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刘邦入咸阳,“缓刑弛禁,以慰其望”,采取的是“有所不为”。后刘备入蜀,诸葛亮则“威之以法”“限之以爵”,采取的是“有所为”。“为”与“不为”___________,都深得人心,实现大治。原因就在于___________:秦朝苛政,百姓苦不堪言,不为而治

admin2019-06-12  24

问题 当年刘邦入咸阳,“缓刑弛禁,以慰其望”,采取的是“有所不为”。后刘备入蜀,诸葛亮则“威之以法”“限之以爵”,采取的是“有所为”。“为”与“不为”___________,都深得人心,实现大治。原因就在于___________:秦朝苛政,百姓苦不堪言,不为而治,顺应人民的意愿;而蜀中刘璋长期暗弱,豪强专权自恣,必须严刑峻法。

选项 A、异曲同工 度德量力
B、殊途同归 审时度势
C、背道而驰 实事求是
D、见仁见智 量力而行

答案B

解析 第一空,根据文意可知,“为”与“不为”是刘邦采取的两种不同做法,且根据“深得人心、实现大治”可知,这两种做法都是好的,为积极感情色彩。
    A 项“异曲同工”比喻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B 项“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均符合文意;
    C 项“背道而驰”强调行动与正确的方向和原则相反,为消极感情色彩,与文段不符,排除;
    D 项“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而文段的主体“为”与“不为”的主体均是刘邦,不符合文意,排除。
    第二空,冒号表解释说明,故“秦朝苛政……严刑峻法”是对横线处的解释说明,强调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法,对应 B 项“审时度势”,指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侧重于对时势的估量,符合文意,当选;A 项“度德量力”指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横线处强调的是刘邦对时势的分析,而非对自身的分析,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GGKp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