议,即将人驻。
    目前,产业带已经建成主题园区8个,引进软通动力、中欧金融研究院、瀚海基因等10个重点项目,新增产值35亿元,有4个项目被列入全市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计划”。
    产业带已经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带动了罗湖创新驱动发展。2017年,罗湖区专利申请量实现翻倍,新成立新型研究机构7家,新增创新载体6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首届大梧桐创新创业大赛更是吸引了459个企业和团队参加比赛,全市排名第三,其中2个项目进入国赛。10个项目进入深圳市决赛。
    深圳市和信中欧金融科技研究院执行院长陈邦道说:“罗湖区委、区政府给了我们研究院巨大的支持,这是我们能够在这里的重要原因。罗湖区有很发达的金融产业,做研究如果不落地就是纸上谈兵,正是有这样肥沃的土壤,才为研究院未来的成长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2.2017年11月17日,美国第一款数字药片问世,日本大冢制药公司和美国硅谷企业合作研发的数字药片Abilify My Cite得到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拿到了上市的“入场券”。
    为了解决患有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人遵守医嘱按时正确服药的问题,Abilify My Cite横空出世。据知,该药物中嵌入了可摄入传感器,只有接触胃液后才会激活。当药片被服下到达胃部后,患者心率、呼吸、身体角度、活动情况和睡眠模式等信息和患者是否服药、何时服药的信息都会传输到手机APP。经过病人同意,医生和看护可以访问相关数据。最终,芯片会在完成使命后,随着正常代谢排出体外。
    本质上来说,数字药片就是将病人的整个身体变成密码,而病人的胃酸则可作为电解质为其发电。这种新型技术有望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一种可以进入人体的GPS跟踪系统。
    当全世界都在为新科技欢呼时,精神病专家皮特.克雷默博士却说,这种数字药片听上去就是一种“高压工具”。
    美国媒体称,虽然服用这种数字药片是自愿的,同意服用该药物的病人会事先签署一份协议,授权同意他们的医生、家人等最多四个人进入数据库查看数据信息,但这一技术还是让人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即在医生可监看的情况下,病人对服药是否有压力。
    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Ameet Sarpatwari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尽管数字药片未来有望提升公众健康水平,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滋生更多不信任,而不是信任”。
    同样从病患心理及道德层面,很多病人及专业医生也质疑,该技术对于病人来说不仅隐私全无,甚至有时刻“被监控”的感觉,在就医阶段会形成一定的压力。
    英国保护隐私团体“老大哥监察”也对这种数字药片表示担忧:这种技术对健康有益,但不能以牺牲病人隐私为代价。
    在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武阳丰看来,“患者不依从治疗的原因非常复杂,不仅仅是因为记不住。”他说,一位患了重病的老父亲,经济条件不能负担所有的治疗费用,需要儿女出钱。当着子女的面他可能接受治疗,但背地里为了给孩子们省钱又偷偷把药停了。如果用了这个技术,就可能侵犯这位父亲的“隐私”。
    但武阳丰坦言,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必然的。相信在使用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相应的管理办法,就可以把这些弊端最小化。“而且相比药物本身的临床价值,Abilify My Cite更大的价值也许在于为类似的药物与科技的结合铺平道路。”
    上海中山医疗科技发展公司阴忆青博士则对数字药片的有效性表示了一定的顾虑,适用这类技术的,主要是那些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希望逃避服药的患者,暂时还不是数量庞大的主动服药的慢病患者。“如果胃液环境是激活药片中传感器的条件,他们是否可能为了逃避服药模拟一个酸性环境?”他认为,目前这个技术追踪服药情况的可靠性有待加强。
    3.作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新材料,自诞生之日起,石墨烯就成为科技界和资本界追逐的热点。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中国石墨烯产业化加速前进。但中国石墨烯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石墨烯被炒得火热,产业持续升温,各路资本纷纷涌入。截至2016年8月底,我国从事石墨烯研发、生产、应用等相关企业数量超过400家,约占全球石墨烯企业数量的3/4。但是,中国碳谷科技集团首席专家戴加龙却说,“现在,社会上炒作石墨烯概念非常严重,其噱头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
    华为董事长任正非曾罕见地接受媒体群访,在数千字的专访中,只有25个字谈及石墨烯,“石墨烯将颠覆硅时代”转瞬就被炒作为优秀企业家传递的投资信号。一则《中国石墨资源20年内将耗尽,或成下一个稀土》报道,也让石墨烯再次被资本市场热捧。
    “人们能够轻易从讲故事中获得财富,谁还会投资企业。”资本对于石墨烯概念的炒作,不仅脱离了产业实际,还出现了伪科学倾向,尤其是“石墨烯的发展将依托于石墨资源”的说法让业内人士倍感荒诞。
    某公司总裁表示,产业化制备石墨烯薄膜主要是以甲烷、乙炔等含碳气体为原料。与石墨没有关系。而石墨烯粉体对石墨资源的耗费量很少,即使未来石墨烯生产规模扩大100倍。一个普通年产10万吨的石墨矿就足以满足全世界用量。除了石墨烯和石墨混淆外,针对石墨烯材料的误解比比皆是。
