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多省市笼罩雾霾,环保部门启动红色预警、学校停课、车辆限行……漫长冬天的静稳型重污染天气,很多地方还在燃煤取暖的现实,都提醒人们,绿色经济任重道远。 在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竞赛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称为单项冠军应无

admin2019-02-02  31

问题 给定资料
  1.多省市笼罩雾霾,环保部门启动红色预警、学校停课、车辆限行……漫长冬天的静稳型重污染天气,很多地方还在燃煤取暖的现实,都提醒人们,绿色经济任重道远。
    在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竞赛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称为单项冠军应无异议。用了30多年时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越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目前位居世界第二。但考虑到经济增长的质量,考虑到粗放的甚至掠夺式的生产方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雾霾之外,江河海及地下水污染,重金属超标的“毒地”……成绩单上人与自然的不平衡、不协调,也让我们付出了代价。
    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之后,绿色经济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中共中央政治局也召开专门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文件。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时强调,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提出改革任务和举措,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
    绿色经济是艰难的事业。必须有政策、技术、制度、区域的联动机制,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市场供求关系是存在的,一些污染企业受利益驱使,练就了“躲猫猫”功夫。如果这个地方关了污染之门,那个地区又开了方便之门,或者一有检查停产限产,风声一过就开足马力,把失去的损失夺回来,环境什么时候会改善呢?
    雾是天象,霾是人造。绿色经济作为美丽中国梦的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试验场,也是地方主政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舞台。如何探索全国联动机制,构筑恢恢天网、追捕漏网之鱼,是一个难题;而市场准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治本之策,决定着绿色经济的未来。
    2.2016年11月17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分别向江西、广西两地反馈了督察意见。意见中讲到“江西乐平市政府多次用财政资金为36家企业代缴排污费超过千万元”,一时间引发舆论聚焦。
    按照相关规定,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缴纳排污费。该项费用显然只能由实施排放污染物行为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自行承担。财政资金来自纳税人缴纳的税款,政府用财政资金为企业代缴排污费,等于是让纳税人为企业的排污行为埋单。
    国家所以规定排污企业要缴纳排污费,原本是希望通过此项收费提高企业的排污成本,促使其减少排污行为。而像江西乐平市这样用财政资金为企业代缴排污费.让企业“无负担”排污,纵容企业肆意排污,只会令当地环境遭受更大损害。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主要负责人,对此承担着主体性作用,并具有兜底性。若是不但未能充当“把关者”的角色.而把本属于企业缴纳的费用,改由政府公共财政买单,一方面造成了公共资源浪费,破坏了最基本的公平秩序:另一方面,政府作为环保政策的制定者和环保法律的执行者,若是知法犯法甚至为违法行为背书,那么就会导致治理失序,也会让地方的环保治理变得极为混乱。
    该市之所以要用财政资金为企业代缴排污费,实际上是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地方眼前的经济利益与指标数据增长。这种方式虽然能在短时期内令经济指标数据变得“好看”,但却要付出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遭受损害、日后要用更多的资金治理污染、令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变得不可持续等巨大代价,无异于饮鸩止渴。
    正因为如此,有关方面应当立即叫停用财政资金为企业代缴排污费的做法,并对相关责任人实施严厉问责,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警示各地政府杜绝此类行为再发生。同时,还有必要改革政绩考核机制,在政绩考核体系中加入环境保护指标,对保护环境不力的官员实施一票否决,促使各地政府及其官员切实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令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经济社会获得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3.在中国,生态农业技术源远流长,但生态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却刚刚起步。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中国的生态农业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也难免遇到许多困难和瓶颈。
