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定资料 1.城市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城市特色是城市自然发展的伴生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墨子日:“食必常饱,然后必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城市建

admin2013-01-06  23

问题   一、给定资料
    1.城市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城市特色是城市自然发展的伴生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墨子日:“食必常饱,然后必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城市建设基本满足实用和物质的功能之后,良好的外部景观、和谐的生存环境、独特的文化空间。就成为城市建设管理者的自然追求。
    城市特色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崭新追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的形成,它才逐渐成为人们有意识的、自觉的追求。一大批风景名胜、故都名城、外贸商埠、交通要隘、文化胜地、名人故里和特色物产城镇经过历史的淘漉和沉淀。成为我们今天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特别关照的历史文化名城。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伊斯坦布尔则显示了欧亚文明的交汇……我国有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城市建筑与大自然、与民俗、与吏制、与经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西安的古朴、苏杭的灵秀、桂林的奇逸、拉萨的神秘等等,令人流连忘返。特别是故都北京,城市格局符合礼制,宫殿群落气势恢弘,显示出君临天下的权威,特殊的城市性质造就出巍峨壮观的故宫。形成了皇城内外浩然的帝王风范;上海建城史虽然不长,但自开埠之初,就一直站在中国开放的最前沿,融汇成现代气息浓郁、具有“海”派风格的城市特色。
    追求特色是城市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就越高。对城市个性化的认知程度和精神需求就越高。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单纯的现代城市建筑不是城市现代化的全部内涵。它应涵盖完善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布局和载体、高度发达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还要有深厚的人文土壤和精神环境。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用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经历了三四百年时间才完成的现代城市格局。目前,中国城镇人口超过了6.3亿,城市化水平达到45%。城市化体现了国家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带来了住房、交通、环境、社会问题等城市发展难题。特别是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决定性地改变了众多历史性城市的原有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千城一面,功能趋同,城市历史记忆消失。城市精神缺失,城市文化特色出现危机。
    在不少城市,被文物界视为“珍宝”的历史文化古城景区,正面临开发过度危机。依托古城的品牌优势,房地产开发不断升温,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遭到商业化侵袭,一些核心景区外的古建筑遭到强拆。整体风貌受到破坏。
    N省H市洪江古商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近10万平方米、380余栋明清古窨子屋建筑,静卧在湘西大山深处。当房地产开发商的推土机开到古建筑旁边时,这座被文物学者认为完整记录中国古代商业文明全过程的古城,行将走向消亡。
    在这股浪潮中,一些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成为牺牲品,有的倒在推土机下,有的被迫“减肥瘦身”。
    在洪江古商城可以看到,核心区外的许多精美建筑已被夷为平地,在瓦砾堆上新建的楼盘和酒店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一段风景优美的沿河风光带被建成商业步行街,门面价格达每平方米1.6万多元。高出当地均价数倍。
    无独有偶。凤凰古城从被文物专家发现,到地方政府引入开发商进行旅游商业开发,也经历了一个“狂飙突进”的阶段。
    站在古城南华山上,数栋钢筋水泥楼房居高临下,俯视着一大片深褐色的飞檐翘角的古建筑群.而一些看上去古香古色的“老房子”。也只是现代“仿古建筑”。最能体现凤凰风情的吊脚楼。有一部分已被改建成钢筋水泥结构的民居,只在回龙潭附近尚留有10多栋老屋。
    县建设局负责人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凤凰人将祖传的老屋拆掉,重修成两三层的“家庭旅馆”;或随意洞开门面,加层盖房,越来越多的新式房屋穿插于古巷之间。
    沈从文墓地前方,原本是一段宁静的江堤,现在却被当地居民圈占,建起一栋体量巨大的宾馆.将墓地原本幽雅的环境完全破坏。
    这些曾经被视为“欠发达地区”的古城古镇,在享受旅游开发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将面对一场“生死”考验。
    据文物部门初步普查结果显示,N省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城古镇古村408处,保存的古民居文物建筑9146栋。总建筑面积1200多万平方米。H市拥有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形态组合最丰富的古城古镇古树群落。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着以洪江古商城、芷江受降城、黔阳古城、龙溪古镇、高椅古民居、通道古侗寨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集中连片的古城古镇古村群落。
    文物专家和学者们日前在H市把脉文化古城旅游开发时指出,古城保护需“形神兼备”,科学规划,勿让“利”字毁掉文脉。
    “地方政府应切实担负起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的使命,本着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推动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L专家发出警告。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C教授认为,古建筑虽然经历风雨,外表沧桑,但是只要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稍加修缮和维护,完全可以焕发出迷人魅力。现在不少地方对古建筑只注重开发,不注重科学保养。其生命周期将大大缩短。
