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曾提出一个问题,后来被称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他当时只是针对科学研究而言,但这个问题可以推广到很多领域。比“钱学森之问”更为具体的问题是:相对于我们的人口规模,相对于我们的经济总量,相对于我们的教育投入,从我们的

admin2019-12-13  11

问题 钱学森曾提出一个问题,后来被称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他当时只是针对科学研究而言,但这个问题可以推广到很多领域。比“钱学森之问”更为具体的问题是:相对于我们的人口规模,相对于我们的经济总量,相对于我们的教育投入,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什么这么少?
    创造性思维首先来源于知识,这似乎没有争议。不过,对知识的界定需要更多思考。我们说的知识通常指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知识也应该包括跨学科知识、跨领域知识,跨界知识。创造力多产生于学科交叉和融合。所以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一个回答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问题,我们的学生过多局限于专业知识,而缺乏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知识,而这些往往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的第二个来源是好奇心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______”。他还说过,“______”,在我们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中,这些知识以外的因素通常不受重视。知识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比较简单,通常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多而增多,但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则更取决于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但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会递减。这是因为,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难怪爱因斯坦感叹过,“______”。如果这些分析是对的,那么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二个回答是: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限制了创造性人才的必要因素——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的第三个来源与价值取向有关,也就是与追求创新的动机和动力有关。创新的动机有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三种价值取向: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和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每一个后者都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能够在短期带来奖励。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见到成效。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源于一种内在动力,源自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渴望,一种发自内心、不可抑制的激情,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回报和社会的奖赏。现实情况是,具备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备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具备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寥寥无几了。然而,科学和社会的殿堂中如果没有他们,就不成其为殿堂。所以,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三个回答是:我们之所以缺乏创造性人才,除了知识结构问题和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心态,这样的价值观很难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根据作者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三个回答,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作者所赞成的价值取向?

选项 A、清静寡欲,随遇而安
B、不追求功利的自我实现
C、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D、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答案B

解析 定位文段,“钱学森之问”的第三个回答位于第四段。第四段首先介绍了创造性思维的第三个来源与价值取向有关,并阐述了创新的动机分别代表三种价值取向,即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和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还说明了每一种取向后者都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具备第三类动机的人很少。紧接着通过转折标志词“然而”指出第三类动机的重要性。结尾通过结论引导词“所以”重点强调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三个回答,即是不能在价值取向上太急于求成,不能太功利,表明作者赞成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这一价值取向。B 项“不追求功利的自我实现”即是作者所赞成的价值取向,当选。A 项,“清静寡欲、随遇而安”侧重强调宁静无为,减低欲望。作者赞成的价值取向是要多追求内在价值,而非“减低欲望”,故选项与文意不符,排除;C 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是指天下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侧重强调“功利”这一价值取向,而文段已表明不能太功利,选项与文意相悖,排除;D 项,“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意为宁愿我对不起所有人,也不能让所有人对不起我,选项与文意无关,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B。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Ehnp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