农业本身由于生产周期漫长、效益低,属于天然的弱势产业。而生态农业由于杜绝了农药、无机肥料、激素等非生态因素,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更为漫长,且产量较集约化规模农业偏低,耗费的人工成本、时间成本则要高出数倍,再加上高昂的认证费用、物流投入,整个生产过程中投人的成本自然居高不下,如果不发展衍生产品价值,仅仅依靠农产品销售恐怕很难获得理想收益,甚至可能导致亏损。在生态农业建设的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而许多地方财政有限,就要依靠国家支持,可国家的财力基础仍然很薄弱,能够补贴的范围和程度也很有限。这就致使许多生态建设项目未能全面的展开,而已经投入的资金由于工程的停滞不能得到最终的利益回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既浪费了资金、人力,同时也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长久以来,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内解决温饱和改善生活。因此,农民是否愿意接受生态农业建设,往往是从短期的经济效益出发,看看能否即时为他们增加收入。无可否认,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建设肯定是失败的,因为经济效益是一切社会建设的原动力。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对于参与生产劳动的人员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老龄化、空壳化现象严重,农村社会内部村民年龄结构断层,导致专门从事生态农业的人员储备不足,发展后继乏力。如果仅仅依靠高薪聘请专业人才则大大增加了生产经营的成本,效果也不见得十分理想,缺乏基础性劳动人员这一弊端恐怕将在未来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愈加突显。
    食品安全问题越是严峻,人们对于饮食健康的要求就愈加迫切,“生态农业”恰好赶上了这股潮流,在近年发展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然后如同现在市面上有机产品真假难辨一般,政府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严格的生态农业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产品标准,生态农业准入门槛低。这导致了目前生态农业领域鱼龙混杂,消费者也无所适从。在各环节监管的缺失下,大量假冒伪劣的农产品披着“生态产品”的外衣充斥于市场,攫取高额利润,严重扰乱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们已处于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形象在现代企业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不是“只有具备一定实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资金雄厚、有国际贸易经验的企业,才能够通过品牌来扩大市场份额”。树立品牌优势已成为如今企业竞争中最为宝贵的优势,甚至是长期发展的制胜法宝。我国生态农业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基础薄弱,发展较为缓慢,社会认可度并未普及,因此更谈不上品牌建设和品牌忠诚度。一方面,生态农业经营者仍固守传统的农产品买卖模式,头脑中并未形成品牌形象的概念;另一方面,消费者在产生购买行为时看到的仅为生产成品,对于产品背后的生产、投入一无所知,仅仅通过食用产品恐怕很难建立起对该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度。
    4.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省份,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长期单纯追求产量,带来的农业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依靠各种化学投入品的“石化农业”既污染环境,也在逐渐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光、热、水、土条件得天独厚。统计数据显示,长江流域有耕地约25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4。流域内农业生产值、粮食产量占全国4成,水稻、棉花、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作物和家禽家畜生产在全国地位非常突出。
    为保证粮食达到高产的目标,眼下我国粮食产区普遍依赖“化肥”与“农药”两大“法宝”,这样的生产模式被称作是“石化农业”。但是,多地干部群众反映,如今农村一些地方“远看绿油油,近看污水流”。溪流河湖有大量漂浮物、悬浮物,要么鱼虾死亡、水草不生,要么水葫芦、“革命草”疯长。在一些地方,水污染有50%“贡献率”来自农业。
    贵州省一位农业部门官员说,全国各地都有乌江鱼馆。由于市场需求量大,贵州这些年网箱养鱼遍地开花,投料、投肥、投药造成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如今正严令几十个县按照1000亩自然水面只能养1亩网箱的标准,拆除超量养殖。
