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面有关我国国情的部分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2001年,粮食产量增长52.9%。由于人口增长24%,人均占有粮食只增长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至500万亩左右。

admin2020-04-27  34

问题 分析下面有关我国国情的部分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2001年,粮食产量增长52.9%。由于人口增长24%,人均占有粮食只增长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至500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又
不重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一80%的水平。
——摘自《参考消息》(2011年2月28日)
材料2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摘自胡锦涛在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曰)
材料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向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环境质量逐步恶化。目前,中国近1/3的国土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成为劣五类.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世界十大城市中,中国占三座城市,1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世界银行计算,2020年以后,中国仅为燃煤造成的疾病就将支付3900亿美元的费用,占GDP的13%。“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使一些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环境容量达到极限,造成了灾难性问题。“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了尽头.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魏复盛说。他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行法规建设、制度建设、政策和机制建设,发展科技和文化,并且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清华大学教授陈吉宁提出了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四个“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要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次上,核心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环境友好型产品。转变观念,推行“绿色GDP”和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进行技术革新与技术进步,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齐建国认为,由于中国人口多、资源储量少、资源利用效率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节约资源。——摘自新华社(2012年6月)
材料4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基于对现阶段基本国情和新发展要求的科学判断。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是仍然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进入新世纪后,基本国情又表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对这些特征的科学判断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报告详细阐述了现阶段经济增长、体制改革、人民生活、经济结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既包括正面的成绩,也包括负面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困难和问题进行这样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党的正式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明确这些阶段性特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情,判断形势,保持清醒头脑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科学内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摘自《参考消息》(2012年12月18日)
材料5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造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有不适应之处.与人们的期望和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摘自《人民日报》、《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

结合材料说明历史唯物论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选项

答案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动植物等资源。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于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有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人化自然”,具有社会性。在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人类一方面要按照内在的需要去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生态失调”,这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均耕地少且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且过度采伐,资源相对不足且浪费很大,我国的自然环境“生态失调”比较严重。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Cg8R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