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admin2019-06-14  20

问题 试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选项

答案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及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四个阶段。 (1)资产管理 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固定和狭窄(大多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工商企业资金需求比较单一,加之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限制,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资产方面,即通过对资产结构的恰当安排来满足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需求。商业银行所强调的都是单纯的资产管理理论,该理论是与当时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相适应的。 在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2)负债管理 20世纪6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由资产管理转向负债管理。 负债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实施,也可以通过在货币市场上主动性负债,即通过“购买”资金来实施。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而产生的一种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基本思想:在资金的配置、运用以及在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根据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及银根松紧等变动情况,对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进行协调和配置,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在某种特征上的差异,达到合理搭配的目的。 (4)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 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 为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进行控制和监管,同时也为了满足规范不同国家的银行之间同等运作的需要,1987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即著名的《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的目的:一是通过协调统一各国对银行资本、风险评估及资本充足率标准的界定,促使世界金融稳定;二是将银行的资本要求同其活动的风险,包括表外业务的风险系统地联系起来。 《巴塞尔协议》的通过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完善与统一的标志。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7srUFFFM
0

最新回复(0)