    而且就目前来看,石墨烯产业资本市场的热度持续高涨,然而产业界却相对冷淡:很多地方政府对石墨烯项目和产业的发展兴趣很高,招商不遗余力,出手大方,但是石墨烯产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系统性问题,仅仅靠资金和创业团队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石墨烯产业的环评、安全生产资质、废料处理等方面没有配套政策跟进:我国的石墨烯研究基本上属于自发性的群众运动模式,一大堆人抢一块很小的蛋糕,投入非常分散,缺少国家层面的全局性规划,很难布局长远的目标。尽管石墨烯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但当前石墨烯制备技术还不成熟,缺乏技术标准,处于产业化突破前期,需要警惕过度的资本炒作给产业带来虚假繁荣的泡沫。
    此外,我国石墨烯产业化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石墨烯研发多集中于中小型企业,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较少参与。而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石墨烯产业主要处于拓展应用领域的研究阶段,各大企业争相在未来大规模应用前布局专利核心技术。以韩国为例,由于石墨烯在三星的主营业务领域均有着重大的应用前景,因此该公司对于石墨烯的研究应用极为重视,不仅成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还和韩国成均馆大学合作,积累了大批石墨烯相关的技术专利。
    在我国,石墨烯研究主要靠大学等科研单位推进,重科研轻应用,这样容易导致石墨烯科研成果与未来市场需求脱节,对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十分不利。从科研角度看,中国的石墨烯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从专利布局来看,企业和学校总占比达80%以上,公司占比远远低于学校,产业化进程提速有限。
    不少企业只重视短期发展,急于变现,对研发的投入也不够。据了解,国内的石墨烯产品多为针对两三年以内可以形成产业的应用。而石墨烯的高端应用需要大量资金投人,风险很高,五年后才可能形成产业应用,国内民营企业很难有实力去进行布局。
    而且由于应用技术突破难,产业链下游尚未形成。虽然从2015年开始下游厂商对于石墨烯的应用积极性大幅提升,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下游企业对于石墨烯还停留在概念上,并不清楚怎么使用。不少企业购进石墨烯材料等相关产品后,不针对产品特性进行加工工艺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石墨烯材料即使品质再高,也难以发挥其优越性。此外,一些企业粗制滥造生产的东西没有人要,到处忽悠,使得市场对石墨烯的认知模糊,而当不成熟的产品盲目投放到市场时,会带有很大潜在风险。
    只有得到下游应用需求的支撑,石墨烯产业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下游应用反馈到科研方面,下游应用商到底需要什么性能的产品,能够接受的价格是多少,想要应用于哪些领域,科研机构才能更具针对性地进行研发。
    更值得关注的是,受制于高端应用的长期高投入及高风险,国内中小型民营企业在高端领域少有布局,实力雄厚的大型国企对石墨烯这一新材料也缺乏积极性。
    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义春指出,与国外相比,中国企业在石墨烯高端应用上的投入差距巨大,相关的高端研发技术落后三年,研发成果已落后五年。
    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在石墨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方面有明显差距,特别是在高端应用上的资金投人。这两年不少地方政府对石墨烯产业都非常重视,许多地方都在建平台、建基地。但对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还是要冷静、理性对待,现在市场应用还处在非常初步的阶段,不要一哄而上,形成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缺乏的怪圈。
    4.如今。会造成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燃油汽车的短板,而新能源汽车恰好弥补了这一短板。在我国,国家发改委已表示将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截至2017年4月底,全国已经建成了17万多座公共充电桩,城市交通管理平台正在有序铺开。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过去,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面深度受益,并有着政策补贴。现在,补贴回落、准入门槛上浮、新能源汽车需求增多,也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这无疑是对汽车价格相关的质量和技术体系的新一轮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品性能、技术服务汽车领域,将成为汽车企业争夺的焦点。所以,新能源汽车企业若没有创新,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势必会在市场加速优胜劣汰的情况下,遭遇大的整肃。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如今,纵然在续航能力、电池科技、维修和管理等方面还有缺陷,但是仍具备超越传统燃油车的先天优势。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哪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燃油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会并存于市场,今后的发展标签依旧会是“电动化”。这从我国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变化中可以初窥端倪,从不到2%到超越传统燃油汽车,业界预计也就是十几年间会发生的变化。如果从环保和耗能的角度来看,只要跨过成本障碍,建起完整的运营体系,纯电驱动的未来蓝图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将大幅提升。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家居等概念,如今的人们已不再陌生。