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女,31岁,大学文化,某机关公务员,未婚。 自述从小性格较内向,听话,在大人眼中是个乖孩子,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除了对学习要求很严,还很在意她与男孩子的交往,经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学打电话来,总

admin2010-01-15  33

问题 某女,31岁,大学文化,某机关公务员,未婚。
   自述从小性格较内向,听话,在大人眼中是个乖孩子,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除了对学习要求很严,还很在意她与男孩子的交往,经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学打电话来,总是盘问半天。假期里的活动如果有男同学参加,一般不会让她去的。事实上她与男孩子的交往并不多,大约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会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上高中时,暗恋年轻的英语老师,见了该老师尤其紧张,害怕与该老师眼神接触,后来英语成绩也下降了很多。在中学、大学时都有男同学明确表示喜欢她,但都因为恐惧而不敢与他们交往。工作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的异性就紧张、恐惧。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为其介绍男朋友,一般情况是不见的,实在推托不了,勉强见了,也往往弄得别人很尴尬。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害怕,不愿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吃不好,睡不香,白己也对这种状况不满,多次想来咨询但又害怕见心理咨询师,在父母的再三鼓励下,自己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上小学前后那个夏天,父母带她回山东老家。一次在与堂哥、堂弟的玩耍中,堂弟要求看看她与男孩子有什么不同,她不知道为什么就同意了,结果她让堂哥、堂弟看了自己的下身,自己也看了他们的外生殖器,甚至还好奇地互相摸了摸。当天晚上母亲知道了,责备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地打了她的屁股。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上生理卫生课时,突然想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从此经常想起此事,怕人知道。上高中时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加重,以至于最后连见到同性都害怕了。这种担心与害怕严重地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工作岗位调整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批评她。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没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愿意与他人交往,可就是害怕他人知道那件事,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所以特别害怕与他人目光接触,害怕与他人交往。

