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梁启超对新闻事业的贡献。(复旦大学,2010年)

admin2019-04-22  18

问题 简述梁启超对新闻事业的贡献。(复旦大学,2010年)

选项

答案梁启超是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报人,他的一生不仅创办了20余种报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而且在新闻思想、新闻文体等方面均有一系列“开天辟地”的贡献。戈公振曾这样评价梁启超:“我国报馆的崛起,一切思潮的发达,皆由先生发其端。” (1)主要办报活动: 1895年,参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的编辑工作,开始其办报生涯。 1896年,参与创办《时务报》,任总主笔,推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1898年,戊戌变法后赴日本,于当年12月在横滨创办并主编《清议报》,1901年12月因报馆失火而停刊。 1902年2月,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半月刊,主持与革命派《民报》的论战,于1907年11月停刊。在此期间,还曾主持《新小说》月刊等。 1912年,任《庸言》半月刊主编。 1915年,在上海创办并主编《大中华》月刊,发表反袁评论。 1918年至1920年春游历欧洲,回国后主编《改造》半月刊,从此淡出政坛,专心从事学术研究。 (2)新闻思想: 在近代中国,梁启超第一次从社会建构的高度阐述了新闻事业的地位、功能与宗旨,其新闻思想超越了王韬、郑观应等前驱,成为近代中国新闻思想的一个转折。 梁启超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并认真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办报经验,一生发表的新闻学相关专论达30篇以上,内容涉及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三大类。他的许多新闻观点,对当时的报界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册上发表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一文中,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其新闻观点比在戊戌变法期间更进了一步。一是在1902年,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提出了报纸的“两大天职”:“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日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日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二是提出了办报的4条基本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三是在《国风报叙例》和《读十月三日上谕感言》等文章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舆论问题。四是报刊宣传的方法,他认为有浸润和煽动两种方法。所谓“浸润”,就是“旦旦而聒之,月月而浸润之”,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所谓“煽动”,就是要 “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使读者猛省。他甚至认为,为实现既定目的,可以采用极端言论 “骇”之,从而“变骇为习”。梁启超从1895年《万国公报》开始,在27年的办报生涯中对中国新闻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3)创造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所谓“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现代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显的文体,王韬等早期改良主义报人曾作过尝试,以梁启超在《时务报》《新民丛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因而也被称为 “时务文体”“新民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而慷慨激昂,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前后的报刊文章有很大影响。 (4)对今天传媒的启示。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对于今天的传媒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他将新闻事业比作一个国家的“耳目”与 “喉舌”,就属于“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他提出的“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舆论监督、舆论向导之意,新闻传播都是有导向性的,不可能所谓“有闻必录”。 再如,梁启超所提出的办报四条基本原则现在仍然适用,尤其是主流媒体。第一,“宗旨定而高”对于大报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应一以贯之,如《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宗旨始终如一;第二,“思想新而正”,思想不仅新,还得正,因为“新”不一定“正”;第三,“材料富而当”:衡量一份报纸的优劣,还得看信息是否丰富,仅仅丰富还不够,更要有所取舍,媒体对于大千世界的信息必须有所筛选,使得传播的信息既恰当又确实;第四,“报事速而确”,新闻要讲时效,但同时还得准确,时效和准确犹如一对矛盾,梁启超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意识到新闻传播中这些带有矛盾性的关系。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G6OU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