智能化、信息网络化、自动化等概念走进千家万户,也渗透到汽车工业的未来。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为了抢占市场的高度,纷纷布置先进的辅助驾驶系统,对接成熟智能网科技,内嵌传感器、雷达等新部件,更致力于为产品增加附加值。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肯定不会是一个主干到终点。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主要板块是汽车制造、电池系统和售后运营维护。今天,由需求发展带来的产业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了许多分支。第一,竞争加剧带来了兼并重组浪潮,不管是携资本、携技术,还是携周边产业人局,都会影响到产业链形态;第二,车企与新材料公司合作,车企与智能系统开发商合作,车企与氢燃料科技品牌合作……上下游、左右墙全打通;第三,轻量化、多模式、高智能等标签,直接串联起了新能源汽车现代化产业链的主支线。
    据专家预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预计将在未来3~5年,超过国际领先水平线。作为一个拥有大量机动车辆的大国,新能源汽车替代和增加新市场的潜力是相当可观的。消费模式多元化的好处之一是“走出去”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规模也有望跟进。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面临出口的瓶颈,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都出现了上涨。一般的新能源出口均价低,出口量大,档次较高的纯电动客车出口规模小,但是单价高。也就是说,不论是技术工艺较好的还是一般的都自有其出口优势。而且,新能源车企在对外合作上也非常主动。或是研发合作,或是资本合作,或是贸易合作,不一而足。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十分之快,这就导致其必然会有“后遗症”。但是,只要始终围绕核心力量,增强自身实力,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寻找更有价值的产业优势,便能在市场上乘风破浪。
    5.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到了主导产业的战略高度,他们的做法可以给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启示。
    19世纪至20世纪初,“铁路运输业”是美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是“传统运输业”与“钢铁工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在技术层面,铁路业融合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钢铁冶炼技术和重型机械制造技术,使得大范围的铺设铁轨成为现实。在市场方面,铁路的全面建设是当时美国市场环境下催生的发展方向,人员交通、货物运输和战争都对铁路业的发展形成极大的需求。当时美国还没有全国性的交通管道。南方和北方长期存在隔阂,美国政府也需要借助铁路的连接来实现政治上的完整性、统一性。
    在美国铁路业发展过程中,美国各级政府部门不仅运用财政收入支持铁路建设,还通过各种途径鼓励私人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铁路。为了促进铁路业的快速发展,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美国各级政府通过土地无偿赠予的手段,极大地刺激了铁路公司修筑铁路的热情。在铁路获得大发展以后,又通过设立州际商务委员会和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等手段,规范各州间铁路的竞争与合作,遏制了垄断行为。
    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开始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到20世纪末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美国的主导产业。推动美国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的最大的动力就是技术上的融合,在技术融合的前提下,信息产业的产品开始进行融合,例如,智能手机、宽带。从美国信息产业融合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技术融合的前提下,遵循市场机制,产业相互融合是可以形成主导产业的。
    为了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克林顿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美国政府采用政府采购这一手段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克林顿的“全面经济计划”中,为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仅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的政府采购就达90亿美元。除了在国内采取政府采购外,美国政府在扩大对外贸易谈判中极力消除各国政府对美国产品采购的歧视,为美国商品开路。随着新产品市场的扩大,政府逐步减少和停止采购,让市场机制取代政策支持。
    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将软件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使印度的软件业保持了高速增长,2012年印度软件服务业总产值约1000亿美元。印度软件业的成功是计算机产业与印度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印度教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
