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于文艺产品,他强调“不能把低俗当成通俗,把欲望当成希望,把感官享受当成精神上的快乐”,精品之所以“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根据上述内容写一篇新闻评论,题目自拟,不得

admin2019-09-11  27

问题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于文艺产品,他强调“不能把低俗当成通俗,把欲望当成希望,把感官享受当成精神上的快乐”,精品之所以“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根据上述内容写一篇新闻评论,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北京师范大学,2015)

选项

答案 人民需要文艺 文艺服务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和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讲话为现实文艺工作的时代背景和文艺工作在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由此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文艺理论。 “为了谁”的问题始终是文艺创作和发展最根本的问题。延安时期文艺界内部的争论、当今文艺界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根子都在“为了谁”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困惑。所谓“为了谁”,说到底是文艺和它的接受对象的关系,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从马克思提出“一切精神文化产品只是而且应该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到毛泽东提出“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并且首先是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再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申明“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我们都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者在文艺“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上一以贯之的鲜明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脉络。 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文艺家如果只是把文艺创作作为安身立命的职业来看待,免不了要深入市场经济大潮。职业和事业的区别,在于格调、品位和境界的高低。低了,势必把迎合与趋从当成立身的准则,就会把低俗当通俗,把欲望当希望,把单纯感官娱乐当精神快乐,由此产生的作品,难免散发着铜臭气,从根本上远离了艺术的本质,最终将远离人民。但如果把文艺当作一种事业,当作一种使命,即使在市场经济面前,也会脱颖而出,进而找到并确认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 那么,有格调、有品位、有境界的创作追求,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或者说,怎样才能创作出人民需要的文艺呢? 在创作立场上,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爱国主义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最深沉、最基础的情感本色。爱国主义立场,就是人民的立场。脱离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中国文艺工作者的根本立场和创作前提,进而也失去了同人民本质的联系。近年来,确实有一些回避崇高价值观的追求,出现了丑化群众生活、恶搞英雄人物、颠覆历史常识、贬低经典作品、盲目照搬西方理念的现象。但文艺总是要呈现和反映出国民精神的状态。如果文艺家的创作让人觉得作为中国人很难堪、很自卑、很没有底气,那就等于抽掉了中国人的魂魄,人民群众为什么还需要那样的作品呢?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只有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思想、感情和希望的表达,看到自己这种本质得到了反映,才会把精神文化的创造当成自己的事业,并发表白己的看法。如果人民在作品中感受不到自己的影像和本质,就会把它当作某种无关重要的和不值一看的东西。” 在创作途径上,哪怕有一百条、一千条路可走,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还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这个论断很实在,也很果决,道出了人们容易淡忘和忽视的创作规律。深入人民,深入生活,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着力提倡的创作途径。在那以后,以赵树理、柳青等为代表的一批文艺家创作的人民文艺,曾经呈井喷式的进发,有的演员为了出演一个哪怕戏词不多的角色,也会到相应的环境中同人民群众生活几个月。重申这样的创作途径,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已经极为罕见了。由此出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创作,也就不足为怪了。当今文艺有高原而没有高峰,根子也在这里。文艺创作虽然需要张扬个性、 凸显风格、不断创新,但任何个性和创新,都要遵循艺术的基本规律,最终都离不开扎根人民和生活这个理儿。艺术的高原从来都矗立在深厚广袤的人民和生活的土壤之中,更何况耸立在高原上的高峰呢?当然,并不是说只要走进入民,走进生活,就能出好作品。如果是走马观花地对待生活实践,也只能写出浮光掠影的一般性作品。所谓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根本上是要求真正沉下心来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生活形态、思想感情,以及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并且要持有正确和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在创作方法上,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生活。 实践证明,任何具有崇高美的、启发人们向善向上的作品,事实上都是把现实精神和浪漫情怀这两样东西结合得比较出色的。所谓现实主义精神,就是要直面时代和实践,以科学的态度和真实的笔触去抒写人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活动。所谓浪漫主义情怀,就是在现实中发掘出真善美,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邪恶,给人民以奋进的力量,让人民看到光明的未来。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艺家,对生活、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是不会丧失信心的,总是会在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中,发掘和展示真善美,传播和激发正能量,从而在人木三分的还原生活的真实描写中,想象着未来,进而给人民以希望,让人民看到前途。同样,真正伟大的浪漫主义文艺家,绝不会只仰望星空,而不低头看看自己脚踩的大地,更不会突发奇想地想象着能够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其想象的形式或许天马行空,但这种空间不会是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内心世界,其精神思想的翅膀,总发端于并且借助于现实生活的支撑,背后依然是浓郁的现实情结,表达着对现实生活难以割舍的关怀和态度。 在创作的文化渊源上,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里需特别提到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是当今文艺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传统文化中有大量人民性的思想精华,毛泽东曾经从中国教育史的角度做过集中概括,他说:“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人定胜天,屈原的批判君恶,司马迁的颂扬反抗,王充、范缜、柳宗元、张载、王夫之的古代唯物论,关汉卿、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的民主文学,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诸人情况不同,许多人并无教育专著,然而上举那些,不能不影响对人民的教育,谈中国教育史,应当提到他们。”文艺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影响、引导和感染人民的,本质上属于广义上的教育。中国文化里面就有一个诗教传统,就是通过读诗、诵诗、学诗,来传承优秀文化,涵养修身立世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公开表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因此,在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既要大胆继承,体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但也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而是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精神相融相通,这才是人民群众需要的文艺。 总的来说,人民需要的文艺作品,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气质。有筋骨,就是有思想立场,有信仰坚持;有道德,就是教人向上向善;有温度,就是情感价值取向上的感染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上述四条创作要求,最终都要落实到这三种作品气质上面。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GX6U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