    3.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全面提升了不同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个性迅速消亡,在空间与功能上日益趋同。“无地方性”城市空间大量增加,“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一座座历史性城市的文化特色正在消失,布局雷同、风格相仿、个性皆无、过目即忘的城市街区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应该说。当前城市面貌趋同、城市空间“异化”的问题并非孤立现象,这是我国传统文化危机的一部分。
    在城市规划上缺少对文化特色的维护。不少城市不是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的需要.进行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规划设计,而是不假思索地学习经济发达国家和城市的建设模式.人为地过度开发建设,大肆铺张和奢靡浪费。“文化趋同性”取代了“文化多样性”。城市建筑在不断向高、向大发展,然而,在大量建筑相继落成之后,却鲜见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又不乏现代气息的、形神兼备的“中而新”的建筑。而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就在于许多建筑设计不分地理位置与环境关系、不分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不分城市性质、规模、布局的种种差异,而是采取简单的模仿、盲目的复制,以及立足于推平头式拆迁后再重新建设的方式。这种快餐式的建筑设计既缺乏自身文化特色,又在一步步地破坏着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
    城市建设忽视对文化肌理的尊重。有些历史性名城,在建设和改造中商业氛围越来越浓,
而文化氛围却日益淡化,看上去似乎是一派新气象,其实缺乏文化品质。“建筑性破坏”造成城市记忆缺失。开发商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十分轻率地斩断城市文化余脉,摧毁城市文化肌理,使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逐渐沦落为缺乏历史景观和文化特色的新兴商业城市。正如一位美国政要所说“要把纽约变成北京,1000年也做不到,而要把北京变成纽约,用不了100年就可以了。”
    注重使用功能而忽视精神追求。长期以来,我国城市重视各项功能的发挥,关注城市物质性需求。然而,对于城市精神性需求,具有文化内涵与价值的方面,则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一些城市建设漠视传统。缺乏个性。
    4.《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32条明确指出,要“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完成全国文化遗产普查。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
    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推进社会主
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思想。保护和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传承历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城市与城市中的人都正在迈向现代化,而越是现代化。人们对于城市历史文化方面的追求就会越来越突出,文化遗产在城市中的地位就会越来越重要。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就会同时代精神一起,越来越成为人们衡量城市品位优劣的重要标准。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大多数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历史性城市通过实施区域规划,可以缓解在城市性质、规模、布局方面过于集中的压力,通过整合资源、提升质量,在继续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新城和旧城的关系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对于历史性城市来说,重新确定城市总体布局结构。明确新的城市发展方向,就成为城市规划首先面临的战略性问题,也是历史性城市保护的首要问题。城市发展实践证明,“跳出旧城,发展新区”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保护与建设互不干扰,相得益彰。因此,必须将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贯彻到城市规划之中,避免文化遗产保护与其他工程建设的割裂。城市规划要树立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财富、资本和动力的观念,将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设计之中。
    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趋同,要重视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重视区域文化的差异,
重视文化多元的保护。保护与城市血脉相连的传统历史文化,保留先人们留给我们的街道、房子、礼仪、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乃至饮食起居,保留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特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住这个城市的精神世界。
    在城市化加快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软环境格外重要,主要包括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保护理念、社区及公民的保护意识。在软环境诸要素中,法律制度因具有强制性而最为刚性。在国家法律制定之后,单项法规成为国家法律的外延或执行细则,是对具体的文化遗产最直接的法律支持。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期性的建设行为,而是一项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必须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对文化遗产的维修要坚持可读性、可识别性和可逆性原则。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不断扩大。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纳入保护范畴之后;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遗产廊道、文化空间等新视点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应当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新成员的研究,把更多的反映人类社会进程的各类文化遗产列入保护之列,这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最新潮流。