    在印度软件业的发展中,政府给予了大量政策支持。1984年,拉.甘地政府实施新政,采取多项措施扶持软件业的发展。此后历届政府都把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印度政府成立了国家信息技术特别工作小组和信息技术部,实行优惠的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大力兴建软件园,积极支持与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软件人才教育与培养体系,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印度先后在班加罗尔、马德拉斯、孟买等地设立了17个软件园区,将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重点向园区内企业倾斜,并颁布了配套措施、制度安排和人才工程,从而形成了基于产业集群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大大推进了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
    而日本的第五代计算机系统工程(FGCS)则是1982年开始作为日本通产省所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历时12年,最终以失败告终。
    尽管FGCS计划在技术上取得了部分突破,但最终没能攻克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计算机市场的主流是个人电脑和小型工作站通过互联网和通信网络相连接的分布式网络,统治了计算机领域几十年的大型机时代已宣告结束。由于FGCS的功能与设计和市场主流应用背道而驰,使得FGCS基本上丧失了商业价值,产业化更是无从谈起。FGCS的失败是由于通产省的技术预测失误,通产省和日本IT企业穷十年之功的研究成果不仅没有产生直接的商业价值,而且由于研发方向的偏差,使一度缩小的日美IT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继续扩大,在20世纪90年代末席卷全球的知识经济浪潮中,日本IT企业在商业和技术上没有太大的作为。
“给定资料5”中提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请你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发展新兴产业 构建美好社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兴产业如同嫩叶新水,为我国发展带来全新活力。创新,被喻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各国无不以此为发展抓手。如今,我国立足实际,将新兴产业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一决定,彰显了政府对创新理念的坚持,正期盼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登顶世界科技高峰。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发达国家通常是以引领的姿态阔步向前。我国紧随其后,却难以赶超。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科学技术为其核心支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好倒逼我们创新研发,推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近些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其深度学习算法、图像识别等涉及多个领域的核心技术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见,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我国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逐渐赶超发达国家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科技发展态势,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期,实现反超,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可为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持,提升产品附加值,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其经济引领价值不容小觑。当前,我国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助推数字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据统计,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22万亿元。而近年来,每年的“双十一”都成为网购者的狂欢节,网购交易记录每每刷新,不但激发了消费热情,而且带动了物流、仓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创新进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理应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贡献:无人驾驶技术将交通事故率降到最低,智能化家居提升效率、让生活合理有序,生物医药研究攻克疑难杂症、还人健康体魄,新能源汽车摆脱尾气、让城市蓝天重现。由此可见,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正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得到满足,民生水平由此改善。 “勿让昨日复昨日,应使今朝换旧朝。”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中国的复兴崛起提供了难得的良机。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想,迈开科技创新的步伐,让经济得到发展,使科技水平提升,令民众获得幸福生活,从而真正建成幸福和谐的美好社会。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Iacp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