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2004年4月30日,乌海市××煤矿发生一起特大透水事故,造成13人死亡、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87.5万元。 该矿井田面积为0.144 km2,煤种为肥焦煤,矿井主采煤层是16号煤层,可采储量为105.66×104t,煤层均匀厚度为8 m

admin2020-05-25  18

问题 案例
  2004年4月30日,乌海市××煤矿发生一起特大透水事故,造成13人死亡、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87.5万元。
  该矿井田面积为0.144 km2,煤种为肥焦煤,矿井主采煤层是16号煤层,可采储量为105.66×104t,煤层均匀厚度为8 m,倾角为9°~11°。矿井最大涌水量为80 m3/h,均匀涌水量为30 m3/h。经2003年度瓦斯等级鉴定为低瓦斯矿井。煤的自然发火期为6~12个月。
  该矿设计生产能力为3×104t/a,矿井采用斜井开拓,井下采用非正规方式采煤,爆破落煤,人工和装载机装煤,机动三轮车运煤至地面。通风方式为抽出式,主要通风机采用BK54—4№9型11 kW轴流式通风机,备用通风机为5.5kW轴流式通风机,井下使用2台5.5 kW局部通风机为掘进工作面供风。矿井采用二级排水,总水仓使用2台22 kW的水泵向地面排水。事故发生前,矿井昼夜排水量约2000 m3
  该煤矿在2003年煤矿安全程度评价中,因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被评为D类煤矿后,有关部门向该矿下达了停产整顿指令。事故发生前,该矿未执行有关部门下达的停产指令,违法组织生产长达4个多月。
  2004年4月30日早班,带班班长何××带领31名工人(安全工1名,爆破工2名,三轮车司机16名,装车工12名)进井作业,分布在8个工作面出煤。约9时20分,爆破工刘××梁××在西巷工作面爆破时,发生透水事故。在距透水点30 m处躲炮的三轮车司机黄××和在四周工作面作业的工人,在听到爆破声的同时发现有水涌进所在工作面,他们立即向地面逃生。17名矿工跑出地面,并向该矿负责人报告了事故。其余15名矿工被困井下。
  事故发生后,乌海市及时成立了事故抢险救灾指挥部,制定了具体抢险救灾方案,立即展开抢险工作。同时,指挥部根据事故现场的实际情况,成立了事故抢险救灾专家组,在专家组的指导下,不断调整救灾方案。经多方努力,至2004年6月8日,抢险工作进行了38天,找到了13名遇难矿工,其余2名遇难矿工下落不明。2004年6月8日上午,事故抢险指挥部组织有关部分职员再次下井对其余2名遇难矿工进行现场搜寻,但仍未找到。抢险指挥部研究决定,抢险工作结束,认定2名遇难矿工下落不明。已找到的13名遇难矿工和2名下落不明矿工的善后事宜均已妥善处理完毕。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探放水原则。

选项

答案矿井必须做好水害分析预报,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煤矿生产属地下作业,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错综复杂,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勘探手段和客观认识能力的限制,对地下含水条件掌握不清,不能确保没有水害威胁,或者说还存在水灾“疑问区”。因此,在据进施工过程中,必须分析推断前方是否有疑问区,有则采取超前钻探措施,探明水源位置、水压、水量及其与开采煤层的距离,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水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Dpac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