    另外,要通过宣传普及与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让更多人分享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价值,增强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要使全社会关心并支持文化遗产事业,就要充分发挥民众监督作用。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置于全社会的关注和监督之下。
    5.S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号称“东方威尼斯”。以前,它同全国其它历史文化城市一样,也存在大量的危房陋房,基础设施匮乏,人口密度大,整体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严重影响古城风貌的维护和文物古迹的保护。S市古城中大多数居民尚无基本的卫生设施,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加重了环境污染,原有的街道,古巷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使城市交通拥挤不堪。到过s市的人都为此深感遗憾。同时也使古城的居民缺乏信心,低下的生活环境使人们渐渐地离开它。当地政府于是大量引进外资,甚至决心重建一个S市新城,但是,新城即使行政归属S市,但也不是真正的“S市”,它已丧失了小桥流水、风景园林的S市特色了。
    近十年来,S市为了更好地完成历史文脉的传承工作,在古城保护与旧城翻新上,循序渐进地做了大量工作。其中主要是对古城街坊进行保护性更新。对古典住宅单体进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更新改造(增加基础设施,比如厨房卫生间等),并完善了街区的建设和公共设施。同时加大财政投入,修复大批文物古迹。
    S市因水而具有灵气,因水而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然而,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步伐加快,水污染影响了S市的妩媚。S市推出的“水上旅游”,因水面污染戛然而止。
    要解决水污染,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排污系统,从源头上截住从千家万户和大小店铺里淌出来的浊流。这起码要修建450公里的管道,花费20亿元,且排设管道要穿越古老的街道、陈旧的河道、脆弱的民居。经过反复规划,采取“化整为零、上下结合”的方案,市里管主线,街道管支线,共同推进。而今,排污管道在地下逐日延伸,河水逐日变清,一个四通八达的排污体系正在形成。这项巨大工程使S市枕河住户就此告别了近20万只马桶。
    S市人把老城中纵横交错的河道比作毛细血管,把宽宽的护城河称作大动脉,环绕全城的护城河全长15.3公里,贯通了全城四个区。由于岁月的流逝,环城河有的区段淤塞,有的区段填埋。最宽处300多米,最窄处才20多米。
    经过治河大军两年鏖战,一幅美丽的东方水城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河道开阔,河水清澈,河中舟楫航行,河上大桥飞架,河边城墙遗址与盘门三景交相辉映,中外游人赞不绝口。
    保护古城,要继承和保护文脉,必须减负。搬迁工厂,分流人口是减负的首要内容,也是极为艰难的任务。S市小心谨慎却又坚持不懈地推进这项工作。一片片工厂迁走了;污染的、没有污染的企业迁走了;居民一户户搬走了。经过数年努力,S市老城先后迁出工厂160余家,居民10多万。古城终于松了一口气。
    当然,减负自然也要减少交通流量。S市的街巷一般都很窄,有的不足3米,且多弯道、岔口,还有上下桥梁,仅适合步行或者自行车通行。近年来,机动车大量增加,不少路段车水马龙,人车混杂,十分拥挤。如果任其膨胀下去,古城的格局和氛围将被破坏殆尽。S市果断决策,除了适当拓宽几条干线外,一般不准拓展道路。为缓解交通拥挤状况,加强管理,努力疏导,高峰时限制小汽车进城,鼓励市民公交出行。同时,打通环城公路,让车辆在城外循环。
    限制建筑高度也是减负的一大内容。S市规定: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一般的民居限高7层。最近更是进一步提出限高3层,商厦也不得超过8层的规定。对于建筑色彩,也有明确规定:鉴于S市城里以前的建筑都是粉墙黛瓦,城市的总体色彩依然保持黑、白、灰三种基调,以使城市显得素雅宁静。对于建筑的风格,要求具有民族特色、S市特点,以使建筑的时代色彩、历史信息与古城的风貌协调吻合。
    这样,在保护了古城文化的同时,既保持了古城河——路关系,保护了沿河景观,也保持了S市特色,尽管S市古城内新建了许多建筑,却使古城的风貌犹存,整体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人们也能安居乐业。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二、作答要求
针对N省H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破坏历史文化古迹问题,参考给定资料,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
    要求:
    (1).准确全面,切实可行;
    (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 N省H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挽救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应该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立即停止目前对古建筑的拆除和改建工作,对业已破坏的历史建筑进行可行性修复,尽量恢复原貌。第二。对H市城市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在保证不破坏历史文化古迹的前提下进行新建筑的建设。将商业区和生活区移出古建筑区,尽量减少人为活动时其造成的破坏。第三,政府设立专门人员乖部门以及专门款项对民居、古城等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并进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古建筑保护设备等。第四,对古城、古镇和民居采取“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实行保护性开发,推动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坚决避免破坏性开发。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DOV3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选调生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