选项

答案根据以上案例,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行为:对异性(继而对同性)退缩、回避。 内心体验:性焦虑;道德冲突被唤起;焦虑、自责、抑郁情绪体验。 社会功能:正常学习、工作、生活被破坏。 2.心理咨询师还要了解哪些资料? 心理咨询师还要了解: (1)有无性幻想。 (2)是否确认男英语老师也爱上自己,并且他的言谈举止都含有向自己表达爱情的意思;一人独处时,能否听到该老师呼唤自己。 (3)自己是否企图努力改变现状,效果如何? (4)当前自己对儿童时的好奇如何看待?对两性问题的看法如何? 3.本案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根据心理冲突性质与神经症诊断的理论,最可能的诊断是:(性道德冲突导致的)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障碍,属于心理障碍。 按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维度诊断法,可诊断为神经症,社交恐怖症,恐人症。 4.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按心理冲突与神经症诊断的理论,求助者冲突为道德性冲突,不属于神经症性冲突。 从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方面诊断神经症的标准: (1)病程超过10年(从读大学开始),可评3分。 (2)其精神痛苦程度,由于性道德冲突,使自己陷入焦虑、自责、恐人等情绪之中,可评3分。 (3)因情绪和行为问题,多次调动工作,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受批评;年过30,仍无法进行恋爱。为此,工作、生活严重受损,可评3分。 总分达9分,可诊断为神经症——异性恐惧症,进而发展为恐人症——社交恐怖。 5.还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 与精神分裂症鉴别(现有资料中未见钟情妄想症状以及相关的幻觉,对自己的症状有自知力,力图摆脱)。若在进一步搜集的资料中另有所见,可考虑改变诊断。 6.请你对该案例进行病因分析。 童年无知的性好奇和性游戏受到惩罚后,内化为模糊的性道德冲突,这种童年早期经验是致病的内在根源。在性成熟时,生理卫生课上,谈到青年人的敏感话题——性问题,此时,将童年期的、已被遗忘的性道德冲突激活,形成现实的性道德冲突,导致在性道德问题上产生自罪感,从而对异性交往产生心理障碍。 7.假如你是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你计划怎样与她商定咨询目标? 确定咨询目标: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谈话法,启发她认识早年性游戏的合理性以及惩罚后的性道德冲突的不合理性,使她确认当前的思维模式有误。使求助者理解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并建立合理认知模式的必要性,以及用合理的认知模式调整她的恐惧情绪。以可量化的行为变化为指标,矫正她的不适应行为,是彻底消除自身心理行为障碍的有效方法,从而使求助者同意并接受上述总体咨询目标。 在求助者接受了总体咨询目标之后,告知求助者,该矫治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①进行自我观察,并以内部对话方式使固有错误认知模式明朗化;②认识错误认知模式与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③引导求助者通过自我对活的方式,使旧认知模式通过吸收或移植或综合的方式转化为新认知模式,并用内部语言的自我对话方式将新认知模式确定下来;④用可量化的外部行为作为指标,将新的认知模式贯彻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最终矫治不良情绪,形成新的有效行为。 8.根据以上案例,请你为该求助者拟订咨询方案。 (1)主要方法选择与原理:对求助者比较有效的矫治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其理由是:求助者有早期形成的不良经验,并形成了相对稳固的错误认知模式,求助者后来的痛苦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都与错误的认知模式相关。为此整个矫治过程应以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并辅以行为治疗手段,用行为治疗的量化手段评估认知模式转化的程度,用行为改变强化、促进和巩固新建立的认知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的。 (2)矫治的操作程序:①通过谈话,使求助者充分认识自身现有的行为与环境不相适应。②充分认识产生不适应行为的内在认知结构。③促使求助者改变固有的错误认知模式,初步接纳新的认知模式。④指导求助者在现实生活中,以量化的行为指标,通过新认知模式的运用——巩固——再运用——再巩固的过程,逐步改变求助者的不良体验和行为,最终达到矫治的总体目标。 注:新旧认知模式的转换有三种方式:吸收、移植、综合,在该矫治的过程中,结合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使用。 (3)具体治疗阶段。 首先是心理帮助阶段。按照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具体矫治阶段分为:自我观察阶段、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有关变化的认知阶段。 ①自我观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求助者进行指导,使求助者改变原来的概念系统。求助者早期的性道德冲突及对自己不纯洁的评价是求助者内部对话方式的主要消极自我语言和自我表象,通过自我对话使求助者用与原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问题和症状,产生与原来的不适应行为或思想抗衡的思想或行为。儿童阶段的性游戏属于儿童交往过程中的正常事件,不是不道德的事情,早年被母亲批评是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儿童,求助者内化了这种模式,也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儿童,而这样的认知模式是错误的。儿童期的行为不是不道德行为,不是羞耻的、不纯洁的、下流的;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用成人的眼光看待成人。 评估效果的指标:谈话法,即通过外部语言表达,让求助者说出自己对认知模式的理解。 ②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指导求助者通过自我观察的内部对话,建立与原有不适应行为不相容的新的行为链。在这一阶段,通过内部语言的转换引导,影响求助者的认知结构,并使其根据新的概念以一种更有效的应付方式组织自己的经验。在这阶段,使求助者通过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强化新建构起来的认知模式,并以新的认知模式指导行为。帮助求助者自己认识到,一方面自己不应用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儿童时期的行为,另一方面即使别人知道童年的事情,也不会说她下流,说她不纯洁而拒绝和她交往的。并以此鼓励求助者与人交往。 评估指标:a.通过外部语言,让求助者说出新的认知模式;b.观察求助者的行为,看旧有行为模式是否发生改变,是否按新认知模式行事。 ③行为改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要求求助者每天都按照新的认知模式做出相应的应对行为,在新行为的塑造中,可使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即逐步改善求助者回避他人的行为。可实施的行为改变阶段有:见人能感到放松→能与他人交谈→可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情等→可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求助者的良好行为,并鼓励其继续下去。 评估指标:观察求助者行为,看求助者是否有效实现每阶段目标。 其次是巩固提高阶段。对求助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良好行为进行及时的强化和巩固,使新的行为模式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进而改善求助者的基本症状,改善求助者的不良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评估指标:观察法,观察求助者是否将有效行为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 (4)咨询效果的评估完成阶段性评估后,使用以下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①访谈法:求助者自述咨询后的认知模式、情绪状况及行为状况。②观察法:观察求助者的情绪、行为是否发生改变,有否建立稳固的合理的行为模式,焦虑、抑郁情绪是否明显缓解。③测验法:使用SAS、SDS对求助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测量,对比咨询前后情绪变化结果;使用SCL-90查看咨询后求助者生理、心理、行为症状的缓解程度。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I7pC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