    长江中下游各省多是生猪主产区,但养一头猪的排放,超过7个人总和。在长江中游地区一些养猪大村,猪粪横流,地下水也变得又混又臭,井水泡茶茶汤会很快变色,让人很恶心。在一些使用猪粪搞网箱养殖或高密度养殖的鱼塘和水库,水域成了大粪坑,养出来的鱼当地人根本不敢吃。
    此外,长江流域农业大省禽畜尸体污染也很严重。据统计,一个农业大省每年死亡牲畜和家禽数量惊人。大量动物尸体主要靠简陋的“化尸池”堆埋,在农村埋下了很多“生态定时炸弹”。
    专家研究发现,如今长江流域依靠石化投入品发展“化学农业”的特征十分明显。如偏施氮肥导致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增加、土壤物理性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而滥用劣质磷肥则会带来砷、镉、氟、汞、铅、三氯乙醛等污染。
    相关权威研究显示,即使在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比较领先的省份如江西也存在氮氧化物排放优化、化肥施用合理化进展不大、农药施用合理化有倒退苗头等问题。而湖南、四川、云南等地,这些方面指标多表现得更不理想。其中,湖南湘江流域每年施用农药4万吨、化肥220万吨,残留的农药和化肥成分,很多经雨水冲刷带入径流、汇入湘江。其他省市如贵州、湖北、重庆等,这些方面也多为“短板”。
    有专家分析认为,市场“无形之手”促使农业生产者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追求利益最大化,对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南洞庭湖平原沅江市,当地一些种粮大户介绍,化肥使用能带来约4成的种植业增产,使用农药与不使用农药,前者比后者一般要增产3成左右。农民每使用1元的农药,带来的增收效应为8至16元。长江流域某农业大省的一位干部说,全省每年化肥消费量高达400多万吨,几乎离开了化肥就没有农林牧渔业。
    相关研究显示,1980年至2012年,我国化肥使用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目前已经接近7000万吨水平。另有研究显示,1991年至今,我国农药用量基本保持着增长态势。总量已达到180万吨左右的水平。
    管理导向对于农业污染问题也起到了催化作用。湖南一位畜牧兽医水产部门专家告诉记
者,我国没有一部农业污染防治的立法,相关法规散见于其他法律之中,很多法规粗放、抽象,针对性不强、强制力不够、操作性不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农业污染防治投入微乎其微,农业环境诉讼案件在拘留、起诉、判决等环节都存在宽纵,导致民众失去了依法依规解决农业污染问题的信心,种养业者也很难树立绿色生产的概念。
    还有一些农业部门专家认为,长江流域很多地方各部门对农业污染管理存在很大随机性、随意性且缺乏协调,一些地方农业污染治理还基本停留在发文件、提口号、做“盆景”的层面。这导致长江流域农业污染管控近些年虽有局部进展,但总体上尚未取得决定性成效。
    5.当前,以“绿色经济”为核心的经济革命席卷全球,欧、美、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制定和推进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积极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丹麦,公私部门和社会各界之间的有效合作是其绿色发展战略的基础。在发展绿色大型项目时,在商业中融合自上而下的政策和自下而上的解决方案,有效地促进了领先企业、投资人和公共组织在绿色经济增长中取长补短,更高效地实现公益目标。在这一领域,最为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森讷堡的“零碳项目”,而该项目最重要的一方便是森讷堡的本地企业丹佛斯。2007年,由丹佛斯公司倡导发起,森讷堡市政府、北欧联合银行基金、丹麦能源机构以及包括丹佛斯在内的数家当地企业共同创建了森讷堡“零碳项目”,目标是在2029年之前,通过提高能效并改变能源结构,将森讷堡地区建设成零碳社区。
    “在丹麦,我们十分注重公私合营的战略,因为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建设‘零碳’城市,另一方面又能帮助本地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工作以及能够向外展现企业究竟能够做什么。”森讷堡市市长艾斯•尼葛德曾表示。
    狮城新加坡正在展开一场由政府主导的建筑“变绿”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让80%的建筑成为绿色建筑。新加坡的绿色建筑计划始于2005年,建设局当时推出了自愿性质的绿色建筑标志(Green Mark)认证,考核的指标包括节能、节水、环保、室内环境质量和其他绿色特征与创新五方面。不过自2008年起,所有新建建筑以及部分既有建筑开始被纳入强制认证的范畴。Green Mark由高到低分为四个评级标准:白金级、超金级、黄金级和认证级,对建筑节能的要求从35%至15%不等。目前,新加坡获得绿色标志的建筑超过840座,建筑面积共计2500万平方米,占到全国总建筑面积的12%。
    “通常来说,认证级绿色建筑的成本比普通建筑大约多0.3%至1%,白金级绿色建筑的成本会增加2%至8%,但绿色建筑的节能效果会让这部分额外的成本在2至8年内收回。”新加坡建设局官员介绍。
    为了让新建建筑全部成为绿色建筑,新加坡的做法一方面是由政府部门带头,确保超过5000平方米空调面积的新公共部门建筑物达到绿色标志白金评级,以及在出售土地时,规定新工程项目必须达到白金和超金绿色标志评级;另一方面,针对私人开发商,新加坡政府推出“绿色标志建筑面积奖励计划”,超金级绿色建筑可以获得最多1%、不超过25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奖励,而白金级绿色建筑可获得最多2%、不超过5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奖励。
    在欧洲,挪威是开展自然资源实物核算较早和较系统的国家。挪威统计局的资源环境核算工作与环保部门相互合作,制定了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自然资源和环境核算工作已成为统计工作的优先发展领域,通过对资源和环境核算的深入研究及具体实践,将收集和核算的资源用在对自然资源未来的预测和它们对环境影响的分析上。其中,最成功的运用是在一系列能源账目上。自然资源账目为能源需求预测模式、能源政策讨论和混合能源引致的空气污染预测扩散模式提供信息。土地使用账目也被认为是成功的,在对土地使用的协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从2007年联合国提出“绿色就业”的倡议以来,很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开发绿色项目,加强绿色就业技能培训,刺激绿色消费,发展绿色经济。美国劳工部一直致力于绿色就业技能需求的识别和研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并为绿色就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评估和规划。同时,美国还颁布了绿色就业法,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行业进行税收减免,并提供资金支持,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绿色行业的兴起,增加了绿色就业机会。自从2009年以来,政府在绿色就业方面提供了大力的财政支持,进行可再生能源行业领域的研究,并开展绿色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美国行业协会还创建了地区论坛,分享绿色就业先进实践经验,向更多的人介绍和推广绿色就业理念,大量收集绿色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时给予专业解答和技术支持,促进绿色就业的迅速发展。
    作答要求
请结合对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与思考,以“绿色经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鲜明,内容充实;
    (2)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但是对环境的破坏也触目惊心。在经济不能止步、环境亟须治理的今天,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必须探索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加大宣传,转变观念,为绿色经济夯实思想基础。要建立健全环保教育宣传机制。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广泛宣传环保知识,营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切实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把握好绿色经济的核心内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破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辩证观,坚持发挥政府、企业和广大公众多方联动的合力观。 突出重点,抓好产业,为绿色经济提供强力支撑。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壮大环保特色工业。在新建、引进工业企业时要注重环保,有规划地发展企业,杜绝占而不用、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发生。要大力发展产业循环经济,遵守“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在招商引资上,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建立完善激励与监督机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保证企业生产的清洁化和对环境污染的减量化、无害化,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制定法律,细化规定,为绿色经济提供法律保障。长江流域昔年多是鱼米之乡,如今石化农业污染严重。这种情况并非只发生在长江流域,而我国农业污染防治立法却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地政府治理农业污染的措施任意随性,不仅缺乏统一标准,更没有统筹管理,一盘散沙的工作方式根本无助于解决问题。俗话说,法无禁止即可为,资本拥有天然的逐利性,缺乏法律的强制规范,盲目逐利对环境的破坏自然难以遏制。因此,我们必须完善法律,细化规定,补上制度短板,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认清绿色经济的本质,完善环保法规,做好宣传工作,树立绿色经济的理念,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发展环保企业。实现绿色生产,唯有如此方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运转的美丽中国!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Bnh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